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黄维:停不下的折腾——媒体和媒体人的1998-2013    

黄维:停不下的折腾——媒体和媒体人的1998-2013

  停不下的折腾——媒体和媒体人的1998-2013
  


  摘自黄维在“跨界创新平台”主办的、限额30人的内部分享会上的演讲: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叫“停不下的折腾”。看过的人可能会知道,这是借用杨奎松(常用笔名:青石、邱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的那本《忍不住的关怀》。我们主要的创造,全是模仿。他写的是知识分子建国以后的命运。我讲的是“停不下的折腾——媒体和媒体人的1998-2013”。我们做媒体的,喜欢整数,而且结合今年整个情况,我就做了15年的一个思考。
  


  简单介绍一下我。Joan(任剑琼(Joan):沙龙主办方跨界创新平台创始人之一。)想让我定一个位,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下面两位演讲嘉宾都是我的朋友,他们都很明确他们是干嘛的。我不太明确,说我是媒体人,因为我有从解放日报到新闻晨报、每日经济新闻这样一份经历。然后,出来创业的时候主要做的是广告营销,因为要挣钱吃饭,这样来钱比较快、是比较直接的,算是营销人。然后从去年开始,慢慢地介入一些早期项目的投资。所以呢,不好意思,三个都是三脚猫。没有一个是做出名堂来的。我个人的爱好,读书比较喜欢,一直很坚持。旅行、喜欢吃东西。除了旅行这一项,基本上我把我的所有爱好都变成了投资项目了。待会儿可能大家会看到,但都不是很精通。
  


  这个标题是“我所亲历媒体的不懈折腾:历史终结”,讲的词有点大,这个也是模仿,福山的那本书。作为一个做了15年的媒体人,你不得不去面对一个事实:好多人还在讨论关于媒体转型的这些东西。坦率地说,还在用传统方式生产内容的媒体几乎都走入险境了,但我不是说“媒体”这个东西没有了。
  我从1998复旦新闻系毕业以后,最早是可以去人民日报的,后来回到上海,到解放日报开始工作。后来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我们应该是新闻晨报创业最早的一批人。那时,如果有一个稿子写得很好,我甚至可以去给新浪网的总编辑陈彤打一个电话,说:“这个稿子你帮我用一下。”因为那个时候,一张区域性报纸的扩散,只在上海,没有别的渠道,是不能形成全国性影响的。事实上,我们那个时候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我需要他帮我把报纸里好的稿件做扩散,他需要内容。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我们晚上在打电话说,用这篇稿子,用那篇稿子。我跟他关系非常好。这就是当时的状况,当时媒体和门户是相互利用关系,特别是当时兴起的媒体是都市报,是都市报的时代,像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之类很多都市报兴起的时候跟门户网站之间都有持续的互动。还是这样,一个要稿件,一个要影响。
  第二个阶段,我给出的这个日期不一定准确。大家知道那个时候在每个城市做党网,上海是东方网,北京是千龙网,湖南是红网还是什么的?每个报社或者媒体都要投钱。这都是在那个时代,媒体在转型或者说探索新的道路时候的第二步,就是做城市党网。到今天为止还有一些不错的网站,例如广州的大洋网。
  在城市党网之外,几乎每一个报纸都做了一个自己的电子报或者是一个网站,那个时候一个报纸的网页还会用一些技术创新来体现这个状况,基本上是一报一网。
  接着往下面走,又走到了区域门户这一块,像杭州的19楼,成都全搜索。他们都开始不以新闻为主打内容,而是以生活服务、地方的信息化为主打内容。这说明他们做了一次改变,当新闻内容不再能像以前一样带来效应和影响力的时候。他们转了这样一条道路,一直到现在为止。这些东西依然都在,像19楼什么的,其实做得还挺不错的。
  之后就到了SP时代的后端,所有的报社都做手机报。做短信或者彩信的手机报,或者手机的WAP。其实订阅数和推送量都是挺大的。
  然后再往下,从09到10年开始。那时APP开始兴起,有两个报社在一报一APP这个方向上探索的比较全面。一个是南周daily,第二个是周末画报。整个做的非常炫。南周app我打开需要3分钟,做得非常大、非常重、非常漂亮。现在周末画报这个app还在推,很多客户还在用。坦率地讲,其实没有用,走的还一个印象发行量的概念。
  今天这里应该有腾讯地方网站的人,我讲的“大收编”的关键词叫“妥协”,可能王栋更了解这个情况,他是腾讯大申网的总裁,大字头在现在全国有十多家,他们以腾讯为主要力量,而且腾讯要求控股。其实以前和报社谈的时候,报社绝对不可以接受一个互联网网站在做地方的门户网站时候是对方控股,跟文新谈判谈判不成的原因主要是文新不愿意让腾讯控股,解放报业愿意了,解放就跟腾讯有合作。但事实上我为什么说“妥协”呢,其实在每个区域里党报都是非常牛逼的,它是有一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地位的,互联网网站再牛逼,到这个地方来基本上还是党报不愿意让互联网网站控股。但是在重要的城市,重要的区域,腾讯几乎全部成功了。腾讯控股、腾讯要派一把手的情况下,把这十几个网站全部都办起来了,正因为它手里有流量、资本。
  所以我把这事儿叫“大字头收编区域门户”,所以叫大收编。
  接近到现在,微博起来后每个报社都开始做微博,公号起来了以后大家都开始做公号或者公号群,东方早报的公号群其实做的挺不错的,作为澎湃前期的一个试探市场、一个基础在进行操作。财经的公号做得也挺不错。但我要用一句话评价微信公号,就是“双栖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它十几个二十几个都不足以支撑报社这么大一个身体。报社需要几个亿来养活它,你现在做多少个都不足以扛住这个身体。
  从媒体与门户走到了微信公号群这十五年里的时间,这就是媒体做的,它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改变,亦动亦趋,但从来都没赶上,快要赶上的时候又变成落后者,这就是媒体的历史。
  有两个词是几个报社都在探讨的,从经营角度来考虑,一个叫“全媒体”,南都做的比较多,从户外到门户,也就是说把它做的所有数字资产、传统资产包括广告的资产全部整合在一起,叫“全媒体”;第二个词基于“全媒体”,叫“区域整合营销”,很多是从效果营销出发的。从经营角度去说,我必须做全媒体,做区域整合营销,因为我要活下去,我要挣钱,客户有什么要求我必须去满足他。但是从媒体来说,一旦你跨越这一步,你就不是媒体了,你是整合营销公司,这不是你的价值,你做的越多,走得越远。
  整个十五年传统媒体走过的历史,操作方法到2013年年底的情况差不多就在这里了。
  


  接下来我讲个人。我从98年到解放日报,到2000年我们这批人参与创办新闻晨报,到03年和洛先(解放日报前经济部主任)两个人创办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后来我到解放投资公司做新媒体的时候还做过IMOOK之类的电子杂志,推动过解放分众的直效营销(就是写字楼的报架系统),最后还做过户外视屏的解放华运。
  最后这条线就比较复杂了,是我这些年参与创业或者投资的,媒体人在探索,我自己也在一直探索,屡败屡战。
  橄榄网,是我做的第一个失败的项目,是做网络订餐的,我们亏了大概一千万。后来这个项目的部分资产,和朋友合并成了生活杂志公司魔山传播,里面有本《橄榄餐厅评论》,有本《橄榄美酒评论》。
  到2010年我正式从报社出来的时候呢,做了上海讯奇,做了“中国移动12580生活播报”,做了广告,接着做了移动营销公司——巨流无线。11年开始做,大家看其中间隔的时间其实比较短。2013年6月巨流无线已被一个香港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实现资本化,我本人成为这个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
  这期间,我还推动了社交营销服务商幼狮传播的成立,现在是我的大学同学和团队在运营。这个团队负责变形金刚的数字传播,很不错。
  去年开始,我介入到项目投资,有葡萄酒社交Dr.Wine,里面有个功能叫做“约醉”,和美女一起喝葡萄酒,呵呵。
  然后有个项目叫赞赏,做社交出版的,今年9月份产品上线,10月份11月份可能第一批书就要出来了。我很喜欢这个项目。
  然后是明道,是我去年参加投资的一个企业社交协作软件。
  易购车是做购车应用的,这也是个创业项目。
  还有就是一条视频,是个移动视频项目。
  这就是我个人的状况。其实好多传统的媒体很不愿意让我到他们公司做沟通分享,因为他们都说你是一头野猪,来了以后把我们家猪变成野猪了。我想说,反正第一那是我的真实表达,第二我看的顺眼的有些人能够沟通能够说服,拉了就走嘛(笑),也是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方向。
  


  第三个,我身边媒体人的可劲折腾。这是北方话,一个劲的折腾。这些大部分我都认识,应该说全部我都认识,有好多还坐在这里。雪球财经是由南方系统出来的人(方三文)做的,应该现在财经领域应该算是最牛逼的项目了。
  拇指阅读,21世纪老左(左志坚)做的,这个项目做得还挺好,社交阅读类的;创业家,牛文文做的,中国企业家出来的,在创业平台这一块做的非常漂亮;虎嗅,李珉做的,原来之前是中国企业家的执行总编,做得挺不错的;钛媒体,赵何娟做的,财新出来做钛媒体,现在跟《商业价值》合并了。
  竹马社交,Joan刚看过这个项目,是我以前在中青报的朋友做的,他在中青报做到新媒体中心主任,看起来马上要提副局级了,然后他五月份辞职了,他年龄比我大一岁,他这个项目应该做的还挺不错的;纷享销客,原本最早走的是明道类似的道路,现在走的是移动CRM。新京报的杨斌,后来去做了网易的副总编,现在是纷享销客总裁;本来电商喻华峰,老喻做的生鲜电商,可能有人使用过他提供的服务,这是南都系统出来的人做的。
  维果部落,是我以前财经部的霍中彦做的一个项目,本来它是我们体系里投资的这么一家企业,投资投着投着,他自己去做了管理这个公司的CEO,做的是将五个橙子放进自动贩卖机榨出来一杯果汁;西十区应该也是原来21世纪的李明伟出来做的票务的平台,应该已经完成第一轮融资了,估值也在1.5亿到2亿。我前两天到他们办公室去聊过一次,我记得曾经他可能有意思让我投资,不过那时候我还不太能看明白这个项目,不好意思。
  然后,这个项目其实很有意思,叫洱海醒来、宛若故里,一个文艺客栈,这个是对抗互联网的:互联网趋向于把人聚集到网上,导致人们越来越需要能用来放松来休息的精品客栈。两个客栈一个在大理,一个在丽江,两个客栈做的非常好。这个项目是南都的一个朋友金杜做的,然后听说七天连锁酒店的老板郑南雁可能会投资他,马上可能会大规模的做精品客栈,这个也是媒体人干的活。
  周赟也坐在这里,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拍出来电影的——电影名字叫“绝命航班”。他开的是周文武贝电影工作室,他现在也脱离体系创业。这里有谁对他有兴趣想要投资可以找他谈一谈。我们复旦新闻拍电影的他一个,还有王长田,就他们两个人。
  然后,下面这一行,石榴婆报告是一个比较牛逼的时尚公号,这里应该有些是它的读者,它现在有近20万的粉丝,在每一天的时尚行业排行榜里超过所有的机构媒体,一般都是第一名第二名。就是她一个人对抗一个机构,并且她能做到这个成果。已经有大概3、5家VC跟我沟通说要去拜访她想要去投资她,因为我和她认识她是我师妹。她还不一定愿意,有时候小而美还挺好的。
  程苓峰的孕峰我就不去讲了;WEMEDIA青龙老贼原本是杭州青年时报的一个技术人员,他做了这个东西华映资本投了。沪生(徐沪生)做了“一条”。沪生原本在外滩画报做总编辑,还办过上海壹周,上海比较成功的几个市场化周报应该都是他们办的,他是上海媒体人里边的一个异数,牛逼的异数;然后我的拍档陈序,原来也是每日经济新闻的总编助理,跟我创业巨流公司,然后自己去做了创业项目“赞赏”。还有零壹财经的柏亮,为什么我很喜欢他们这个项目呢,因为我是他的书的读者,他们所有的书我都看过,他的P2P的观察和报告都做的非常好。
  这上面有18个项目,实际上远远不止,我估计有180个项目,因为我认知的范围和努力没有那么大,所以就暂时谈这么多。
  


  这前面有三种折腾,包括机构的、我个人的和我身边看到的,后面会有三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陷困境的媒体和被解放的媒体人。这可能是媒体遇到瓶颈的时候,媒体人凭借自身的能力纷纷一往无前的去冲。
  第二个认识,就是我一直强调内容价值爆发,小众价值发现。因为以前是渠道价值爆发,内容完全是不重要的,今日头条把你弄过来,他就发表了。但我认为内容价值会爆发,现在是内容时代的开始;而小众价值的发现则是有一个话题,我上次在沪生那里说的一句话。我们看到像建军(余建军,连环创业者,曾任上海杰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那里网络公司创始人及联席CEO。12年6月至今担任喜马拉雅联席CEO。)做喜马拉雅,一年多的项目五六千万的用户。我们做传统媒体的人真的是羡慕嫉妒,不能恨因为我们关系很好。后来我反思我自己,为什么他们能我们不能,我一直想不通,我以为这里面有什么秘密,我们可以吃饭沟通一下。但是后来我就想了:我为什么非要去学我做不好,并要拧着做,而且最后很累很痛苦的事情,其实没多大意义。我总觉得再后面加一加二加三没什么意义。在垂直领域小众市场的价值会被发现这是一个规律,刚开始一定是草根的大众的,未来小众是有价值的,只是这样的公司这样的项目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而已,本来期望值也没有那么高。
  第三个是路径,小切口、高价值、比较优势。找小切口,我们已经不具备做任何大规模产品的可能性了,几率比较小,包括你看方三文做的就很好,他也是找的小切口;第二个高价值,就是这个价值要非常非常的高,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前两天陪老婆去美国待产,在这个产业中,在美国生一次大约要30万到40万,那么这个就是高价值,我老婆做了个赴美产崽的公号叫做《美妈养成记》,专门服务这个极小众的人群,能帮到大家少走弯路,就有意义。比较优势就是你能干的事情别人不能干,像沪生就非常善于做高品质高格调的东西,你不行,不用跟他比;余建军骑三匹马都赶不上,就像每次他请我吃饭他都已经很努力地在选餐厅了,但是每个餐厅都不入我的法眼。所以要有比较优势。
  


  最后折腾者是有信条的,一个叫好奇、一个叫热爱、一个叫存在。好奇是一种本能,有些人天生就好奇,有些人天生就不好奇,所以这是一种本能;热爱是一种能力,你能不能持续去热爱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痛苦;第三个存在是一种意愿,就是你有没有这个意愿,有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愿。我近期看过一篇文章很打动我叫《珠峰背后的那些尸体》,就是很多人去爬珠峰冻死在那里,但是中国人认为这种行为无法理解,又不能给钱爬在那里冻得半死还把自己和家里人折腾的半死,为什么?证明存在!
  所以最终折腾还是不折腾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你要问自己,我有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我能不能持续的热爱一个事物或一个人,我想不想证明我的存在,像90后他们证明自己的存在的各种方式,如在微信朋友圈上刷得一塌糊涂是证明我的存在,通过一个项目来证明自己也是一种存在。有没有好奇?能不能热爱?想不想存在?如果要出去折腾,问自己这三句话就可以了!
  最后给大家看一张图,是我的公司巨流无线的核心骨干在崇明开会的一张照片。其实我们前面讲的那些信仰讲的那些价值,最终你还是很在乎你自己在一个集体里面,你创造了一个机会,或者被赐予了一个机会,使那么多人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这件事情还是蛮容易打动和感动我自己的,所以我仍然在孜孜不倦的折腾着。
  


  本文为“巨流无线”创始人、董事长黄维先生于推陈出新Ⅱ——移动互联时代媒体人的“道”与“路”沙龙上所做的部分发言,个别措辞较现场演讲略有调整。嘉宾观点,不代表主办方立场。
  【黄维,“巨流无线”创始人、董事长。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并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EMBA。曾创办手机媒体运营商讯奇无线,参与创办《新闻晨报》、创办《每日经济新闻》和生活方式杂志集团魔山传播。】
  勘误:9月15日推送的《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收入千万的自媒体将大量涌现!》一文中“原因是沪生想做的是一个品牌”一句应为“原因是沪生想做的是一个平台”。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