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第九个5°:个人品牌的经典案例研究 (二)    

第九个5°:个人品牌的经典案例研究 (二)

    余秋雨的个人品牌
    余秋雨以其文化大散文的独特文风闻名于世,在持续低迷的图书市场持续多年创造畅销奇迹。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个人品牌的发展历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余秋雨为自己的个人品牌打基础的阶段,可以比作个人品牌发展的潜伏期,在行业内树立了一定的个人品牌,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余秋雨因困惑于“书斋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严重脱节”,他决定了“走出书斋”,把自己的学养和对文化的哲思融于山水间,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大散文”的个人品牌

    《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余秋雨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善于“煽情主义的话语策略”与“苦难和甜蜜之间的杂糅”以及“民族话语和道德话语”、“人格结构与忧患意识”的包装,正是这几种创作手法的互融使他的散文成为“文化大散文”成功出土的标志,突破了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基本特征的“小散文”的副刊风格。
    这个阶段是他的爆发期,一时之间大街小巷满是“秋雨散文”,而当时正是小女人散文充斥书市的时候,一股熔地理、历史、文化于家国情怀的雅致、细腻而不失厚重的大散文风靡全国。而余秋雨在执著追求他个人“文化苦旅”的同时,多年以来在中国文坛第一品牌的地位至今无人所能撼动和替代。而其在品牌推广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按批评家朱大可先生的话就是:
    《文化苦旅》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在经过了市场的反复测试之后,才在出版社结集出版。而后是一个消费者的盛大晚宴。余文被不断连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主要畅销图书,它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或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
    然后是他个人品牌的平稳期:
    在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余秋雨在1990年代的文学园地里显得一枝独秀。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他采取不断在各大媒体频频露面,把自己大打造成了一个文化明星,这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个人品牌知名度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余秋雨现象”。
    电视上也时常见到他露面,侃侃而谈。展览会上常有他对雕塑作品、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的点评,记者对他的现场采访,发表观感,成了家喻户晓的当前中国散文学家和文史学家,文艺评论家,即无所不知的文化人。连他的搬家,迁入新居,也有专门的电视报道,只见学生们排成长龙,把书本从汽车上一叠叠传递下来,形成一条人力传送带,从马路越人行道,进入楼道,蜿蜒上楼梯,一层、二层、…直至进房间。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2004年2月,余秋雨入榜《福布斯》杂志“2004年中国名人榜”;4月,推出昆曲研究专著《笛声何处》,被指以旧充新;7月,余秋雨宣布封笔归隐, 退出文化圈,引起嘘声一片;8月,推出自传《借我一生》,首印40万册,“文革记忆”令人关注。  
同时这个阶段可以看作他个人品牌的衰退期,显露出个人品牌影响力逐渐减退的迹象。多次对外宣称“封笔”而多次食言被外界视为炒作,来自社会各界对于其文化明星的指责和商业文人的嘲讽,以及越来越多对于其作品中的疏漏之处的指摘和他个人不善于危机公关的简单处理,使得其个人品牌渐成强弩之末。后来在电视台的做秀节目彻底摧毁了其在人们眼中的品牌美誉度和号召力。
(资料来源:人民网等)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