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周智琛:兑现理想的能力比理想本身更重要    

周智琛:兑现理想的能力比理想本身更重要

 

 

 

  七分裤、休闲T-Shirt、黑框眼镜,再加上特有的棕黄色卷发,这是周智琛最常见的装扮。


  就这形象,陌生人很容易把他当成大学生、文艺青年甚至是不知道从哪里新来的实习生。可他,是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的执行总编辑,并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四年多。


  在媒体对周智琛的报道中,他总是与以下标签联系在一起:80后、中国最年轻的总编辑、传媒魔法师、从南方报业走出去的媒体精英、新锐的理想主义者、中国地市报趋势发现者等等。有人把他当成传奇,有人觉得他神秘,有人觉得他的成功不可思议。


  对于周智琛,读者最大的兴趣莫过于:在短短两年间,他是如何从一个被南方报业拒之门外的农村大学生,飞跃成为一个地市级党报的执行总编辑?



  “我有一段疯狂的过去”


  如果你在2000年,也就是周智琛读大二时就认识他,你很可能和其他大多数认识他的人有一样的评价,这个小伙子将来很难有什么作为。他就读的华侨大学尽管在侨校系统中排行老二,但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常被误以为是山寨大学。


  不仅如此,自从失意未能考上复旦大学后,充满对抗情绪的周智琛就一直与以下行为联系在一起:无故旷课、严重挂科、偶尔打架、疯狂恋爱。这些表现使得周智琛在学校的名声很不好,老师和学校都不怎么待见他。


  “当时,我一年只上40~50节课,其他时间也不知道在干嘛。就是不想上课,一想到上课就觉得恶心。”

 
  就这样,在两年里挂了十几科。有段时间周智琛特别怕去系里面,怕碰见老师,尤其是当别人在询问考试成绩的时候,他却要忙着怎么补考。“那时候,好多人看我挂了几十个学分,估计我彻底坏了。”


  与疯狂的旷课和挂科相比,周智琛的恋爱经历更是疯狂。


  有一次女友大发雷霆,令周智琛跪下。但是他丝毫没有感觉到不适,愣是真真当着几百名学生的面跪了下去。这件事,一度成为学校男生的笑柄。


  那天,我们向他求证此事时,周智琛笑着点了点头。


  疯狂旷课、挂科的周智琛很快得到了“报应”,他被降级试读了。这也就意味着,周智琛要是再出什么篓子的话,就有可能被直接遣送回家。


  在大学里,降级试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处罚条款:它既要求你对自己过往行为负责,但同时又给你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像周智琛这样出身农村的年轻人来说,要离开农村、摆脱农民的身份,他们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尽管与以前相比,大学生作为一个身份早已贬值,但在中国,读书依然是穿越社会阶层的最普遍的路径。假如自己大学都毕不了业,回到农村后将一无所有。这一点,周智琛比谁都要清楚。所以,他再也没有错过这几乎是大学给他的最后机会。


  周智琛开始很认真听课、做笔记,每个学期都选修很多科目,结果愣是将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学完了。“而且除了思想道德品质这门课是中(级)外,我的每一门课都优秀。”


  艰难地寻找安放理想的地方


  对于26岁前的自己,周智琛的评价是极不喜欢。


  但正是在2003年夏天到2006年春天这段时间,周智琛完成了作为一个新闻人最基础的职业训练和最梦幻的职业积淀。


  2003年6月大学毕业,在外晃荡半年,2004年初进入南方报业工作,2005年成为南方日报社东莞记者站副站长,2006年3月加盟东莞报业,任执行总编辑。这一过程,表面一帆风顺,实际历经波折。


  早在大四上学期,在校深受磨难的周智琛就异想天开: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工作。他也不顾自己“后进生”的身份,不断向同学炫耀自己的理想,他要去广州,他要进南方报业。


  2002年秋天,周智琛向一位堂叔借了3000元,辗转坐火车去了广州。后来,周智琛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参加南方报业招聘考试的情景:


  “当时就像所有浪漫的革命传奇一样,带着一个小皮箱,独自一人住到了这家小旅馆里。与我同住的,还有二十来个来自天南地北、像我一样对南方报业虔敬的学生。这些明亮、敏感、才气逼人的年轻人,在没有‘大人世界’干预的情况下,漫无边际地谈论新闻、理想、使命,颇有点秘密结社的气味。我们当时甚至相约,等一块进入南方报业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一起做个惊天动地的策划。”

  无奈,信心十足、带着几十万字发表作品的周智琛居然连笔试的机会都没有。这让周智琛大失所望,“我想,一定是他们搞错了。”


  那天,在天河城广场旁边的一个电话亭里,周智琛给南方报社人力资源总监张瑛女士打电话,“她用一种决然的语气在电话里告诉我,每一份简历报社至少看过两遍,不可能漏的。”站在陌生的广州街头,周智琛想倾诉却找不到对象。他突然发现,自己要投奔的这个世界居然与自己毫无关系,有理想,却无法安放。面对熙熙攘攘的行人,他仿若是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小孩,想亲近母亲反被她无情地推开。当然,这些心理感受是周围的陌生人所无法理解的,他们只是想知道,为何这样一个年轻人要在这里摧肝裂胆地哭。


  带着本来就离群索居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回到学校的周智琛,面对同窗“见怪不怪”的眼神,最后失意得连毕业照也没有拍、毕业晚餐也没吃就离校了。


  毕业后的最初几个月,周智琛在当地一家报社当见习生,其间浑浑噩噩写了一些稿子,懵懵懂懂犯了一些错误,但心中那颗理想的火苗越烧越旺,直到自己再也捂不住了,2003年底,不顾家人反对,回到广州。


  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徘徊在南方报业高墙之外的周智琛终于逮住了一个机会,趁南方日报筹建珠三角新闻中心之机,周智琛很快以一个“熟练工”的身份进入了南方日报社,只是工作地点在小城市——东莞。




  “我的未来提前到来”


  “当初能找到一份工作,我就觉得什么都可以了。每天都在一根筋地找题、采访、看书、策划……那时候,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很疲惫但也很爽。”


  在进入南方报业的第一年,周智琛就创下1个月内采写出15万字新闻报道的纪录,成为《南方日报》出稿量最大、得到好稿奖最多的记者之一。


  事实上,在那段时间,周智琛的稿件不仅量大,而且质量高,甚至有些稿件还引起了广东省委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业不到一年,周智琛就已像一个从业多年的新闻尖兵。他的报道以题材重大、角度犀利、文笔老辣著称,尤其以新闻策划见长。更为最重要的是,周智琛的政治敏感性极高,这让他得以避开了很多雷区。


  中国的传媒环境比较特殊,更强调政治家办报而不是新闻人办报,很多有新闻理想或声称自己有新闻理想的人,根本就捞不到抖人生包袱的机会。


  在同事的印象中,这个24岁的男生不仅勤快、积极、聪明,而且还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人际处理能力。不管是与同事相处,还是与领导相处,周智琛都能游刃有余。入职一年多,他就晋升为南方日报社东莞记者站副站长,成为当时南方报业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虽然在几百名中层干部中,他的资历很浅,但他和大佬们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他人”,而且周智琛还经常具体参与到一些重大项目的策划中。


  “坦率说,我在南方日报期间,工作做得还算不错,但也只是算是不错而已。当时年轻,甚至有点儿轻浮,有点儿急功近利,还不太懂得团队之道,不太具备职业报人应有的品质。但是,我的未来提前到来,命运让我有犯错并且不断修正的机会,这点我一直觉得特别庆幸,如果没有南方报业的职业经历,不会有我的今天。”


  周智琛所说的“未来提前到来”,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运用到他后来的经历上。正常而言,在中国报业体系里,一个人要有比较高的职务,一般要到40岁左右。但是,2006年3月,进入南方报业仅仅两年、不到26周岁的周智琛调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这一“跳”,跳出了一个中国报业最年轻的总编辑。


  懂得现实才能成就理想


  采访当天,这位公务缠身的总编状态并不好,说话需要时不时清一下嗓子,而且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我们的采访也被频繁打断,因为不停有人找他处理事情。


  “我今天铁定要回家,我已经连续四天,每天都是夜里一点多才回家的,四天没有在家吃过一顿饭。”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我一天有48小时,24小时用来工作,24小时用来休息。”


  当然这只是如果。而现实是,周智琛除了主持日常工作外,他还要参加市里面各种宣传工作会议,而且有时为了搞定某些大广告客户,他还必须亲自出马。另外,随着东莞报业和周智琛名气的增加,全国各地邀请他去讲座和来东莞报业学习取经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都要让周智琛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


  周智琛操心的还不只是这些程序性事务。


  在中国做媒体不仅需要专业精神和市场意识,更要有政治觉悟。


  既需要稳健地活着,同时又渴望出人意表,得到同行、社会的认可,和许多传媒人一样,周智琛一直在这两极之间游走,有时候冒进一些、再冒进一些,当触到某条底线时,他及时收住,“不突破,四平八稳,市场不认可。但突破太难了。我不是说我胆子小。其实,我在这个圈子里面胆子还是比较大的,但我得为这个团队负责,你如果要把声音发得更大一些,那么你就必须占有平台。作为一个总编辑,我要让这个团队看到这张报纸的希望,这才是最根本的。”


  应对类似的事,需要特殊的智慧,比忙碌更累。


  “我缓解压力的方式特别简单,要么给自己更大的压力,要么把坏事情先放一放。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当没有人愿意担当的时候,一个人的担当就容易成为号召的力量,这个道理也一直激励着我。”


  但是,每当谈到一个好的选题创意时,周智琛又会像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男孩,打了鸡血似的,格外精神。他常常会为了实现一个想法,十几个小时不睡觉、不休息、不回家。


  “我觉得做报纸蛮有意思的,你看着它呼吸,看着它成长。有的时候会张狂,有时候很温暖,感觉还是挺好的。”

 
  当然,作为总编辑,周智琛要考虑的远远比政治、新闻本身多得多。比如,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情绪低落甚至员工之间不和的情况。每当这时,周智琛总喜欢发短信或者亲自写信给员工,“和他们一起谈理想主义、简单主义和专业主义”。当然,一开始,许多比周智琛年纪大的老员工并不吃这一套。


  但是周智琛有自己的法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尊老爱幼。对小的要爱护,对老的很尊重。比如一些被人瞧不起的同事,我都能够去尊重他们,不是那种装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点,你要发现他们,这个很重要。”


  “人应该像一杯纯净水”


  “这是一个浮躁、不快乐、被抱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做人就要像一杯纯净水那样,清澈透明。然后,不管把你放到什么容器里,都可以达到最好的平衡。”


  尽管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而且非常努力,但谈及自己的成功,他却用了“马太效应”式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好人坏人、成功者失败者,其实都被放大了。“人哪,总是会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你把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会做好。如果一件事情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读书也是这样,比如你今年获得‘三好学生’,可能明年国家奖学金就光临你。做工作、做人也是一样的。”


  在采访当天,周智琛感觉自己状态很不好,所以没答应拍片的要求。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改天由他的团队专门拍摄,然后再传给我们。


  你可能很难理解,这种老练、成熟和稳重怎么会出现在一个80后的身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如何保持这种平和、冷静而又温暖的态度。


  “我这个人有个小习惯,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脸相,你会发现有一阵子我眼神比较乖戾,有一阵子我的眼神就比较清澈,平和。从眼睛里面就可以看出东西的,相由心生。”


  “比如我昨天喝酒了,我发现自己犯错误了,而且会做一些不太合适的举动,比如说太晚回家,家里人为你担心,打电话不接,没听到。醒过来后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话,也会比较惶恐。”


  也许,不断反省和修正是周智琛保持这种品质的原因之一。在我们看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管多晚睡觉,起床后周智琛都会保留一段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更喜欢安静地与大师对话。

  “作为一个年轻人,最关键的还是视野,视野很重要。就像我们坐飞机,你会觉得它不快,那是因为它飞得很高。飞得很高,旁边的参照物就很少,所以即使它飞得很快你也不觉得它快。”


  这算是周智琛对同龄人的勉励。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