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岁博士毕业的熊润珍的故事
厦门大学 陈培爱
来自台湾的熊润珍老师 2007 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同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专门史(传播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师从当时在该方向招生的陈培爱教授。通过四年辛勤苦读,于 2011 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这是迄今为止厦大毕业的最年长的博士,估计在中国大陆也无人能出其右。
熊润珍博士
一、熊润珍的艺术人生
熊润珍,1936 年生于苏州,15 岁随家人赴台,在台湾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工作。从 17岁起,熊润珍就在台湾当小学老师,当了 48 年,2001 年暑期退休。师范中专毕业的她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当老师后,又陆续去考本科学位,进修心理学。她当初到厦门来,其实是为了女儿。她女儿当时从台湾到厦门一家合资宾馆当管理人员,带着三个孩子。她想自己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带孩子肯定有经验吧,于是就来了。
到厦门后,熊润珍想继续读硕士,原打算回台湾考,后来打听到厦门大学有专门招收台湾学生的,于是报考了厦门大学。2004 年她在澳门参加港澳台考生的入学考试,以 68 岁高龄成为厦门大学美术系首位来自台湾的油画专业且最年长的硕士研究生。这一学,一发而不可收。
2005 年,她女儿要回台湾了。她决定独自留在厦门继续当学生。2007 年读完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硕士后,接着又成为人文学院历史系传播史方向博士生。
2011 年,她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她的博士论文得到了答辩主席(华中科技大学舒咏平教授)的很高评价,当地的媒体纷纷即时采访报道。在毕业典礼上,在台湾的女儿专程来厦参加她的毕业典礼。记得她当时很认真地说“学术研究也是很有意思的哦”。
二、创下厦大“最年长博士”记录
记得 2006 年 6 月的一天,熊润珍在我的一位博士生的陪同下来到了我在人文学院办公室,提出了要报考博士生的要求。我以为她只是探讨式的说说而已,没想到她是认真的。当时她已 71 岁。望着年龄比我还大而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我有些忐忑。熊润珍开导我说:“传播学是一门信息科学,与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有关系。我长期从事艺术教育,艺术作品也是一种传播符号,如果我把艺术与传播结合进行研究,在学科的融合上应该是一种创新。”
她认为,用传播的方法来研究艺术,会很有趣。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就鼓励她认真备考,提醒她进入厦大的学生都得进行考试选拔,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厦大当时对招收港澳台学生极为重视,加上熊润珍考试达到要求,经征求我的意见后,校方最终予以录取。
熊润珍入学后,非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她每天早上 4 点起床读书。她选择《日据时期台湾西方现代绘画的传播研究(1895-1945)》为研究题目。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后,她更加紧张。最后的博士论文,被导师修改了 12 遍,历时一年多,她都毫无怨言。她表示,每次从陈老师那里拿回修改稿,即使被改得“遍体鳞伤”,自己也不会沮丧,反倒很高兴,她觉得自己又收获了一点东西。熊润珍的心态,让那些年龄比她女儿还小的博士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同学们说:她是真的在享受学习的乐趣。她认真撰写博士论文,于 2011 年 75 岁时从厦大顺利毕业,引起当时媒体的竞相报道,成为当时中国年龄最大的博士毕业生。
博士毕业后,熊润珍始终认为博士并不是她的终点,曾想继续去清华大学学习现代艺术,后来又改变了想法。她说自己发现在厦门也可以学习现代艺术。她会在这里一边教大家随心所欲地画画,一边自己创作,再开个画展,拍卖作品。
三、热衷海峡两岸艺术交流
2006 年 3 月 11 至 17 日,主题为“学院风格-探索展”的展览在厦门市图书馆开展,共展出 7 天。这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王鹭、林攀科、徐文军、王强、孙晓勇五位硕士生面向社会自费举办的个人油画作品展。画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熊润珍的帮忙推动,她跑前跑后热情联系,让自费参展的五位同学非常感动。熊润珍热心推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硕士生走出“校门”,并衷心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让厦门这座艺术之城更加繁荣,也希望有更多的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前来相互交流。
2007 年 5 月 15 日上午,来自台湾的厦门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熊润珍毕业作品展览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展。这个题为“好岁月”的毕业作品个展,展出了熊润珍 2000 年至 2007 年创作的 33 幅作品。包括在厦大读研期间创作的人物写实作品、风景写生作品以及人体素描等。她的众多作品,不仅饱含者她对艺术、对生活的真挚热爱,还流露出她对两岸生活场景的眷念。 创作于 3 年前的《向前奔跑》 ,是熊润珍后立体派画法的代表作。她打算把这幅画印在自己的名片上以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在厦大学习期间,熊润珍经常与学弟学妹们下乡写生,厦门周边的乡村,如角美、海门、崇武一带她都去过。在那里,它能尽情地享受闽南独特的自然风情,并把那种愉悦的心情融入她的创作中。此外,她的不少作品是在厦门大学校园附近创作的,她希望能把厦大从“东”画到“西”。她因为从小生活在台湾,对海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来到同样具有海洋特性的闽南,她仿佛回到了台湾一样亲切。
2007 年 6 月 19 日,“南腔北调”画展在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风格探索。参展的硕士生同窗闫卓与熊润珍,在厦大美术系历届研究生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除了他们来自的地域、年龄差距大外,艺术风格更是充满了对比性,各有所长。闫卓 36 岁,来自中国北部边疆内蒙古,其作品明显揉和了中国画因素,一律以灰色调出现,极度压缩了色彩关系,使观赏者自然联想到中国水墨画中“墨分五色”之说。而熊润珍则来自祖国宝岛台湾,年已古稀,却和年轻人一样拥有一颗追求的心,她将目光直望欧洲,陶醉于法国 20 世纪初的色彩大师博纳尔这位画家灿烂无比的色彩幻境中,这种痴迷使得她的作品处处充满了色彩的斑斓。因此,画展命名为“南腔北调”,真是恰如其分!
四、举办“快乐画画”培训班
读博期间,熊润珍老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举办“快乐画画”培训班。她边研究学术,边打算“捡”回丢了四年的油画。她说研究历史的这几年一直没时间画,“憋得太难受了”。她想教成年人画画,而她的学生大多是博士班的同学。她的教学理念是“从未拿过画笔的成年人”,可以在“在一天之内”完成一幅绘画处女作,并让他们感到快乐与轻松。2008 年,她开班“招收”了第一批学员。
熊润珍的画画课很好玩。她给课程的第一单元起了个名字——“相见欢”。她笑着对大家解释道“今天各位第一次与颜料、色彩见面,多开心呀,所以是相见欢嘛”。她设计了 10个小游戏穿插在课堂上,增加“相见欢”的活泼气氛。研修过心理学的熊润珍认为,这些游戏心理调适的内容,不管上什么课都可以用,尤其适合陌生人多的小团队活动。
画画课堂上,熊润珍一边放音乐,一边让大家画画。她的理念是,画画就是要让自己开心。学生们在这种开心的氛围中,按她的方法“随便画”,结果每幅作品都很有现代艺术感。对于学员的作品成果,熊润珍热心予以传播推介,为此举办了两期“快乐画画”画展。在现场居然也有买主买走了画,她非常开心。可以认为,通过快乐画画,看到了熊女士的努力是成功的。
第一届画展于 2008 年 5 月 1 日至 10 日在厦门市古城西路闽台特色食品街举行,共展出 42 幅作品。
第二届“快乐画画”画展在 2008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5 日举行,在厦门大学三家村自钦楼一楼展厅展出,共有 64 幅作品。
博士入学时,熊润珍就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毕业论文能结合原有的绘画专长,再加上传播学的原理,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创新,而“快乐画画”的实践是她迈出的重要一步。画册中我们欣赏到有临摹的作品,有在大自然中创意的作品,有抒发个人情意的作品,有回味自己人生感悟的作品……。这些绘画的处女作,使人们看到艺术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艺术完全可以由普通人的平常心态,将艺术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不懂得细细品味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我会深深地陶醉于绘画作品的社会哲理中。绘画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同样可以深邃直观地表达对社会的交流,直抒自己的胸臆。对于这些绘画的处女作,我同样被深深地感染,有时真想与作品中的某一意境融为一体。
成人画画与小朋友一样,应该是非常快乐的。熊润珍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激发了这批成年人的童心,让他们像小朋友一样快乐!你不能对他们的作品要求过高,不要指责他哪儿画得不像,而要在他快乐作画的过程予以真诚的鼓励!熊润珍在指导时尽量不打断他们的思路,尽量参与他们的想象。
喜欢画画是每个人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有一种快乐可以感染你的一生,它是:自己能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功;自己能表达心中感受的勇气;自己能展示独特创意的信心;更何况在一天之内就被领进绘画艺术的大门!只要绘画班的成年人把画画看作是快乐的游戏,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心
灵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时,绘画本身才有了意义!
绘画还应该是大胆的。只要坚信每个人都是画家,坚信艺术可以“平价化”,坚信艺术是可以普及的,才有信心办好“快乐画画”实践班。我认为,熊润珍的成功指导与鼓励直接提升了成年班的绘画信心。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学员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让他们作意愿画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就很投入。不可想象的“在一天之内当画家”的成功,是熊润珍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结语:纵观熊润珍的艺术人生与博士学习生涯,我始终认为她是一位传奇式的女性。她对海峡两岸相似山河的热爱,她对儿童艺术教育与成年人艺术熏陶的独特理念,她不追求功利、乐于享受学习过程的人生态度,她的励志与对生活的永远激情,都是年轻人永远的榜样与楷模。我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由不解到佩服,使我相信事物由“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变。
二〇二四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