热门频道

浅谈广告反作弊    

浅谈广告反作弊

  移动时代,在流量快速变现的利益驱动下,流量造假越发猖獗,流量造假形式和技术手段也越发高级。无论什么形式的作弊,最后损失最大的永远都是为流量买单的“广告主”。移动营销时代,流量作弊的方式有哪些?同时该如何杜绝和应对虚假流量,减小损失?

  传统PC时代,IP、Cookie、User-Agent很容易刷,那么到了移动端,是不是设备信息就很难刷了呢?比如IMEI、IDFA。事实却并非如此,不仅移动的设备信息容易且批量地刷,而且被识别出来的难度更高,更像真的一样。

  前段时间某监测公司说,贵司必须要实施SDK监测,一律按照MMA教条做事,鄙人心中淡淡一笑…

  下面简单介绍前几年秒针发布的一个《互联网广告反作弊技术白皮书》,期间所谓的揭秘了6种互联网广告作弊行为,如下:

  1.广告CTR异常:

  主要指虚拟点击或恶意点击,即Click/PV过高比例,或者起伏很大。

  2.广告访问IP分布异常:

  通过Log日志发现某几个IP产生大量的点击或者曝光数。

  3.URL,访问者指纹信息(浏览器,操作系统等)异常:

  例如大量的点击或者曝光数,都来自于同一版本的浏览器或操作系统,或者占比过高;或者点击或曝光的访问者信息中带有Robot/Spider等标识信息。

  4.广告点击没有对应的曝光请求:

  如果广告同时监测了曝光和点击,广告的点击IP/MZID前都应该出现对应广告的曝光,且绝大多数都应该出现在同时段的曝光日志中。

  5.广告来源异常:

  点击或者曝光的Referer可以标记点击或曝光的来源页面,如果大量来源集中在某一页面,且不是广告所在的Web页面,可能存在媒体在其他流量大的地方(如BBS)设置隐藏页面来充当曝光和点击。

  6.广告访问时间分布异常/规律

  某些IP/MZID每分钟定时出现在点击/曝光日志中,或者连续点击/曝光的发生时间的间隔过于规律。

  以上的确是一种解决反作弊的手段,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几年后的今天,这只能解决一些“非暴力”刷流量的手段,当然也只能限于PC端的小问题了。当然作为前表厂员工,对公司献出如此宝贵的白皮书深感“荣幸”。

  移动流量作弊形式的主要形式:

  广告数据:

  刷广告曝光和广告的点击。如今的Android手机,不比当年的Windows XP时代好。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预装或者下载了乱七八糟的应用的情况比比皆是,被各种流氓软件留些后门已是常态,顺理成章地为黑色产业链做贡献。移动广告的销售更加的程序化,按CPM与CPC的销售是主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按CPM与CPC购买的流量质量风险如何?可想而知。

  来个小段子休息下,前几年某知名视频公司离职员工来到我司后,我们线下聊天,他告诉我说,在Android机下,你如果按照了某视频软件,那么你的手机就是个肉鸡,想干什么都行,我听完后,不禁菊花一紧。为何如此欺凌我等屌丝,Android机招你还是惹你了?从那我就发誓,努力赚钱,买苹果,最后苹果没买成,倒是吃了不少苹果…

  所以,不要怪Android流量广告主不喜欢,主要是耍流氓比比皆是,Android已是赤裸相见,广告主喜欢iOS的朦胧美也是有情可原的。

  

1.png


  刷无极限。。。图片来自网络

  刷下载,激活与留存数据:

  除了积分墙这种APP广告主自发的刷下载行为之外,不少广告主还是花了大价钱在不同的广告平台、应用市场上做转化效果推广的。

  既然KPI是下载量、激活量,那当然有非常多的办法去冲KPI。即使要求高的留存,也难不倒这帮“专业”刷客。

  现在刷客团队非常“规范透明”,据某“知名专业刷客团队带头大哥”透漏:PV 10000个0.3元(其中随机携带点击,真TM专业),实现App下载成本在0.2~0.8元,设备激活大概0.3~1元,设备激活+留存,一般需要1~1.5元。一块五你买不了吃亏,一块五你买不了上当,童叟无欺。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有运营同学反馈说某知名旅游App在我们平台上投放时,之前50多一个激活,现在100多,而在其他平台上投放时,激活成本一直非常稳定。WTF,这必须怪我们,我们平台太实在,没有为其进行刷量,改天我就告诉运营同学,其他平台激活成本多少钱,我们就着比他便宜1毛钱搞,便宜多了还不行。

  那么虚假流量是如何刷出来的呢?

  原理较为简单,就是不断变更设备信息,实现模拟行为,批量造成想要的流量。

  设备伪装,主要通过篡改设备ID号或者使用模拟器等进行,并伪造虚假的网络环境。现在已经可以实现移动设备ID(MAC、IMEI、IDFA、Android ID)不重复、IP地址离散、机型变换、时间分散。主要是集中于Android系统上,iOS系统伪装成本高很多。

  当我近期调研了很多作弊手段后,由于现在反作弊在每个公司都是一个黑盒子(当然是个行业透明的黑盒子,只不过没家加密算法不太一样而已),感觉作弊已经到了一个无法无天的境地。在某次和领导开会时,我开玩笑的提了一句“反作弊根本没法反”。现在的作弊手段真的是环环相扣,已经成为一个生态链,成为一个生态市场。

  当然,针对以上手段,现在也有监测公司提到,用硬件指纹标识,也就是多个ID作为唯一标识,而且这个标识更改频率非常高,这样还是只针对普通级别的刷流量行为而设防。像那种留有后门的App,这种行为是不行的。

  还有一种联盟反作弊手段,利用广告点击率上限和广告主转化数据进行作弊,站在反作弊的角度来看,这种是饮鸩止渴,解决不了真正作弊行为。(我可没说我自己正在做。。。)

  还有一种就是利用机器学习,根据一段时间的表现,对设备id进行健康度标识,这种成本太高,还有就是对于那种随机生成设备id的行为也无法标识。

  反作弊任重而道远。

  最后,我们一定要上升到哲学层次装一把,要不有损我们一贯装B的风格。

  反作弊不是为了反而反,我们一定有我们的商业目标,在这个博弈的社会,说白了,大家都是混碗饭吃,所谓打工的何必难为打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成商业目标。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做移动联盟,那么对于这种刷激活、留存的流量,我们是否要防,当然是No!欢迎还来不及呢。

  如果我们是广告主,是不是也一定要防这种刷量和留存,就看你怎么刷,如果你能在App排行榜上也给我刷上去,那么省了广告主的事了。

  (就像前段时间某新闻App和某监测公司掐架一样,为了一个DAU吵个不停,哎,世道啊。)

  如果广告主最终流量上去了,甭管真的假的,就可以变现了,然后再坑别的广告主的钱,大家你坑我我坑你,最后钱才能流通,说大了这是“为国家解决就业问题”,还不快谢谢作弊的主(哈哈)。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要做到反我们该反的作弊流量,留我们该留的流量。世界这下就变得和谐多了。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