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吴晓波财经记者到财经作家——财经记者黄金时间    

吴晓波财经记者到财经作家——财经记者黄金时间

 

  吴晓波“《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吴敬琏传》等畅销书作者。13年记者生涯、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EMBA教授……

 

 

  新华社给记者最好的锻炼平台:

  从1990年到2003年,吴晓波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做了13年财经记者。回头看这段记者生涯,吴晓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很感谢新华社。” “新华社真是一个锻炼人的平台,能接触到很多想接触的人,并且得到专业的训练。”

  新闻的第一要义是真实

  在那个机构里,要求你的每一个数字都有出处,这也成为我日后写作的一条底线,在我《大败局》和《大败局2》出版后,很多人担心里面的企业家会找我麻烦,但我对自己里面的记述很有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

  吴晓波分析,当时新华社与其他媒体机构相比,培养记者最主要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是组织全国性调研,有雄厚的实力把大批年轻记者派上一线。刚进新华社没几个月,吴晓波就得到机会,在“老记者”胡宏伟的带领下去温州做了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调查。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进行“百家大中型企业自主权调研”,半年时间里采访了全国近百家国有企业。这些都为吴晓波后来对企业的持续追踪观察,以及写作商业史书打下基础。

  第二是培养全国观念,地方分社写报道也要首先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这个报道有没有意义。“虽然我在杭州那么多年,但能写全国性的书、全国性的评论,与这个有很大关系。”任何一个问题,都要想在全国与别的地方同类事情有什么区别,“从一开始就锻炼你的全国性思维,慢慢的,全国之后,全世界的,历史纵深的,时间的宽度和长度,写作最后就是拼你的坐标系,而写作以外主要就是拼你的知识宽度,新华社的这个培训非常好,这也是新华社出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晓波分析,记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冲在前面,敏锐的发现挖掘新闻;还有一种是躲在后面,前面人挖完了,我再来整理一篇。吴晓波就属于第二种—“后整理”记者,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在采访写作,在分析解读。

 

 
  “我不是第一个报道这个事情的,但我整出来的东西跟你们都不一样。就像我写《大败局》,里面的东西有很多不是我第一手发现的,但是我写完以后,别人也就甭写了。”

 


  吴晓波采访过很多经济学界人士,有企业家,有经济学家,前者如王石、鲁冠球、马云等等,后者有吴敬琏、张五常等等。其实“跟这些人在一起聊天谈事,你是在跟思想进行交流,永远充满乐趣。”

  记者的天花板:就像其他年轻记者一样,吴晓波很早就碰到“天花板”,也就是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困境。

 

  在传媒行业里,记者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是走下去当高级编辑,当部主任,当总编,当社长;第二条路就是写专栏写书。为什么记者做到一定程度,没有选择进入管理层,而是写作出书?吴晓波回答得很干脆,“这主要是因为我喜欢文字,那是我的爱好所在。”

 


  “事实上,在三十岁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有多大的成长空间,那时我每年行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和乡村,写出一些肤浅的新闻报道,我想用眼睛和双脚把中国的真实发现出来。而在转为财经作家后,我知道,人的一生其实可以用图书累积起来的。”



  离开新华社,仍然是记者

 


  早在1994年,吴晓波就在《杭州日报》和《南风窗》开辟专栏,从此一发不可收。从记者到专栏作者,再到书籍作家,“如果从全球来看,我的路径基本上是记者成长的正常路径。”吴晓波现在的工作还很像记者,不断在写,越写越专业,纪实手法还是研究手法都不重要。就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里说到,他一辈子的职业就是记者,记录的是管理学方面的内容。“今天的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当记者,每周写专栏,写新闻评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里面用专业知识来做事。”



  记者这个职业跟经验有关系,越老越有价值。写作是工作,出版是事业

 

  “新闻与图书的区别在于,前者记录当下,后者要从历史说起,这个差异既是写作上的差异,也是记者与作家的区别所在。当一个作家,更需要长久、宏观地看待一个事件。”目前,吴晓波最主要的工作是写作,最主要的事业是蓝狮子的出版。



  享受写书的乐趣

  吴晓波透露自己成为出色财经作家的心得是:“第一,我喜欢写作;第二,我有写作上的规划;第三,坚持写作。”


  现在,吴晓波的主要精力放在出版和写作上,下一步会继续溯流而上,从管仲、商鞅开始,探寻2000年的商业历史演化,涵盖在一本书里,预计明年能够完成。

  埋在作品里的思考

 

  从吴晓波的一系列财经图书中可以读出历史感、责任感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他对中国宏大的企业、人物变革史的驾驭与细节的刻画令人折服。

 


  吴晓波在写《激荡三十年》时,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历史材料,还专门请助手收集《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当时主要的经济报刊,这些材料也成为《激荡三十年》的基础所在。“从历史材料中,我整理出了一条主脉络:即三十年的改革史,其实是国有资本、跨国资本和民营资本三种力量的角逐,想明白这点颇费了些力气,但想清楚这点却为我描写人物、取舍材料、把握事件确立了叙述的逻辑。”“在写作之前,我便决定要多写些人物故事,多些细节,这是主观意识。因为我发现,当一段大历史过去后,人们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些细节、一些镜头。奥运火炬传递,我们记住了金晶护火炬,汶川地震我们记住了‘朱坚强’,奥运会我们记住了刘翔退赛、菲尔普斯的8枚金牌,所有这些都是细节、镜头式的,并且都有人物在内。而以往的企业史图书中,往往忽略了对人性的探索,只讲宏观而没了人物的好恶与情感。”



  影响在当下

 

  “从来没有说一本书,是注定会流传下去,一切的选择权都在后来的读者手上。未来的历史结构也不是这样一种状况,基本上与思想进度是同步的。”

 


  “书应该是思想整理的一种工具。一些好的企业的书,我们每年都出,包括从不同角度。”流传不流传吴晓波不管,影响在当下,相对很速朽。同时代有好多人在写作研究,有哪些留下来,是后面人的事。

  出书像炼钢

 


  蓝狮子旗下80多名签约作者,基本上都是财经记者。他们到了“天花板”,又不愿意去当主任、当编委,也不愿意经商,还在媒体岗位上。“以前,财经各大报的老总挺反对记者不给报纸写文章,而是帮我写书。现在他们都挺喜欢的,因为如果你不让他写书,他憋在那,他就要跳槽,专心写书之后,他们就不会走了呀。就这样,蓝狮子培训了一批财经作家。“财经记者最多写10000字,一本书最起码12万到15万,记者根本没有这样一个结构能力。一个记者写完一本书,就像是在钢炉里面好好炼了一把一样。”



  我们靠近财富,但永远怀着廉耻心

 

  关于财富,关于财经记者的职守,吴晓波有非常明确的看法。


  财经记者生存之道:从众多财经媒体被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财经记者要想独善其身并不容易。


  吴晓波认为,财经记者要做到两点:第一点是写作的时候能够保持中正之心,不诋毁、不污蔑,也不能有所求;第二点是用事实说话,每一个字都不要被抓住尾巴,避免成为被告。“我写批评报道写了那么多,我批评过的人到后来也不恨我,因为他知道我是就事论事,所以我也没有当过被告。”“最好不要跟企业家有私交,那你做评论就不会受感情困扰。还有就是不要试图跟政治家交朋友,如果搞政治评论的话。”

 


  记者都比较关注时下热点,但作为财经记者,一定要在自己专业的领域内长期关注一个产业、或是一个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常是诱发企业变动的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还在于内因,后者一定需要长期关注才会发现,不要人云亦云。

 


  吴晓波说,优秀的财经记者应有以下素质:第一,专业素质,对某一个专业的研究;第二,文本创作能力,有好的、优美的文字;第三,勤奋,足够勤奋,创作量足够大,慢慢地就会变成行业里的意见领袖。



  后危机时代对财经记者的建议


  吴晓波认为,商业报道赶上一个好时候,因为世界越看不清楚,所谓专家的作用就越大,现在是财经记者最黄金的时间,并将持续好多年。


  做记者,专心很重要,财经记者要能熬。天分没区别,区别就在于干一件事,你愿不愿意花十年时间,十年干不成花二十年。“怕就怕万金油,混日子,没目标,什么都想得,名也想得,利也想得,什么都想得,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