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风风雨雨60年 内蒙古报业步入辉煌    

风风雨雨60年 内蒙古报业步入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报业蓬勃发展,从改革开放前的艰苦创业、历经曲折到顺利发展,再到今天的逐步辉煌,内蒙古报业走过了风风雨雨60年。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老报人,听他们讲述了内蒙古报业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自治区的成长一同发展
 
  1948年1月1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最早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正式在乌兰浩特市创刊。60多年来,伴随着自治区的成长,内蒙古报业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内蒙古日报》作为自治区的党报,她的发展历程可谓浓缩了报业60年的沧桑和风雨。

  今天的内蒙古日报社办公大楼坐落于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这座2007年落成的办公大楼为《内蒙古日报》创刊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也是《内蒙古日报》新的开端。现在的《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周六、周日为对开四版,周一、周三、周四为对开八版,周二、周五为对开十二版。蒙文版周一至周五为对开八版,周六、周日为对开四版。目前,内蒙古日报社除《内蒙古日报》外,还创办了《内蒙古生活周报》、《北方新报》、《北方周末报》、《北方家庭报》、《新闻论坛》(蒙汉文版)等子报子刊。蒙汉采编都实现了网络化,实行无纸化办公。

  回首过去,那些伴随着这张报纸逐渐成长的报人对往日的办报情景依然记忆犹新。11月1日,曾经在内蒙古日报社担任党委副书记、社长,如今已经离休的老报人傅克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地对记者说,“《内蒙古日报》创刊初期,物质条件十分匮乏,当时报社的各族职工、干部大都是供给制待遇,生活非常清苦,衣食住行都因陋就简,维持在最低水平线上。那时候睡的是土炕,穿的是统一发给的粗布制服,铺盖简单,许多人没有枕头,用几件衣服和书包一包就是枕头,主食是小米、高粱米。大家生活虽然艰苦,可是没有一个叫苦的,而是以充实的精神生活弥补物质生活的匮乏。”

  《内蒙古日报》创刊于1948年1月1日,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出版。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内蒙古日报》题写报头,这一手迹一直沿用至今。《内蒙古日报》蒙文版是我国最早的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省级党报,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用本民族文字出版的第一张日报。《内蒙古日报》是内蒙古60年发展和变革的见证者与传播者。

  傅克家说,《内蒙古日报》创刊初期,伴随着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的步伐,以突出的版面和翔实的内容,向刚刚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吹响了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和实现历史转折的进军号角。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和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一样,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奔“四化”,《内蒙古日报》在新闻宣传报道上也进入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新时期。进入新世纪,内蒙古的发展突飞猛进,《内蒙古日报》也迎来了自己的大发展。2007年,内蒙古日报社乔迁新址,《内蒙古日报》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难忘艰苦岁月的“11号”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报纸的发展日新月异,采编工具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场发生的新闻,通过互联网,几分钟便可以传遍世界。采访工具也不仅仅是纸和笔,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这些先进的设备无疑给采访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韩根仓老人今年79岁,1948年参加工作,当时他被安排到昭乌达盟《牧农报》做新闻工作,并且作为内蒙古日报社的编外记者为《内蒙古日报》提供稿件。1950年,《内蒙古日报》东部版在乌兰浩特创刊,韩根仓担任《内蒙古日报》东部版记者,直到1990年离休,他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提起当年下乡采访的经历,那时的艰苦条件让老人印象深刻。韩根仓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去采访,就像当兵的行军打仗一样,自己背一个行李卷,去哪里都是走着去。当时有些大城市通了火车,但是通火车的地方还不是采访的目的地,只能继续走着去。如果运气好,遇到运输配给粮食的马车,可以把行李放上去,但是人不能上去,否则车太重了。当时同事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下乡准备很重要:介绍信、采访本、粮票、背包、11号(两条腿)。到了乡下,一律听从村干部的安排,住到指定的农民家中,吃派饭,按规定付粮票和饭票。白天采访、调研,夜里点上从报社领取的蜡烛写作。第二天再把写好的稿件装到信封里,贴上邮票送到镇上的邮局寄回报社。由于乘坐汽车的机会少,所以仅有的一两次让老人印象很深刻。

  1950年3月,韩根仓老人采访为期7天的兴安盟劳模大会,在当时难得见到汽车的情况下,突泉县居然派一辆大卡车到乌兰浩特接本县的劳模荣归。韩根仓沾劳模的光也坐上卡车到了突泉县,及时采访了当地人民欢迎劳模归来的盛况。说起那次采访经历,老人笑着说:“我在突泉县采访劳模,顺便采访当地准备春耕的情况。一天深夜,县里派来一位同志将我叫醒,说是接到一封电报,是报社发来的,让我立即赶回去接受新任务,报信的同志骑来的马可以借给我骑着回县里。我那时候骑术不高,路也不熟,马的性情也不温顺,几次险些从马上摔下来,60公里的路整整走了一夜。在今天的记者看来,这简直是不敢想像的事情。”

  电影《无间道》中,警察卧底使用莫尔斯密码进行联络,让很多观众感觉神秘,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报人接收和发送稿件都会使用这种装置。老人一边给记者讲解,一边比划着:“就是那种用手按的,发出‘嘀嘀、嘀嘀嘀’声音的发报机,当时这已经是很先进的工具了,不是人人都能用上的。内蒙古日报社接收新华社的稿件,用的都是莫尔斯秘密发报机,由专门的发报员、译电员来完成这项工作。”

  1950年夏秋之交,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召开那达慕大会,这在当时是非常隆重的盛会。为了报道此次盛会,报社批准韩根仓带着一部电台和发报员一起去。但是电台没有电池,得带着手摇马达来发电。采访完开幕式,韩根仓将稿件写好,交给发报员翻译成密电码发回报社,自己则协助发报员操作手摇马达,给发报机供电,这样才把消息发了回去。
 
  从手工印制到平版胶印
 
  白音也是一位老报人,从1947年到1982年,白音在内蒙古日报社印刷厂工作了30多年。对于印刷厂的发展变迁,老人感慨颇多。白音说,最早的报纸印刷是手工操作,铅字排版,排版时,用脚蹬,用手摇,工作强度非常大。这种情况延续了相当长一个时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随着形势的发展,印刷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4年,报社又建起了几千平方米的印务中心,前后引进了多台先进设备。

  从老人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1948年,《内蒙古日报》创刊初期的印刷厂建立在其前身《内蒙古周报》的基础上,当时的印刷设备是从一个仓库角落里找到一些伪蒙疆政府留下的印刷设备,主要设备有一台16页和一台8页的平台印刷机、两台手摇铸字机。如今,位于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的内蒙古日报社印务中心,占地面积326001平方米,厂房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2003年底从德国海德堡公司引进了世界一流的海德堡速霸CD102对开四色平版胶印机,印刷能力为每小时15000对开张,可印制高档次封面、画册、挂历、广告等各类彩色印刷产品。新购置的配套设备有双面对开单色J2201型胶印、全自动骑马联动面订书机、对开全自动高速折页机、圆盘自动胶订机、数码程控裁九,以及德国产全自动高速双面晒版机、海德堡高档次彩色扫描仪和以色列赛天使高档次扫描仪、以色列克里奥对开书报两用彩色、黑白激光照排机等。

  如今,内蒙古日报社印务中心不仅承担着包括《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在内的高质量的报纸印刷工作,还能印制优质的图书、画册、封面、挂历、广告宣传品等,可为乳业、烟、酒、通讯等企业提供高档次的彩色印刷品。随着印务中心硬件的不断更新及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印务中心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值、利润连年上升,经济效益连续几年居我区同行业之首。
 
  第一张都市报诞生
 
  如今,只要你走在呼和浩特街头,就会看到很多卖报纸的人,他们手里拿的是《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晚报》和《内蒙古晨报》等。这样的场景在2000年以前几乎是看不到的。

  2000年,内蒙古日报社开始筹建创办内蒙古地区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类报纸——《北方新报》。11月3日,记者采访了当年负责创办《北方新报》的内蒙古日报社原副社长李马钦,他说:“内蒙古地区的都市报起步比较晚,比沿海发达地区大约晚10年的时间。”

  “2000年,内蒙古地区的都市报开始发展。而在这之前,呼和浩特地区的都市类报纸只有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周末报》和《呼和浩特晚报》,而当时这两张报纸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都市报。”李马钦说。2000年,内蒙古日报社根据全国报业的发展形势,开始筹办都市报。2001年3月20日,《北方新报》诞生。

  《北方新报》创刊后,《北方家庭报》、《北方周末报》等都市类报纸相继出现,呼和浩特地区都市报开始兴起,并且逐步走向繁荣。现在,《北方新报》、《北方家庭报》、《北方周末报》、《呼和浩特晚报》和《内蒙古晨报》在报业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呈现出繁荣景象。

  《北方新报》的诞生,点燃了草原报业竞争的烽火,唤醒了内蒙古沉睡的报业市场。
 
  《北方新报》形成品牌效应
 
  李马钦说,《北方新报》创办后发展很快,《北方家庭报》、《北方周末报》、《呼和浩特晚报》、《内蒙古晨报》发展得也不错,各自选择了读者群。都市报的发展,对内蒙古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李马钦自豪地说:“《北方新报》出现后,呼和浩特街头才有了零售报纸。”

  身为《北方新报》的一员,记者多次听到读者这样说:“我家不论老人孩子,都看《北方新报》,一天不看就觉得生活少了些什么。”对此,李马钦说:“可以说,《北方新报》就像《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在北京和上海地区读者心目中的位置,形成了品牌效应,培养了内蒙古读者的阅读习惯。”

  李马钦说,几家都市报充分发挥了都市报的效应。像《北方新报》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捐建母亲水窖等,让报纸传播和公益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民生发展。

  都市报的发展对平面媒体起了带动作用,让平面媒体如《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等报纸逐步走向市场,打破了内蒙古报业的沉闷局面。

  李马钦说,都市报的发行也是多渠道的,《北方新报》是自办发行和邮发两条腿走路。记者了解到,目前,《北方新报》全区发行10万多份,广告收入占据了内蒙古平面媒体广告的半壁江山,成为内蒙古地区都市报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