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新闻媒体的公益模式    

新闻媒体的公益模式

  eBay的创始人,以85亿美元的净资产排名美国富豪榜第47位的奥米德雅日前宣布要办一个“大众媒体”,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大致上有如下几个吸引眼球的地方:1、亿万富豪斥资2.5亿美元;2、棱镜门的记者格林沃尔德被说服加入;3、这是一份数字的新闻媒体,和早先被另外一位富豪贝佐斯个人购入的《华盛顿邮报》不同;4、按照奥米德雅的说法,这个机构“以支持独立记者为核心使命”。他这样描述道:

  “网站将覆盖大众性新闻,其核心任务就是给来自多个领域的独立记者提供支持和帮助。团队将打造一个媒体平台,为这些记者提供帮助,让他们寻求各自领域的真相。这不仅仅意味着调查报告,而且还有各种新闻。”

  不过,他并没有说这是一个非盈利性新闻机构,但是,他同样也没有解释未来这个耗资以亿计算的数字新闻机构会是一个如何的盈利模式,从他的话语来看,很有些不求利的公益性质。

  与奥米德雅类似的是,贝佐斯也是一个电商出身的富豪,当他以个人名义购入华盛顿邮报时,同样没有解释商业上的动机。我曾经在一篇文章提到,我认为是年近50岁的贝佐斯的个人情怀:他认为美国需要一份这样的报纸。

  非盈利性新闻机构是伴随着美国传统媒体日趋艰难产生的。数字表明,08年美国有42家报纸关张,09年为112家,10年开始减缓,29家,11年为21家。从业人员数量也大幅缩水,从80年代末顶峰时的逾5万6千人,下降至2012年的4万人。

  09年,《华盛顿邮报》前总编辑唐尼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舒德森合作完成了调研报告《美国新闻业的重建》。这份报告提出,调查报道这类高成本但又是崇高理念的新闻模式,政府和基金会应该予以干预。他们希望有政府减税、基金资助的方式来支撑报业。这份报告的影响很大,三年中,不少非盈利性新闻机构出现,全美目前约有175家,如ProPublica、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Beacon、Texas Tribune、Chicago News Cooperative等。在这些非盈利性新闻机构中,有四分之一是大学(一般是大学的新传学院)出资兴办,前后有加州大学伯克莱新闻学院、华盛顿美利坚大学、波士顿大学、西北大学、衣阿华州立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布兰迪斯大学等加入其中。

  不过,大学本身也是非盈利机构,所谓出资兴办,说到底钱还是来自一些基金会或富商捐款。学院主要提供办公场地、教师、图书馆资料等资源。波士顿大学调查报道新英格兰中心由奈特基金会前后出资165万美元资助,加州大学伯克莱新闻学院的海湾地区新闻项目由一名旧金山富商捐款500万美元。其实,这一点和美国高校历来重视募捐能力有关,声誉良好加之募捐得法,这些非盈利机构还能运作。而一些由“退伍老兵”做的机构就没那么幸运,前文提到的Chicago News Cooperative便只运作了28个月,原因在于麦克阿瑟基金不再提供资助。有研究显示,非盈利新闻机构仅有四分之一能够得到后续的资助。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无论是贝佐斯还是奥米德雅,出资支持新闻机构并不算什么太新鲜的事,不过这两人名气实在太大,而且金额都是上亿巨款,着实吸引眼球。这会不会代表一种媒介转型的模式呢:彻底放弃商业路径,改为“供养型公益模式”。

  供养型公益媒体,有两种路径。其一是民众供养,特点在于供养人多但单份金额可能很少。这个路径最有名的代表就是维基百科。2011年募捐持续了46天,100多万捐赠者总计捐款2000万美元。2012年募捐则耗时只有9天,获捐2500万美元,捐赠者为120万人。其中峰值一天为14.5万人,维基媒体基金会当天获资近240万美元。

  民众供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很难被某种势力操控。但它同样有坏处,那就是如果不是太过有影响力,很难获得一个高额款项。维基百科每月独立访客量近5亿人次,是全球第五大最受欢迎的网站,按照这个影响力,对比两三千万美元,其实也不算什么太过夸张的数字。

  这个路径上,并没有什么其它值得一书的例子,似乎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案例。这个世界不太可能会有第二个维基百科,但如果想要搞一个垂直领域中的维基百科,规模不够但其实成本下降不了多少,怕是很难持续运作下去。

  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这条路几乎没有直接走通的可能。时下众筹兴起,但众筹属于消费性质,消费需要有相对未消费的人更多的一些权益,和即便交钱但权益一致的募捐完全不同。

  第二个路径就是富商基金会供养。供养人数少但单笔金额比较大,这个比较适用于影响力并不是太大的项目,募捐时属于定向募捐,而不是公众集资。但与第一个路径一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会不会被某种势力操控?因为是定向募集,少部分人(有时候甚至就是一个人)捐助,所有不被操控的希望只能寄托于该人的道德情怀。而人,其实是会变的,而且,人一定是要死的。即便ta有道德情怀,ta的继承者呢?

  一名美国学者Guensburg专门写过关于马里兰大学一个新闻项目的论文,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这个项目由于受到赞助商儿童发展基金会的原因,而改变了报道方向。这还是基金会透过大学再资助的项目,基金会直接资助的项目,就会更让人起疑。有些富商(比如这两位电商富翁)的业务其实相当庞杂,并不是那么容易梳理出某种“软性公关式操控”。另外一名美国学者Piccard则在他的研究中认为,非盈利性新闻机构会有求稳心理。缺少盈利刺激和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这种求稳心态很正常。事实上,很多大学所建立的非盈利项目,只是给学生一个实操的机会,不太可能做出多么有洞见的文本。而非大学的退伍老兵们,由于缺少募捐能力,资助者一旦退出,后续资助者便跟不上,Chicago News Cooperative就是一个例子。

  非盈利性机构有时候的确会碰到效率的问题,维基百科虽说效率较高,但其实并不是一个非盈利的新闻机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一般视它为一个“工具辞典”,虽然它有维基新闻的一部分。但就新闻这一脉来说,它并不具有多大的影响力。而且,正如我前文所说,维基百科很难有复制的可能性。

  我个人并不否认供养式公益新闻机构的作用,但我很难认同这会成为某种大趋势性的东西,它成为一种补充是完全可能的。我一直有个梦想,在我足够有钱的时候,我可以开一个年亏损额在50万左右的咖啡馆——没有盈利目的,纯属个人兴趣爱好,有人每年花旅游上50万,我为什么不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花50万呢?——但这种念头即便实现,这类咖啡馆也不会是咖啡馆的主趋势,但我倒是相信,整个业态中,间或会有些零星存在。

  新闻只是媒体的一部分。在整个媒体架构中,我历来认为,新闻可能只是媒体的一种类似PR部门的机构:借助严肃新闻帮助媒体获取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得媒体在商业活动中获取更大的谈判能力。

  传统媒体转型的确困难重重,但主张趋势上公益化基本上属于缴械投降。我不否认公益新闻机构的作用,但我不认同它会成为主流趋势。各行各业里都会有些公益性组织,但让各行各业都公益化了,至少在所谓“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怕是不太可能的。媒体的确有它独特的外部性,但我们依然缺少足够的证据表明,供养式新闻机构的外部性会更优于商业新闻机构/媒体。

  更何况,兴起的数字媒体们,依然在攻城拔寨,传统媒体是日趋艰难,但数字媒体们,未必。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