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华商报》总编辑鲍剑: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    

《华商报》总编辑鲍剑: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

  "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是我们的标杆!
  ——访《华商报》总编辑鲍剑
  《华商报》自1997年改制、改版以来,已经走过了13年的历程。在这13年里,《华商报》始终尊秉"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的办报宗旨,近年又提出新的办报理念:民本为魂,民生立报;平民情怀,大报风范;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宗旨和理念决定报纸的方向,《华商报》正是在这样的宗旨和理念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到了今天。
  华商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体制、机制、人才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报纸的主体:新闻。华商的新闻是如何打造的?有哪些特点?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华商报》是如何生产和奉献最有价值新闻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华商报》总编辑鲍剑。
  华商的新闻价值观
  《传媒》:"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一直是华商的不懈追求,那么"最有价值的新闻"华商是如何定义的?在华商的新闻实践中,是否有过变化?
  鲍剑:"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这个理念是现任华商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富汉等创业阶段的领导人提出来的, 13年来一直为华商传媒集团旗下的所有媒体品类都遵循和践行的华商核心价值观。这一理念的内涵在华商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最初一般认为最有价值的新闻主要是凸显社会价值的重大报道、批评报道、突发事件、社会新闻等,集团刘东明副董事长任华商报总编辑时,曾对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进行过深入阐述,提出了新闻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随着《华商报》的发展面临的地位、角色、阶段的变化,当下我们对最有价值的新闻在理解上已经由早期的凸显社会价值到四个价值共赢,并适度向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倾斜这个层次上;在具体操作上,进一步拓展了"最有价值"的外延,更加多元地理解"最有价值"的新闻,并根据我们报纸的发展所处的新的阶段,基于面向未来的考虑,确立我们需要扶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比如,当下我们重点扶持的就是文化新闻、财经新闻、评论、深度新闻、时政新闻、互动新闻等,现阶段,它也是"最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因为它比重大报道、突发事件、批评报道等更重要,因为,它们没有生长在我们的光荣传统与历史中,当下他们还很弱,又特别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扶持它、支持它。
  《传媒》: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华商报》特别强调坚守专业底线和新闻立场,请问在实践中你们是如何坚守的?
  鲍剑:从新闻风险控制的角度,我们研究大量案例后发现,现在给报纸带来的风险主要还是专业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比如重要事实不准确,站位不客观、中立,稿件或版面处理上不够平衡等等,实际上这些都属于专业能力和水平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及时、中立、平衡、深入"这九个词,作为新闻操作中必须坚持的专业底线。只要在稿件和版面处理中严格落实好这九个词,每天报纸出问题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至于"新锐、理性、善意、建设性",主要是结合《华商报》的发展阶段、在所在区域的地位与角色,基于某种内在的自生性需求而提出来的。华商新闻中一直有" 硬"的传统,舆论监督报道的功能强,批评别人有时是双刃剑,对批评者的素质和本领要求很高的,张富汉董事长担任社长时就曾告诫采编人员,做新闻,批评别人在动机和初衷上要善良、厚道一点。集团总裁齐东也曾提出过"敢说话、会说话,用热爱城市的心说话"的观点,我们提出"理性、善意、建设性",其实也等于把集团领导所提要求固化在理念层面。同时,这样做也会得到周边环境层面的回应,有利于报纸的良性、永续发展。
  另外,确立"理性、善意、建设性",也是考虑到我们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各种重量级的矛盾、命题纠结和堆积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做新闻,有时候除了考虑新闻,还需顾忌一些新闻之外的元素。
  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是:
  在产品上,我们优化改造版面结构,增设新闻品类,丰富版面内容,稀释和改变了"社会新闻打天下"的格局,报纸品相有了大的改善。
  在流程上,我们在原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又推出了会商制。改变了新闻把关尚不够严密、一些敏感性稿件"长驱直入 "的现象。重要新闻要经过几个把关人共同会商,会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总编辑定。
  我们正在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把我们华商做新闻形成的理念与操作经验,与我们自己的一些特色凝聚起来,对采访、编辑等专业化操作的标准与流程进行梳理,做成了《华商新闻采编手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非标产品的标准化。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是13年来,从创始阶段开始至今就一直坚持的东西,比如新闻与经营的分离与独立,禁止记者拿红包等,关系到职业操守方面制度非常严厉,这也是《华商报》在省内外赢得良好口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宣部曾向全国推荐、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曾报道过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传媒》:现在《华商报》的影响越来越大,下一步你们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鲍剑:我们经过讨论,曾形成了一个关于报纸方向性的共识。提出要坚守新闻规律,顺应读者需求,提升重大新闻报道水平,在保持原有本色和优势下,彰显权威主流,强化高度、深度、厚度;致力于新闻的精细化耕作,提升报纸的内在品质,民本为魂、民生立报,体现平民情怀、展示大报风范,努力做一张更加成熟、更具公信力、在所在区域内绝对领先、在国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区域大报。
  可以说,13年来,《华商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根据传媒业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变化,以及公众阅读趋势、规律、需求、方式的变化,也不断在补充和丰富我们的想法。比如我们曾提出了一个民生化、本地化、深度化、观点化、融媒化。别的很好理解。简单说一说本地化和融媒化:就本地化而言,现在都市报有两个特征非常清晰,一是区域化,二是城市聚焦,我们觉得公众关心的,是和自己相近的一些新闻,距离近的东西,黏度越高,关注度越高,相关性越强,因此,越是本地化的东西,越富有竞争力。因此,本地化,是都市报新闻竞争力的核心,是都市报新闻的基石;融媒化要表达的想法是:当下传媒这个行业的各种品类正在充分融合,这是一个趋势,纸媒内部也在寻求融合,传统媒体之间也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就更不用说了。从产业的角度看,由于各种壁垒,广电行业我们暂时进不去,那我们能不能先"孵化"?比如,我们《华商报》组建了一个全媒体中心,内部有一个视频组,搞个演播室,十几个视频记者编辑,搞两套非线系统。初步的想法就是想低成本的推进,熟悉业务、培养团队,为媒体融合这个大趋势做准备。
  新闻特色与产品升级
  《传媒》:与其他都市报相比,华商新闻有哪些特色?
  鲍剑:我们大概对此做过一个讨论和总结,我们把华商新闻的特色用六个"度"来概括,实际上我们觉得都市报在新闻特色方面基本上具有趋同性,可能会因发展阶段与影响力的差异而各有取舍:
  一是速度:主要是指新闻的时效性和面对新闻的反应速度,速度曾经是华商新闻与同城媒体相比的突出优势,尤其是面临重大事件,比如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半个小时我们的首批记者就整装出发了。现在新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报纸新闻的速度。网络新闻的即时发布、电视电台的滚动播出使报纸的速度荡然无存,时效优势的丧失使报人每每遇到重大突发新闻时比任何时候都体味到失落与无助。我们只能通过追求"唯一"来延续我们的速度,那就是挖掘独家新闻,原发性新闻,策划类新闻,以独家来诠释来延伸纸媒的速度。另一条路径是,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报网互动借速。
  二是硬度:新闻的强度,主要指冲击力,这是华商新闻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我们被别人视为以硬新闻见长,胆子大,体现了华商报人身上的一种敢于担当和有胆有识的特质。硬新闻可能会有更高的关注度和冲击力,更吸引眼球,但硬新闻的风险更大,容易出现硬伤。在强化新闻的冲击力时,我们同时也在强化视觉的冲击力,强化包装的力量。它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有时可能会过度强化了包装,此时,包装出来的新闻强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虚张声势。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内容上,传承一贯的做强硬新闻的同时,适度掌握硬新闻与轻新闻的均衡,在包装形态上,更加追求内在的、内涵式地展现冲击力。
  三是深度:现在越来越多的报人意识到新闻的深度化也许是报纸在传播资讯时的一个优势或特性,深度新闻也成为代表报纸水准、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品种之一。深度才能赢得话语权,深度象征着在专业领域的标杆。
  我们华商没有做深度的传统,我们在早期更强调短平快和大信息量,我们做深度的队伍是从自己擅长的社会新闻中拉起的,我们做深度新闻的路子仍然在摸索中。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编部门在如何做深度新闻方面有了共识:深度不等于篇幅长度,深度是新闻观点集结式展示,是讲故事的高手,是纵深化的新闻。深度记者的比拼主要体现在对高难选题的驾驭、对事件或现象的深邃洞察与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真相或关键点的突破、对新闻事实的独具魅力的呈述等方面,并力求文本成为典范;深度不等于社会类事件类新闻,题材必须是多元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展示的,重要的是深度不仅仅是题材或内容的难度,而更多是题材或内容难度背后的观点的凝聚。某种意义上,观点是深度报道的灵魂,故事只是深度报道的外壳而已。
  四是风度:也可以称之为气度,报纸的发展与竞争到了一定阶段和层次,就要靠文化取胜,靠报纸的文化底蕴。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使是纯粹的商人做商品也注重文化包装产品,何况我们就是做文化产品的。我们需要在新闻产品中展现出人本、人文、人性光芒,我们不应该是冷漠的看客,需要有忧患情结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过去的报道传统中,我们很少关注人,缺乏以人为中心的报道理念,往往把人的命运与人性的深度洞察撇到一边。笔下是一堆事实,冰冷的事实,有时冷漠到没有新闻的体温,冷漠到令人绝望。有时我们会以一种坚硬的、冷漠的、极端的、两极思维的方式观察世界、操作新闻,在一些编辑与记者的习惯与经验中,往往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白即黑,这世界哪有如此简单和浅显。这几年我们特别的倡导以人为中心的报道理念与实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五是高度:高度取决于三个维度:一是本报的立场、观点和声音是否在业内、在重大事件中得以彰显;二是本报的立场、观点和声音是否有引领的作用;三是我们是否有对一条新闻在当今的政经格局、趋势潮流有多大的关联性及标本意义的判断能力。缺乏高度,产品注定是低端新闻产品,缺失判断高度的能力,会把一条有可能传世的新闻糟践掉,缺乏高度,风度也好不到那里去。
  六是信度: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公信力的程度,首先信度必须体现在最基本的层次,就是新闻的低线是否得到坚守: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及时、中立、平衡等,归根结蒂就是永远坚守用事实说话这一铁条!过去导致我们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很大程度是新闻虚假造成的,现在更多的问题是新闻瑕疵,比如不够客观、不够公正、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等等。其次,面临灾难、公德、道义、良知的考验,我们是否作为媒体承担了自己的职责,甚至,在新闻与客户利益发生冲突,往往弃守公众利益而屈从广告客户利益,这恐怕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媒体普遍面临的难题。
  《传媒》:我们发现,《华商报》近一两年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更丰富了,可读性更强了。请问在内容上你们做了哪些升级?
  鲍剑:13年来,我们在产品战略升级方面一直在探索和努力。这几年步子迈得更大一些,重点是优化产品结构。特别强化了深度、时政、财经新闻,强化了新闻评论,新增了文化新闻、YOU新闻、学生作文,推出了读书周刊、评论周刊。这样做第一是为了落实我们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第二是为了改善我们的品相。我们再也不是纯社会新闻打天下的报纸了;第三是为了增强产品的丰富性。让我们报纸的产品结构丰富起来;最后一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顺应读者需求,阅读习惯、趋势的变化。我们还提出了"视觉整合"方案,就是努力让读者在版面上停留更多的时间。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
  《传媒》: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赋予报纸的重要使命,也是《华商报》的传统,但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做舆论监督有很大风险。请问你们是如何做舆论监督、如何规避风险的?
  鲍剑:舆论监督是华商成就事业的利器,是最值得我们坚守的传统与品质,也是我们在公众与市民中获得口碑与公信力的重要缘由。我们不会放松舆论监督这把利器的。但现阶段我们对如何做舆论监督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和要求。比如:我们提出要做强做精舆论监督,提升监督水平,拓展监督领域。我们做舆论监督的方针是"成熟、干净,有力量"。
  现在,但凡媒体都在做舆论监督,大家都喜欢和停留在那种立竿见影式的监督选题上,还处在初级阶段,能力、水准、手法还停留在"三板斧"上,木枪一举,等待人家主动"投降"。一些监督报道尚没有弄清原委就亮剑了,结果往往把主动权让给了对方。
  我们虽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但不成熟、不干净、登出去让人提心吊胆的东西也还存在。有些记者对当下做监督的环境与难度、对被监督对象的应对水平、反击能力认识是模糊的,有时感慨:我们过去那么容易发出来的稿子,现在为什么发不出来呢?是啊,过去人家不注意你,现在人家太在意你了,你在场面上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变了;第二,报纸的地位和角色变了,对你做监督的期望要求水准也高了;第三,监督对象的反监督能力也提高了。
  前面说过,《华商报》一直以硬新闻见长,坚硬的东西是冲击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但柔软的东西也可以展现出冲击力。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新的思考与重要变化,我们认为批评可以使人震撼、战栗、恐惧、警醒,但我们也可以用柔软的东西打动人、感动人,我们也需要美好的、善良的、动人的、传奇的、人性的、励志的、风花雪月的新闻。问题是一些人不习惯、不爱、不会做这类题材。我们忠告记者:你必须学会做自己不习惯、不会做、而且有可能是做不了的题材,我们把这种变化视为记者编辑的转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验与提升,你选择改变还是死守呢?
  质疑,是一种必须具备的新闻从业品质,质疑就是对事实真相、本质的探究、调查,就是回答"为什么"。但怀疑一切就不对了。怀疑一切的一个后果就是,在新闻判断和操作中经常进行有罪推定,因为有罪推定,我们的新闻经常误伤别人,又自伤。做监督报道,不是意味着在做一件痛快的事情,过瘾的事情,我们必须纠正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缺乏火爆的东西就是新闻平淡,要知道,火爆可以使你成名但不会使你长寿的!即使对于一个人也一样,人们可以容忍你在少年时代的轻狂与不羁,但当你进入青壮年成熟时代你还可以轻狂和不羁吗?
  新闻的城市化
  《传媒》:作为一份都市报,新闻的城市化是我们必须研究和重视的。《华商报》是怎样做城市新闻的?
  鲍剑:西安是历史悠久而又生机勃勃的西北第一都市,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做新闻,天高地广。
  第一,新闻的城市化,就要求我们关注城市的新闻面孔。我们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作为一个媒体,我们要关注这座城市中新的面孔,从文化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内心,去理解他们是怎么样融进城市的。这中间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你关注的对象。
  第二,我们要关注这座城市公众的生存权、表达权、知情权,以及他们的私权和利益。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华商报》做得不错。
  第三,一定要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关注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基因。之前,我们没有人试图要去关注这样的事情,但这一点确实太重要了。报纸要进城的,报纸要进城做什么呢?不要像八旗兵进京,不要做城市的占领者,要成为这个城市的守望者。不要过多地关注烧杀抢掠的东西,要力争成为这个城市的居民,和它成为朋友,和它融合到一起。为它的阳光,为它的道义,尽你的一份心力。你要去揭露丑恶,去伸张正义,都应该,但是,就总体而言,你必须成为这个城市的朋友,必须融入这个城市之中,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真正的居民。所以,一定要有"报纸进城"这个概念。
  媒体对一座城市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不只是阳光的提供者,或不只是报道阳光照亮的地方,也要关注阳光没有照耀到的地方,或者直面城市阴暗的地方,以自己的方式和特性来与城市进行互动。
  选择主流
  《传媒》:在很长时间里,业内把主流媒体等同于党报党台,对此您有何见解?主流媒体是《华商报》的选择吗?
  鲍剑:决定主流的最重要因素是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在一个区域社会、政经、文化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和舆论主导能力,以及与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匹配的品牌地位或知名度、美誉度。
  观察一份报纸是不是主流的角度是:在平民阶层或草根层的影响力,在拥有话语权与资源支配权人群中的影响力,在知识界的影响力,以及媒体对自身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公信程度的理性认知,以及与之匹配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担当。《华商报》由于发行量上的绝对优势,新闻上的整体优势,使我们赢得了在区域内重要影响力。
  首先是必须保证新闻是忠于事实的,用事实说话的,我们的新闻是建立在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及时、中立、平衡、深入基点上的;其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发出对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引导与影响力的声音与观点,具有鲜明的立场并能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第三,我们的新闻是高品质的,我们提供的是最有价值的新闻与信息,是所覆盖的区域社会公众公认的精神食粮的供给者;第四,我们的报纸产品在社会人群中具有资源支配权与话语权的人群中拥有重要影响力和美誉度。
  主流报纸是时代与社会的主流精神与价值、风尚的倡导者、推动者。主流媒体与强势媒体的差异:强势未必主流,我们的判断基点是《华商报》是强势媒体,并正在向主流嬗变。
  做一张有灵魂的报纸
  《传媒》:现在很多媒体都在"民生新闻"上下功夫,贵报也提出了"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办报方针。您认为什么是民生新闻?贵报是如何贯彻"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办报方针的?
  鲍剑:我们一直倡导,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贯穿一种深厚的平民情怀。本报的平民情怀是与生俱来的,生长于草根,所以我们更愿意把我们的报魂总结为"民本为魂、民生立报"。
  什么是民生新闻?报道符合公众当下和长远的利益与需求,从专业的角度,不论国计国是,我们永远从公众的角度予以报道。这样的新闻就是民生新闻。问题是现在我们经常狭隘地以为报道垃圾、污水、瓜果蔬菜、邻里关系等等这些城市最表层的、琐碎的东西就是民生新闻的全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民生新闻的内涵,明确民生新闻的方向,避免让民生新闻停留在浅层次判断和操作水平上。事实上,我们民生新闻也到了从理念到操作水平都必须突破的时候了!
  我们常常这样自问:我们这份报纸,是否占据了精神的高地?是否有境界?是否有一种风范、有一种胸怀,烙在了我们企业的文化中,烙在了企业的肌体中、制度中、流程中,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几年每年元旦,我们一定要做一篇社论。20 08年的《巨变的时代我们坚守而嬗变》、2009年的《承载着你的期待与我的憧憬,风雨前行》、2010年的《在穿越危机中,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从容而有力量》,我们就是要用社论这种方式,给我们内部的团队传递一些信息,给外界的公众传递一些信息,这个信息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是一张有灵魂的报纸。从社论中,你可以读懂我们追求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引领什么,我们倡导什么,我们坚持什么,以及我们的魂灵是什么!
  报社在做新闻理念梳理的时候,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来表达我们这些新闻人效力于华商的一种心境与精神体验,可以藉此分享一下:"当我们深入探讨我们的新闻理念与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我们并不是在探讨一些空洞的问题,而是在探讨我们的未来与命运。因此,我们知道肩上所承载的分量。在社会处于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强大的定力,生动而有尊严地活着。既然我们选择了新闻为职业,选择了华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的新闻能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美好的未来,让公众因我们的新闻产品而使他们的精神与灵魂得到更多滋养,让我们因我们的新闻产品而内心感受到自豪与满足,并因此而受人尊敬。而且因为我们持久而内在的创新力而使我们的报纸充满生命的勃勃气息,在漫漫的生活长夜与里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跳动着理想的光焰,燃烧自己,照亮世界"。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仍会回到"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这个基点上,"最有价值"是个极致,我们不可能让自己生产的所有产品达到这个极致,但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华商自己给自己树立的一个标杆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我们源于内心的对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与精神的认同与尊重。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