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荀冠龙:像打仗一样去做一份报纸    

荀冠龙:像打仗一样去做一份报纸


嘉宾:北京商报社总编助理、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会刊执行主编荀冠龙先生

 
  兴趣的力量:从广告人到新闻人
 
  沃华传媒网:今天请到的是北京商报社总编助理、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会刊执行主编荀冠龙先生。按照我们的惯例,先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媒体从业经验,然后开始我们的话题。
  荀冠龙:本人荀冠龙,1977年生人,山西交城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广告系。毕业以后先后在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安易软件公司工作,2002年4月入职《北京现代商报》(后更名为《北京商报》),期间从2008年2月到2008年9月,被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借调,担任历史上第一份奥运会中文会刊的执行主编。
  沃华传媒网:你这个跨度比较大啊,一般的经验,从编辑到做广告倒是很正常的,而从广告经营转向编辑的比较少了。
  荀冠龙: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当记者。刚工作的三年当中一直想做记者。而且,广告和新闻其实都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奥运会官方会刊:像一场战争,没有失败,只有去赢
 
  沃华传媒网: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奥运会中文官方会刊的情况。
  荀冠龙: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从很早就开始向奥组委提出申请,承担历史上第一份奥运会中文会刊的承办权。在2007年底,最终从众多有实力的报业集团中脱颖而出,获得承办权。
  从一开始,京报集团领导就非常清楚地确定了会刊的一个基本定位“国际化、收藏、全记录”,
  当时日报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跟首博、国博签约收藏,各种推广活动吧。在它还没有面市的时候,订阅量就已经突破了20万。
  同时,也就因为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值得收藏的短期报纸,所以我们的编辑方针都是为了收藏服务的。我们的报眉用的都是中国山水画,请的一些名家画的我们曾经登了16个版的奥运会全部比赛的赛程,那天非常抢手。当然,最抢手的还是创刊号。创刊号现在据说已经炒到6000块钱一份了。
  沃华传媒网:前期推广多长时间呀?
  荀冠龙:大约从5月份开始,其实时间很短。以北京商报广告、发行、品推人员组成的会刊工作组推出的广告语是,“史上第一份中文版的奥运会官方会刊”,同时工作组还和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签约,他们会收藏会刊。整体广告效果非常好,包括内蒙古、广州这些偏僻的地方都不断的订阅会刊。
  沃华传媒网:当时有合作吗?全国发行的时候。
  荀冠龙:山东有,其他地方都是跟邮局合作的。邮局在这次推广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一个投递员都拿着会刊的海报,基本上入户,就是所有跟他有关系的订户他都拿去说订会刊收藏的意义,一讲的作用就非常大。
  沃华传媒网:除了这个,宣传推动方面其他的手段有没有?
  荀冠龙:其他的包括我们跟搜狐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沃华传媒网:你们的定价一张报纸零售多少钱?
  荀冠龙:一块,不算贵。开本就跟《人民日报》一样大,平均每天20个版。
  沃华传媒网:你觉得除了发行,市场这一块你们借用了一些概念么?
  荀冠龙:其实主要就是力推“收藏”和“全记录”的概念。
  沃华传媒网:会刊跟《北京商报》是完全独立的吧?
  荀冠龙:完全独立的。其实这个东西可以定位是短期的一个报纸,特别短期,一共我们就出了47期。从7月25号创刊到奥运会结束8月25号,中间停了十来天,从9月6号又出到9月18号,一共是47期。
  沃华传媒网:你刚才说倒订阅,没有零售吗?
  荀冠龙:零售有呀,北京各个报摊都有,全部铺满了,而且零售像创刊号那一期出来都抢光了。在前期推广期间,我们自己当时都不相信,这一份报纸一天就增订几千份,邮局那时候天天同通报。
  沃华传媒网:听说你们的会刊获得中央很高的评价?
  荀冠龙: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笔签名表扬会刊。这也是北京市的荣誉,京报集团没有辜负北京市有关领导的期望。同时说明,京报集团是一个有实力、团结、能战斗的队伍。
  沃华传媒网:你们刊在奥运期间有没有一些外国的订阅呢?
  荀冠龙:外国的订阅没有,但我们在奥运会主新闻中心每天有几百份。据新华社的同志反映,去了就抢光了。国外记者他找一些消息、线索什么的,他就会说奥组委的机关报对此是怎么评价的,他会做引语,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nextpage}

  沃华传媒网:我之前也问过你,在这里面你们有没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因为奥组委官方的身份。
  荀冠龙:其实最大的优势就是会刊本身的名字。采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跟别人提我们会刊的时候,大家会更加照顾一些。
  沃华传媒网:会刊的风格,后来有所变化么?
  荀冠龙:基本上调整不大,只是我们逐渐加大了图片的使用。一个典型的设计是,205个国家入场仪式,我们一个代表团给一个大照片,不就是全记录嘛,我们那篇特别辛苦,必须要把国旗对准了,因为一旦对错了那就是政治事件了,所以那一天我们一直干到天亮,到了6、7点。还有特殊情况是,有几个国家怎么都找不着,差一个国旗,这8个版就发不出去,后来好在我们录了高清电视,在电视里截了几个补上去,效果也非常后。
  沃华传媒网:当时你们这些把关人后面还有其他人吧?
  荀冠龙:还有,京报集团的总编辑严力强先生,主管的副总编辑初小玲女士天天都会和我们一起研究报道方案。会刊整体政治方面的把握还是非常到位的。也几乎实现了零差错。
  沃华传媒网:我觉得对你来讲,有一个挑战是新班子的人跟你原来是不搭档的?
  荀冠龙:基本上我们来自京报集团的各个报纸,之前从来没合作过。我想的是,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做大,内部的和谐是第一的。踢球11个人11个想法,那就是中国队为什么老冲不出去的原因。任何一个做品牌也好,他对内是统一的,为什么那几天我们有矛盾,但是很快就和谐掉了。京报集团领导时常跟他们说,我们就47期,做完以后大家该干嘛、干嘛,你说有必要有矛盾吗?另外一个我们从事的是历史上第一份,是载入史册的东西。
  沃华传媒网: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纪念意义的?
  荀冠龙:对,所以前天晚上我还组织了一次会刊的聚会,说这两天大家怎么都感觉有些泄劲呢,不像那个时候,领导也是天天骂,也是天天说不好,但还是屁颠、屁颠的。也就是对内的思想统一,品牌对内的一致性特别重要,没有这个,这个刊绝对办不好。
  沃华传媒网:当时你觉得除了一些业务上的矛盾之外,其他的矛盾应该算很少吧?
  荀冠龙:对,就是纯业务。你想有的是做杂志,《新闻写作》杂志的,还有以前做经济的,像我们都是做经济的,还有一些做体育的,做奥运报告的,就是短时间内,你想凝成一个编辑思想很难,但经过几期以后大家都统一了。
  沃华传媒网:这里面你觉得他们这些人最辛苦的是什么?
  荀冠龙:因为我们的工作时间是这样,下午2点开始,基本上要干到夜里3点,这是相当艰苦的,天天得熬人,尤其比赛期间,有些人从上午一直盯到晚上。我自己觉得,做记者这个行业,他心里都有大事件的情结。一遇到这种大事件的时候,他绝对很兴奋。所以那几天大家的确很辛苦,经常有的,晚上6点统一吃饭嘛,吃完饭就躺在沙发上躺会儿、睡会儿,特别多。但是每个人就是说这一辈子赶上这么一件事,特别不容易,有的可能这辈子也没什么戏了,中国再办奥运会也不可能是北京了。
  沃华传媒网:你们这个团队里年纪最大的多少岁?
  荀冠龙:年纪最大的有近50的,当然他主要是办公室后勤的,还有年轻的,刚毕业的,有几个志愿者嘛,20出头的,都还可以。还是刚才说的,就是一个短期报纸,又是一个大事件,就是那种情况之下特别能够激发人的斗志。
  沃华传媒网:你不是参加过火炬传递嘛,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荀冠龙:正好我是火炬手期间的,我们已经开始筹备期了。我博客里有一句话,人有时候需要有些类似宗教这样的东西,因为中国人太缺了。就是他不受仪式的洗礼,为什么大家有那么多人爱看升旗呢?看升旗是固定的仪式,包括检阅仪仗队这些,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少了,所以举圣火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干净的。
  沃华传媒网:你怎么把这种东西传播给你这个团队?
  荀冠龙:因为我的博客他们都看了,我想有时候一些管理者的博客还承载着对内传播的作用。就是你作为一个小的团队领导,需要你人品方面包括性格方面能站的住,所以有些领导人开个博客什么的,说点心里话什么的,挺好的。
  另外,干报纸的都知道,天天晚上大家都要抢稿子,这时候内容又比较集中,可能我一个版组和另一个版组是一样的,经常是三个版组都用一篇比如博尔特破记录,都想用,我是专门分管赛事组嘛,我就说以后我们所有的只要跟别人同稿,一律我们撤,为什么?正如我MSN的签名说的:“要换就换,要换的快乐”。我们是一个团队嘛,些谦让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一步、一步,而且本身你心里是真心这样想的。其实很简单,一个团队的性格,就是一个领导的性格。

{$nextpage}

  沃华传媒网:对于参与过的记者来说,是不是有一种很强的荣誉感?
  荀冠龙:那种荣誉感特别强烈,就像打仗一样,打完仗散了以后大家是战友的感觉,先说这个团队的关系就是战友,另外一个还是说在编辑思路、编辑理念上,我觉得大家还都有进步,就是经历了一次魔鬼训练。
  其实一开始,因为《北京商报》抽调了大部分人去做会刊,对《北京商报》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但对这些同事们是很大的提高。你看从集团的总编辑,包括副总编辑,一层、一层的,天天来值班,天天的板式不断的创新。其实我们有一段疲软了。但后来集团总编辑严力强先生说不行,不行,还得创新。到最后十天,天天有个横幅,“我们离创造历史还有几天结束”,天天倒计时,到最后几天基本上人坐那儿躺在椅子上就能睡着,但这个东西还是有一个激励作用。魔鬼训练营之后再回去做其他的,都觉得很容易了。
  沃华传媒网:刚才说倒创新,对纸煤来讲创新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除了最后落到纸上的创新,你觉得还有哪些创新?
  荀冠龙:我们做完以后,也在反思,就觉得它得到大家的表扬,包括各方面的反映还不错,肯定有它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把做报纸当打仗来看,天天跟打仗一模一样,我们一开始定的就是一个战时机制。其实我自己也在想现在的日报,不像奥运会期间那么兴奋,我觉得这个需要日报反思,为什么网络媒体比平面媒体牛?我觉得是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开始的,他是以秒为论。网络不是说他快,是他的那种战时机制决定的。凤凰卫视也一样,他也没有因为网络媒体受攻击。所以我觉得日报类的媒体,为什么现在都不死不活的?这里面是有些问题的。
  沃华传媒网:除了体制问题,这个难度在什么地方?
  荀冠龙:难度就是时间长了以后人吃不消,我们等于是连轴转干了31天。天天2点到夜里3点,当时那种亢奋的状态不会生病,但完了以后稍微感冒的病,若干年以后就体现出来了。但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得做,像网络新闻,就完全是打出来的。
  沃华传媒网:你是不是可以在日报里面的一个小团队里面出现这个机制,然后在整个报纸接受这个?
  荀冠龙:对,我觉得这个机制,如果将来日报类的媒体反省一下,再努力一下,当然这个是非常辛苦的,你必须得纠集一帮真的是喜欢新闻才能干这个。
 
  《北京商报》:迂回打法
 
  沃华传媒网:下来讲讲你们《北京商报》的一些情况。
  荀冠龙:《北京商报》的前身是《首都经济信息报》,然后改名为《北京经济报》,然后在2002年5月15号正式更名为《北京现代商报》,后又在2006年更名为《北京商报》。
  沃华传媒网:你去的时候已经更名了?
  荀冠龙:对。你想我是做广告出身,当时写财经报道也不会,前三个月差点被开除了。当时李礼(现《国际航空报》总编辑)是我领导。反正刚开始写得不好,采访也不会,差点被开除了。后来是慢慢慢慢地入行了。入行一年多的时候开始找到方向,能力也逐渐提高。我们社长邱成军先生一直在讲,《北京商报》是致力于为商务人群办报,致力于做中国最大的财经类日报,现在发行量是13.68万,在北京是影响力最大的财经类、商务类日报。
  沃华传媒网:目前来讲,地域性的经济类媒体有没有什么优势?
  荀冠龙:据我了解,像《深圳商报》、《成都商报》还有《长江商报》,应该还算不错。
  其实,《北京商报》的当初也是综合类的,当时什么文化、体育、教育、培训、人才什么的都有,但是后来因为投资方的问题,经过了一个简化的过程,就是做减法的过程,到2005年基本上决定了做纯财经类的商务日报,其他的就都不做了。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基本上成型。
  沃华传媒网: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你们报纸定位的这个人群,在北京这样的市场里应该还是有的吧?
  荀冠龙:有。这个怎么知道呢?可能平时不觉得,只要你一犯错就看出来了,他来电话呀。就是打电话较真的,其实读者挺可爱的,有时候什么指数稍微错那么一两个点就来电话了。这些经济类的读者,他只是拿我们的报道做参考,哪怕你预测错了他也参考呗。像我们这方面的读者还是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价值观的,所以我们就定位到做财经类的参考。
  沃华传媒网:你们报纸现在受众群的特点是什么样的?
  荀冠龙:我们总编辑梁凤鸣先生做过科学的分析,目前读者基本是对投资、对财经领域、对高端消费比较感兴趣的这几类人。不过有一个群体,可以说我们自己做的比较专业的,我们和全球通合作,全球通一万多个VIP客户,中国移动每年花钱给他们订商报,这个模式是商报在3年以前尝试的模式,现在做的比较大。
  明显的是,我们跟中国移动合作了以后,电信类、家电类的客户明确的来投广告。比如中复电讯,自从这样以后就跟我们深入合作,他们都是一个链条。
  沃华传媒网:这样的一种扩展,你们也没有去加深去做?
  荀冠龙:有一些,比如和金像大药房,比如稻香村。这也是媒体精细化的模式之一吧。
  沃华传媒网:你们尝试过一些跨媒体的运作么?
  荀冠龙:这个很多了,包括互动的,媒体现在不是要互动嘛,短信互动、手机报这些,各种都尝试了。
  沃华传媒网:你在奥运会刊的管理经验,是不是可以诉诸到你日常的工作当中?有没有可能性去复制?
  荀冠龙:我觉得可以。既然干日报,就是这种机制,快速反应。另外一个还是说你要是一个团队,目标必须明确,尤其是日报。
  沃华传媒网:根据你在会刊的经验,你觉得目前媒体人的整体业务素质是可以去通过某个事情去锻炼吗,还是说先期来讲可能是需要某种机制去完善它?
  荀冠龙:不是“锻炼”,我觉得是“激发”更恰当一些。你想想干我们这个报纸的,《北京商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好多都是研究生,他们的水平在中国的环境下我觉得做任何媒体都足够了。就是怎么去激发?就像会刊,还有一个你说的荣誉感这么一套,我觉得其他也一样。
  沃华传媒网:国外专业的经济类媒体,他是真正的智库,他本身产生智慧,你去参考,像《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对于日报来讲,像你们肯定目前也不会一下子扩展到全国去。因为你要往那个方向偏的话,就意味着做投资人的智库,目前来讲你们还是老百姓的。
  荀冠龙:就是逐渐趋向中端领域的智库,概念比较清一些,中端领域,也不高端了。
  沃华传媒网:现在走中间道路在目前日报市场里面是不是比较困难一些?就像《北京娱乐信报》想走娱乐化。
  荀冠龙:《北京娱乐信报》是在娱乐化在加京城独家地铁报,去年搞的嘛。北京也是第一家,它的经营模式也在探讨当中。
  我一直在做《北京商报》,一个强烈的感觉是,一个报纸必须进入主流阶层,比如商报以前见高官要闻就躲,其实我认为那些东西才是真正的财经。
  沃华传媒网:这次金融危机对你们的发展有帮助吗?
  荀冠龙:前两天看报道,就是欧洲一些财经类的媒体开始渐渐火爆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
  沃华传媒网:有没有准备去讨论这可能个好的机会?
  荀冠龙:我们开始新一轮大征订,也会推出这些主题,在大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我们更需要一些财经的媒体,作为一个参考。商报的口号是新闻启迪财智嘛,指的是参考。
  沃华传媒网:目前纸煤被挤压的很厉害,这种情况会不会在越来越加剧的时候,会触动你们加快变化?
  荀冠龙:已经在触动了,包括有的报纸,新闻怎么样判断,就是以网络转载的篇数,比如说有100家网络转了,肯定是一篇好新闻,有两家就一般、般了,网络已经作为报纸评论一个好新闻的标准之一。
  尽管有些网站跟我们的编辑理念不一样,但网络编辑们也是我们的读者之一。所以报纸将来如果需要更精确一些,对受众的把握更科学精细一些,可能这是下一步报纸怎么样能脱颖而出的一个根本。
  沃华传媒网:综合来看,你在奥运会刊的经验,会不会对你的管理思路发生些影响?
  荀冠龙:应该会。品牌的凝聚力、机制的科学性、对工作的敬业和认真,都将是我今后职业生涯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的。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