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数字营销等于“隐私营销”?看Facebook数据泄露    

最近,Facebook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更是陷入了舆论漩涡当中,在美国听证会上被44位参议院开始轮番轰炸。

随着事件的发酵,Facebook 的股价也下跌超过10%,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

Facebook是“背锅侠”吗?

用户隐私被泄露,Facebook的确是有过错,且必须负上责任。而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事故似乎每天都在上演,像Facebook这种类型的数据泄密事件也有很多。

例如2016年Uber 5700万司机和乘客数据泄密,同年雅虎自曝30亿用户登录数据被窃取,2017年美国征信机构Equifax用户信息泄密涉及1.43亿美国人……

那么,为什么Facebook这次的泄露事件尤其严重?

也许是因为,这一次Facebook的恰好碰在了政治的枪口上。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Facebook在没有征得用户的同意下,向一家 Cambridge Analytica (剑桥分析)调查分析公司透露了用户数据。而这家企业又恰好在 2016 年时受雇于美国共和党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竞选团队。

因此Facebook不得不被指控为是俄罗斯当局操纵美国大选的工具。所以也难免成了互联网公司“数据泄露”这种病状的“背锅侠”。

数字营销下的用户隐私还在吗?

现在都在谈数字营销。为什么广告主愿意选择互联网公司做数字广告?一是拥有庞大的用户数量,二是能够精准投放。

就像最近陷近危机的Facebook,其庞大用户数量就吸引了大量广告主。据悉,Facebook的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20亿,日活跃用户突破14亿。这一巨大的用户数量为Facebook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入。2017 年全年,Facebook 总营收达到406.53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9%。

与很多国内外的社交工具一样,Facebook有着强大的精准投放广告功能。数字时代下的精准营销,对于广告主来说可能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广告投放方式,但对于用户来讲,却是一件涉及到隐私的恐怖事情了。

据美国媒体报道,Facebook可以根据用户发表的帖子,他们使用的应用,点击的广告以及年龄、性别、位置等个人信息,甚至是他们使用的设备,连接的网络,实现精准广告投放。即便是用户离开网站,Facebook依旧有工具追踪用户。

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有数据记录着。然而,如此恐怖的用户数据追踪、隐私收集方式,并不只是Facebook专有的。国内外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如谷歌、BAT等都有着自己强大的数据系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隐私是不是越来越被弱化了呢?

最近,Facebook的“泄露门”让人们又再次将目光重重的投向了用户隐私上。但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隐私被收集后的泄露,而不是隐私被收集或者被“窃取”前。这是否又是默认允许隐私被透明化的表现?

广告模式与用户隐私,该如何权衡?

很久之前网上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网络时代,人人都在裸奔!当用户数据慢慢发展成为互联网公司们引以为豪的广告盈利模式。

那么,用户的隐私会不会被深挖得一丝不剩呢?这一种数字营销下的精准投放模式,又算不算是用户隐私的另一种“泄露”呢?这都是大众所担心的一些问题。

其实,对于数字营销上涉及的用户隐私问题,Facebook也曾被抵制过。在2007年时,Facebook 推出 “Beacon”广告平台,该平台能够追踪用户的线上购物信息,并将此信息公开给用户的好友。由于该种广告形式没有征求用户的同意, Facebook第一次因为涉及到用户的隐私遭受到了质疑和抵制,后来该广告平台被关闭。

这一事件,也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今年年初刷屏的支付宝账单。由于支付宝年度账单第一页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这一行为,可能侵犯了用户隐私,因此也受到了部分用户的抵制。

在一论坛上,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会上以“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为主题发言。其中说道中国用户在个人隐私方面更加开放,一定程度上愿用隐私换方便和效率,被网友纷纷吐槽。

在我们国内,由于“过分强大”的精准营销,不少网友也曾质疑过互联网公司窃取用户隐私。例如,之前今日头条就被网友控诉调用麦克风偷录用户对话。

国家对保护个人隐私的规定:

宪法

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的发展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当越来越多的新兴广告模式与用户隐私出现矛盾时,又该如何去权衡利弊,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
创意宝典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