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吴学夫的精神旅行    

吴学夫的精神旅行


  不是艺术名门出身,但跟随精通书画的父亲多年,还有金雨人老师的早期启蒙,吴学夫从小就与艺术结下了缘分。

  他总是不会忘记那个教会他用艺术的方式生活的人,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学美术教师。

  他总在这样的时刻,将回忆静止在那个画面:一个醉醺醺的邋遢男人,拽着一个小男孩的胳膊从课堂走到操场,只为指着天上的云彩对他说,看,你要记住今天它的美丽。

  这场景,看上去更美,像是一幅作品,刻在吴学夫的心里,触动着他内心深处最初的艺术情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在江浙一带开始活跃,涌现了一批现代艺术的追随者,吴学夫不可避免的被感染到。

  他考上了浙江美院附中的艺术特长生,同中国所有学美术的孩子一样,进行着刻板的美术技巧训练。直至考上中央美院的版画系,他依旧觉得,这是最适合他走的路。

  “吴式”疯狂

  美院的毕业设计,让吴学夫火了一把。

  用半年时间筹备的个人版画作品展,他说那是常人不能想象的苦修。

  “美院的画廊生意向来火爆,还轮不到我一个大四的毕业生开个展,那是我头一次与画廊、与媒体打交道。”提起当年的勇气,他眼神里掩饰不住对自己的激动,“我带着一帮年龄比我大的进修生跑前跑后,尝试了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效果却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学校约定俗成的事是不好破戒的。但对于这种体制上的冲突,他总是用一副毫不在乎的表情,解释着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倔强。

  在之后的执教生涯中,他依旧延续着这种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

  一堂“艺术设计与性”的视觉艺术课程,他在传媒大学的小礼堂高调的摆出了自己的姿态。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艺术,他让性的意识充斥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也让学校小礼堂的氛围一路高涨。

  “我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们知道,他们所要研究的大师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毫无一例的避不开性的意识,这样看起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他的大胆与张扬,总是这样不把校方放在眼里。他“教唆”学生避开团委的审查,在校园里大肆“非法”涂鸦,一边与校方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一边还要半夜去保卫处领被抓的学生,以至于自己的办公室被学生们画上男女厕所的标志,他仍乐在其中。

  “涂鸦不是绘画,而是挑战现有体制的有勇气的行为。”面对质疑,吴学夫常有的坦然,“我只是想告诉他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视觉艺术想要传达的,就是一种打开心灵束缚的理念,而不在于学了多少绘画技能”。

  谁也不知道,他的学生们还会做些什么,只是遇见这样的老师,你不得不让自己在大学时代,放肆的发一次疯。

  艺术跨界 不纯粹却迷人

  没玩纯艺术,到传媒大学搞艺术跨界,吴学夫的行为并非今时所想。

  “这是一个有趣的坐标,很迷人。”如同当年离开美院,他一直认为搞艺术不一定是亲手创作作品。

  尽管艺术设计系笼罩在广告学院的光环下,显得有些许的突兀。但作为一个学科跨界的边缘人,吴学夫希望能在交融中不遗余力的磨出火花。

  于是,当现代艺术被消费时代商业化,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像传统艺术一样,一味的寻找收藏、销售的归宿,而是借用在与艺术毫无关系的事物身上,戴着艺术的面具纷纷出现。吴学夫的立场也越来越鲜明——“不是混搭,这是跨界。”

  他不止一次的提到奥巴马在竞选中艺术家们的街头创作,也不吝美言赞许这位政治领导人用艺术的语言来解决政治诉求。去纽约、去巴黎,他总要观察公共领域里艺术指数对文化价值的提升,在西班牙比尔巴尔,他同所有艺术朝圣者一样,膜拜于这个城市艺术圣殿的蜕变。

  “它是一个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工业城市,就是运用了建筑和博物馆的概念成为了艺术朝圣者的圣地,进而也带动了城市经济和旅游。”对于艺术作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吴学夫坦言更青睐艺术对国家形象和城市文化的影响,“政府该有宽容的心态,积极的推动创新性艺术,扶持先锋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会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的产业”。

  事实上,他的“私心”就是如此直接。

  城市不美 广告人的责任最大

  艺术与广告,吴学夫在同一栋楼里跨了界。

  当许多创意人将艺术家从广告中“拎出来”的时候,他却硬要钻进去告诉你,好的广告创意来源于艺术。

  广告已经成为主流的商业意识,有着充分的土壤和最强势的传播途径,吴学夫并不否认广告的地位。他说,在这个时代最能影响大众的就是广告,而广告人若是没有美的意识,那大众的审美意识就会整体下降。  

  “城市不美,谁的责任最大?不是市长,不是艺术家,是广告人。”他的风格总是一针见血,“毫无疑问,广告要有艺术的元素,达到商业目的的同时,也要履行社会责任”。

  于是,就有了“纸上的舞台”,一场将艺术与广告结合的完美表现,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界限中,用海报的手法,将广告巧妙的浓缩在了艺术符号中。

  想在浓重的商业味中寻找到艺术的温和气息,如同他总是强调广告人的社会责任一样,吴学夫想让艺术改变人们生活的意念一直不曾改变,“无论是艺术还是广告,都有责任让人们更友善,让生活更温和”。

  他讲艺术该有的人文关怀,讲跨界跨不出的责任感,讲在广告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符号,而就在下个月,“纸上的舞台”移师苏州,在那座他心属已久的文人的城市,又将会留下些什么,让艺术找回它原有的模样。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