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不同时代下的女权广告    

  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权主义最基本的是追求女人与男人的平权,同时要改变社会中人们对于女性的歧视、物化、刻板印象等现象。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演变之后,女性就一直处于比男性低的社会地位,受到男性压迫。自从法国大革命以来,女权主义逐渐觉醒,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在人们心目中普及。

  那在不同的时代中,女权主义的广告都是怎样的呢?

  

  自1872年之后,英国女性就开始了争取投票权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为了争取投票权,有的女性不得不通过一些过激的做法去争取。在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到了1928年,终于获得了英国所有女性的投票权。

  这是“为女性投票”运动中的著名的海报,它在为女性投票权作抗争,也支持女性参政,在当时的英国影响力极大。

  

  二战期间,西屋电器为了鼓励女性员工更有动力工作,发布了一张主题为“we can do it!”的海报。它在当时并未产生广泛的影响,其影响力直至在几十年之后被重新发现时才逐渐扩大。但是海报里边传达的精神,激励着女性去正视自身的能力,为争取权利而不断斗争,因此在后来在世界各地被频繁使用。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维珍妮香烟广告词“你已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成为当时女权主义的经典口号。它的创意源自当时火热的女性运动大背景,但是也贴切的反应出当时女性渴望被认可、尊重心理。之后许多年里,这个广告也以多种不同形式展现,影响了一大批女权主义群体。

  

  1974 年,一群伦敦艺术院校的学生出于对当时女性身处社会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媒体上出现的女性负面形象和愈演愈烈的性别歧视,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之对抗。学生们成立了“怒火女子工坊”(See Red Women’s Workshop),制作了一批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的海报和插画,向世界大胆发出了自己对身份和社会认同、性和妇女解放等主题的声音。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逐渐兴起,资本开始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并且不断向大众灌输各种关于“美”的标准,以此让大众在追逐“美”的过程中不断消费,但是很多人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而且皮肤白、大眼睛、双眼皮等逐渐成为男性评价女性美的标准。

  为了破除这种消费社会带来的对女性的新的刻板的认知,多芬推出了一个广告《演化》,揭露了时尚产业对时尚模特的幕后操作,向人们阐释了美丽标准的荒唐性。同时激励女性正确认识自身的美、接纳自身的美,而不必因社会对女性的美丽标准而去盲目改变自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女性的歧视也逐渐蔓延到整个网络。

  搜索引擎都会有一个自动完成功能,当你在Google搜索women shouldn't,那么Google给出的建议是“women shouldn't vote”(妇女不该投票)或是“women shouldn't have rights”(妇女不应该有权利)等。这个搜索建议是基于全网用户的搜索行为进行分析的,也就是说全球仍有许多人搜索women shouldn't vote这样的字眼,可想而知对女性的歧视在全球依然很严重。

  

  奥美通过向人们告知这种现象的存在,提醒人们歧视女性现象的严重性,倡导人们正视女性的权利问题,追求男女平等。

  

  2015年,瑞士妇女平权组织Terre Des Femmes推出一系列针对女性穿衣的主题,呈现女性在平时因裙子的长短,而被贴上不公平的评价标签的问题。事实上,无论你的裙子和衣襟开的多长或多短,很难有一个评价是公正与积极的。

  “Don’t measure a woman’s worth by her clothes”(别任意用穿着来决定一个女人的价值), 这句宣传语表达自己的理念,并从我们最常见的领口高度、裙子长度及跟鞋高度解析,这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深刻思考。

  

  

  

  随着90后逐渐成为互联网上的发声力量,对女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互联网也成为了女性发表观点、争取权利、消解社会歧视的主要战场。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也会有新的有影响力的广告出现,让女权主义更深入人心。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
创意宝典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