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京华周刊:要做中国的《时代》杂志    

京华周刊:要做中国的《时代》杂志


  中国有多久没有一本创新性的新闻杂志诞生了?中国现有的新闻格局有多久没有变化了?中国媒体人的新闻理想有多久没有实现了?

  从今天开始倒计时一个月,一切的问题都将有了答案。

  今年8月初,美国《新闻周刊》在连续出现巨额亏损后,以1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但这本创刊近80年的刊物,作为美国传媒业的旗舰期刊之一,历经的不是消亡,而是在这个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涅槃重生。

  半年之后,在相隔半个地球的中国,一本崭新的刊物——《京华周刊》即将逆市而生。它说:它不要再做传统媒体中的《新闻周刊》,而是要做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时代》。

  逆潮而生

  近年来,在传媒产业巨大变革及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美国纸媒生存状况堪忧。但杂志市场却是中国传媒市场发展与开发的亮点。在2001年底电视广告量第一次负增长的情况下,杂志媒体的广告量近10年来却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这是中国杂志市场潜力的强烈映射。

  中国杂志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多而均”——数量众多,却较少强势品牌

  《京华周刊》就是瞄准了这一市场,做出中国的《时代》杂志。《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也是美国第一份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

  《京华周刊》的前身为《大地》杂志,后者是一份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大型新闻时事综合性半月刊。读者曾涵盖国家党政机关高层、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及社会团体等。

  《京华周刊》在接手上述读者群以外,还将覆盖更多的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以及那些日后即将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有志青年。

  2011年1月18日。《京华周刊》将以搅乱现有新闻杂志格局、树立高端领袖气质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亿元投资

  《京华周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京华时报社主办,京华周刊杂志社编辑出版。京华时报社为此投资近亿元,通过自有发行、邮局发行和全国都市报发行等渠道,覆盖全国各省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京华周刊》与扎根北京市场的《京华时报》不同,虽然他们系出同门,但作为一份全国性的刊物,《京华周刊》的发行量起点便在40万份,范围涵盖全国范围内的报亭、车站、机场、超市等各个零售渠道,让读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信息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

  京华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吴海民在2007年就曾表示,“只有在报业大面积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才可能使资本的杠杆真正发挥作用,建立起一批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石的跨地域、跨媒体的新型产业组织,以此来带动整个报业的转型和发展。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按照吴海民制定的“京华时报社的三步走发展计划”,第一是主营(核心)业务,第二是拓展业务,三是新兴业务。而《京华周刊》正是体现了报社的拓展业务,这透露出了报业集团化的苗头、也是迈向百年京华必走的一步。

  “谁做第一?”吴海民说竞争的结果是:一个“超级”大报将会出现,垄断市场,形成“一家独大”。是为《京华周刊》的诞生意义。

  信息管家

  《京华周刊》定位于一本新闻评论刊物,意在博闻于事、明辨于理、悦览于趣。这是一本面对中高端受众群体的综合性新闻杂志。其英文刊名是,包涵汇聚菁华,周知天下之意。

  期刊内容分为封面故事、时事、财经、文化、生活和专栏等板块,时事、财经和文化类板块都将以“特别关注”的形式,对当下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在编排时,以信息量大、稿件高质、思想独特为刊物品质恒定的标准。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这是一本要成为信息管家、思想顾问、舆论领袖的革新性新闻杂志。它帮助读者从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潮中,筛选出最有利于自己价值判断和道路选择的信息,达到资讯结构的平衡与完美。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声音变成碎片,淹没在汹涌的信息潮里;而数字化还带来的另一种可怕的情境——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网络世界里成为“真实”,“实事求是”的要求变成奢望,信息接收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变得茫然和困惑。

  《京华周刊》认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帮助读者淘汰垃圾信息,成为现代人快节奏生活里的信息管家,力求做到——“一本杂志在手,天下新闻尽收”。

  创新课题

  根据京华周刊杂志社的计划,2011年的前两个月,杂志都将以月刊的形式发行,随后是为其半年的半月刊,再然后是旬刊,每月三期发行。在2012年实现每周发行的周刊模式。

  据统计,美国杂志营业额20强之中,周刊形式的杂志占有一半。毋庸置疑,中国期刊正在走向全球化,他们从国际大刊中学到了更多的办刊经验和运作模式。

  有人曾经评价鲁斯(美国《时代》杂志创办人)和他的杂志,“对于美国人性格的影响,要大于所有教育制度的总和”。这是一本杂志在社会脉搏上刻下的痕迹,这也是《京华周刊》意欲比肩《时代》的目的所在。然而,诞生于2011年的《京华周刊》自出生起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媒体环境和格局在持续震荡变化,媒体的生死存亡紧系两个字——创新。

  “不能满足于技术战术的创新,必须在战略上创新;不能满足于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应该着手结构性创新。特别是传统媒体,需要着手产品结构的创新,媒体结构的创新,投资结构的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这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吴海民说道。

  这也是《京华周刊》杂志人愿意全身心投入耕耘和探索的原因——因为我们不但记录这个时代,还在影响这个时代,创新这个时代。

  《京华周刊》,2011年1月18日见。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