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移动银行的三次模式演进    

移动银行的三次模式演进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看来,金融创新的效果有正负之分。“假如一种金融创新有损实体经济,并产生巨大系统性风险,就是负的金融创新。”魏加宁在提醒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创新注意效果之余,认为有一种正的金融创新应该加速:起源于移动互联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会对实体经济有帮助,同时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

  “实际上,在互联网上几乎完败于第三方支付的银行,并非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太过保守。”在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丁蔚的理解上,若论金融知识、信息、技术、安全等系统能力,银行在创新上不该也不能输给任何第三方支付,而现在,她欣喜地看到,包括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在内的银行系,正全力在移动互联上布局、创新。那么,为什么是移动互联技术能引发银行金融创新?这轮建立在该技术基础上的金融创新,形态是什么?未来又将怎样?

  移动技术引发传统银行革命

  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电子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正在向“水泥+鼠标+拇指”的新格局演变。

  尽管在网银时代,银行累积了IT基础设施、构架、平台等资源,但移动互联却是一次更大的社会资源的整合。简单说,要真正实现移动金融,必须依赖于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这条链又分为技术资源和商用资源。技术资源包括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在内的运营商,以及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开发与应用,还有就是生产NFC的手机厂家;商用资源则包括银联、商户等。其中,取得技术资源,是银行在移动互联时代的第一步。

  目前的做法,就是银行和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在内的运营商进行技术交互。比如招商银行和联通合作推出“手机钱包”、浦发银行和中国移动合作推出联名SIM卡等,都是可参考的技术资源整合的路径。

  移动银行三大商用模式

  在第二步的实际商用上,银行究竟应该怎么进行创新?根据现行做法,主要有三种模式:手机银行模式、手机钱包模式、手机支付模式。

  1.手机银行模式。该模式以浦发银行早期推出“移动金融1.0”为例,就是将网银搬到手机上,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实现网银同样的功能服务,这一模式在各行已经非常普遍。

  其好处是解决了用户对银行业务随时随时查账的需求,缺点是未能满足用户资金理财和转账的需求。

  2.手机钱包模式。以农行“掌尚钱包”为例,这是对手机银行模式的升级版,增添了资金理财和转账的功能,但是依然限于银行系统里的业务,思维上没有新意和突破。

  3.手机支付模式。这是由银行、银联和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在内的运营商合作的产物,可突破单一银行业务,导向生活类的支付服务。但又分为两种:一是局限在单一种类的生活服务,比如中国银行的“翼机通”,只能用于公交移动支付;二是进入全方位的生活服务,标杆就是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基于NFC手机上的联名SIM卡,不仅囊括了银行所有业务,而且增加了现行手机的定位、摇一摇、手机与手机信息传递,以及可支付全生活类服务。由此,不仅颠覆了传统信用卡,也打破了银行业务的边界,并在移动互联上率先夺取第一张商用船票。

  银行移动互联上的三类商用模式,呈现的是逐一升级的态势,随着浦发银行引导的全支付模式的创造性变革,不仅对银行业今天的业务模式发生重大颠覆,同时也对未来的银行将会是什么,提出新的命题。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