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文化
白酒,是地地道道的“国货”,是中国仪式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智慧的代表。
从古到今,中国的白酒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有古无今、有今无古、有古有今。有的酒历史上有记载,但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有的今天发展的不错,但产生的历史并不长;能够做到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从未间断的,唯有汾酒一家。
汾酒,是酿造历史最悠久的中国白酒,是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中国白酒,是品牌创新最先瞻的中国白酒。
汾酒的悠久历史
1982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晋中考古队对山西杏花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稀世珍宝小口尖底瓮,根据酿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小口尖底瓮是酿酒发酵容器。这意味着6000年前杏花村的原始先民已经懂得把谷物装进小口尖底瓮中,待其发酵成酒后澄清使用。小口尖底瓮的出土向世人宣告:中国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主动发明了人工谷物酒,杏花村6000年前人工谷物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酒文化的诞生。
汾酒拥有6000年的酿酒史,1500年的名酒史。《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中,记载了北齐武成帝向其子侄河南河南康舒王推荐汾清酒的故事,令历史悠久的汾酒一举成名,成为宫廷御酒,也成为天下名酒,于是,汾酒开启了1500年的名酒史。
汾酒1500年不间断的名酒史,是文化故事璀璨的历史,也是不断创新和升级的历史,包括1500年“宫廷御酒”的名酒史,1300年的蒸馏酒史,和300年的品牌史。
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杏花村人改良酿酒技术,形成全国独树一帜的“清酒”工艺,完成了“浊酒”向“清酒”的跨时代蜕变。
1300年前的唐代,杏花村酒工在汾清酒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开始使用固态拌料、蒸馏取酒,并使用大曲地缸发酵,完成了黄酒到白酒质的飞跃,定型了中国白酒的基本工艺。
300年前的康熙年间,清代吏部尚书宋荦组织举办了号称“中国汾酒诗会”的宴集,诗人饮酒唱和,留下诸多名篇,全部被载入《四库全书》。这是“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第一次以全国名酒的身份,登上大雅之堂且被载入《四库全书》,汾酒由此开始了300年的品牌史。
汾酒的文化底蕴
因为有历史,所以有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汾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浸染在每时每刻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不绝,从未中断。它定型了中国白酒的基本风格,推动了中国酿造技艺的进步与成熟,奠定了中国白酒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始终在引领者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汾酒的深厚文化底蕴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分为一封家书、一首唐诗、一块奖牌和一场国宴。
一封家书
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中国谷物酒大多为浊酒,汾州杏花村人改进酿酒技术, 酿造出清香纯正、甘醇爽口的“汾清酒”,一度成为上层社会消费的极品。 《二十四史》之一《北齐书》载,北齐武成帝高湛给河南康舒王高孝瑜的书信中写道“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北齐武成帝的这封家书,说明汾清酒在当时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宫廷御酒。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国家名酒,汾酒由此开始了1500年的名酒史。
一首唐诗
1200年前——晚唐时期,杜牧在清明时节游历并州、汾州时,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广为传颂,《清明》诗成为一首酒文化诗,“杏花村”也成为人们心中的酒乡符号。
一块奖牌
105年前——1915年,汾酒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此次盛会上,汾酒冠压群芳荣获最高奖项——甲等大奖章,从容步入世界名酒之林。自此,山西汾酒誉驰中外,名震四海,成为享誉国际的世界品牌。当时中国在应邀出席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事荣获甲等大奖章64枚,其中酒类4枚,白酒类3枚,山西汾酒是中国获得甲等大奖章的唯一有品牌的白酒。
一场国宴
72年前——1948年6月,汾阳杏花村获得解放,国营汾酒厂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共和国白酒工业的长子,并承担起“将国内外享有盛誉之名酒摆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宴席上”的重任。1949年,汾酒成为新中国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国宴用酒。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汾酒位列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并蝉联之后历届中国名酒。
这是汾酒的历史,也可以说中国白酒的历史。说到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我想用梁启超一句话来回答:以史为人类活态之再现,而非僵迹之展览。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并非是沉迷历史,而是为了以史为鉴,更好地延续和传承。
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国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见证中国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汾酒,被誉为中国酒魂。中国酒魂,活态为魂。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汾酒历史作为活态文化之再现,来更好地推动汾酒的发展。
所以,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承载。
北齐武成帝的这封家书承载的是情感之魂,《北齐书》记载“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时,后面还有一句话是“其亲爱如此”,这是一种家族之情,更是一种君臣之情。白酒,也在推杯换盏中成为一种人际交流中的情感纽带。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承载的是诗词之魂。这首诗,不仅使杏花村成为酒家的代名词,也成为文人墨客醉酒乡、遣诗兴的最佳去处。迄今为止,汾酒收藏了包括庾信、曹树谷、郭沫若、巴金、王蒙、乔羽、金庸等文豪作品在内的文学作品5000多篇。
“汾酒一举夺得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最高奖项——甲等大奖章”承载的是品牌之魂。在中国酒的品牌史中,一直代表着中国酒类品牌、中国民族品牌的文化特质和境界,具备典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汾酒成为新中国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国宴用酒”承载的是民族之魂。酒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是国家软实力的风向标。国富民强,酒文化体现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国疲民弱,酒文化呈现出萎靡不振,消极庸俗的特点。清香型汾酒一直秉持清香典雅的特点,酿造工艺一清到底,酿酒之人高节清风。
青花汾酒30·复兴版诞生记
2020年,我们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打量青花汾酒,将其品质和形象全面升级,呈现出青花汾酒30·复兴版。
青花汾酒是在汾酒的基础之上,采用“伏曲、冬酿和1022工艺”酿造而成的精品。
伏曲:青花汾酒只采用伏天踩制并储存6个月以上的大曲
冬酿:青花汾酒只于每年立冬至次年惊蛰时期酿酒
1022:青花汾酒出酒后以宜兴陶缸盛装密封于地下老熟陈酿10年以上,只在最古老的2个车间生产,发酵周期是普通汾酒的2倍。
酒体上品质超群,形象上也不甘落俗,青花汾酒30·复兴版瓶身吸取了中国画的写意意境,运用釉下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瓶体绘制“活态文化”汾酒老作坊博物馆,既显书之美,又现瓷之韵。棱角分明的铝塑瓶盖,现代劈丝击凸及氧化工艺的双色搭配,与山水写意的酒瓶有机结合,兼具刚劲的风骨与闲适的禅意。礼盒采用PET透明材质与青花汾酒专属蓝铂金浮雕全息定位纸相结合,于现代间见典雅,于错落间见精致。
青花汾酒·复兴版是青花汾酒的最新升级版,它将国瓷、国色、国锦、国印、国画这五个中式典型元素集于一身,且一气呵成,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成熟高雅与包罗万象,成为中国白酒美学的代表。这包含了水源气候的地理美学,工艺酿造的匠心美学,供养酒体的器物美学,推杯换盏的社交美学,还有一种人造与天生的联姻美学。
下面我将从国瓷、国色、国锦、国印、国画这五个元素解读青花汾酒30·复兴版。
国瓷
青花汾酒30复兴版瓶身下边际有一个china,就是瓷器的英文,瓷器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但是青花汾酒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将瓷器用作酒瓶的名酒。瓷器不止是外观恣意风流,由于它是高温烧制而成,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又有不透光且透气不渗漏的功能,因此是适宜养酒的天然沃土。
国色
青花汾酒30复兴版的最有辨识度的是蓝色调,瓶身为靛蓝,礼盒为青花独有的青花汾酒蓝。瓶身的靛蓝来自最古老的靛蓝色,靛蓝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齐民要术》第一次用文字记载了用蓝草制取靛蓝的方法,因此,靛蓝色是自然界中最自然、最本真的颜色。
如果说瓶身的靛蓝是一种传承,那么礼盒上的蓝则是一种创新。这种蓝来自于康熙最爱的霁蓝色,但是我们在多次审视霁蓝色后,又觉得太过华美艳丽,因此我们在康熙霁蓝色的基础上将其颜色压暗压深,多了些久经世事的深沉和坚定,深蓝如海,不流不裂。
国锦
丝·锦是中华民族一张靓丽的名片,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被誉为三大名锦的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更是古老东方文明的瑰宝和象征。丝锦,是衣,是礼,更蕴含着衣冠古国的中式美学意义。青花汾酒30·复兴版的外盒结构、工艺及内衬,均采用纯色锦缎工艺进行精雕细琢,为瓶身增添绮罗华裳,璀璨流光。
国印
印,也就是信,是古人书信往来常用的印章,代表这个一个人的身份。我们熟悉的印章,一般出现在画中。画中的印章,是画的生色,人的寄托,那么酒上的印章,则是酒的品格,品牌的承诺。
国画
山水与田园,是专属于中国人的独一份审美,最能引起中国人的归宿感。我们经常说诗和远方,那么山水是诗,田园就是心中的远方。
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颜色,寻觅器物,寻觅灵感,寻觅品格,都源于中国人天然、最骨子里的诗意与艺术感。
正如青花汾酒的广告词中说的这样:
中国诗词,至唐宋而天籁。
中国器物,至青花而神秀。
中国酿造,至汾酒而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