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两岸报业掌门人:“抢救”报纸可从娃娃抓起    

两岸报业掌门人:“抢救”报纸可从娃娃抓起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竞争压力,这些来自两岸的报业掌门人都深感肩上的沉重压力。“变是必须的,如何变,才是考验所在。”与会代表们畅所欲言,从危机谈到转机,并彼此分享了各自报社在经营方面的经验之道。

  危机:台湾阅报率已掉到37%

  作为台湾最老牌的报纸,联合报正积极进行新媒体、大数据的整合。他们做过很多有益尝试,已成为两岸报业转型的宝贵经验。在昨天的座谈会上,联合报社长项国宁说了这样一组数据,强调报业改革与转型的紧要之处。“20年前,台湾整体阅报率高达76%,如今2013年第一季的数字只剩下37%,网络阅读份额从2007年就开始超越了报纸。所以说,2007年是个交叉年,整体数字腰斩,让传统报业不得不严肃看待市场竞争的残酷。”

  此外,身兼台北报业同业公会总监事长的项国宁,还说了另外一个数据,该公会会员已从高峰时的34家,腰斩到现在只有17家。由此,项国宁说出了在场所有报业老总的心声:变是一个常数,变是大家的共同方向!

  趋势:走复合式的经营道路

  作为一位有20多年办报经验的老报人,旺报社长黄清龙指出,现在报业生存形势不妙,但还是有不少报纸坚强自如地“活着”,所以要去研究“活着”媒体的生存模式。而按他的经验,报业过去强大的社会价值,是未来生存之本。具体来说,依托报业的品牌价值、平台价值,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直通各方。这些都是未来发展转型的基础,直接助力报业经营范围的拓展。

  中华日报董事长胡鸿仁则指出,过去都是提倡文人办报,很少涉及经营管理。然而,如今在新媒体的压力下,报业必须研究年轻人是如何筛选内容的,再进行内容生产的改变。此外,过去单一媒体只靠广告生存模式,如今也要改变。而报纸有发行的渠道,早前若结合原有的发行优势,以便利店的模式将优势发挥出来,那一定没有7-Eleven(知名超市)的存在空间。但现在报纸没有优势了,就要从财务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技术结构、财务结构等多方面去调整,研究开拓其他产业,形成复合式企业。

  而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蔡小伟,所提出的“大文化、大产业、大传媒”理念,更是传统报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思考。蔡小伟指出,大文化是以报业为主,以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为两翼,做发展的支撑点,以产业发展,来反哺新闻事业。大产业,则要求创新求变,坚守传统,转型升级,多元并举。大传媒,则是立足优化结构,立体布局,融合共享,向全媒体方向挺进。

  点子:旺报通过办论坛赚钱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福州日报社社长鲍闽,向与会代表分享该报精细化打造“绿卡生活圈”的经营的模式。福州日报的具体做法是,在其子网站“东街口在线”上线之初,主打报网互动、读者俱乐部活动及城市绿色生活服务三大模块,通过整合政务及商业资源,打造围绕“读者绿卡”工程的便民“服务网”。鲍闽介绍,报业发展到今天,应从除提供内容之外的服务入手,提升报纸的“粘性”,让受众因享受服务而读报纸。

  而旺报在台湾的转型尝试,也是围绕平台资源而展开。黄清龙指出,因为旺报定位就是报道两岸的媒体,所以就抓住“两岸资讯交流”的大需求做足文章。黄清龙介绍,旺报每年重点包装推出的“高端创富论坛”,就是针对当年最热两岸经贸议题,邀约两岸企业参加。来参加创富论坛的企业,要赞助论坛举办,同时也捆绑该企业相关的广告服务。“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商业对接的平台。”黄清龙建议,大陆媒体均有官方色彩,异地企业投资的商业顾问角色,报业完全可担纲,由此能产生新的利润点。

  来自台湾《国语日报》的冯季眉,是参加座谈会少数的女性代表,据她介绍,《国语日报》是面向家庭、面向教育界的一份报纸。为了谋求发展,他们除了开设语文、才艺等课程外,还出版许多书籍。此外,《国语日报》还开通网站,并尝试通过平板电脑来推广报纸。

  冯季眉强调,目前该报在积极推广“读报教育”活动,希望在老师的带动下,孩子们可以利用在校的十分钟时间,每天都读报,以报纸作为教具,开展多学科教学。“讲政治,就以社论来讲;讲数学,就以新闻图表来做依据。”冯季眉透露,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读报教育”可以进入教改大纲,希望可以从学生开始 “抢救”被侵蚀的阅读市场,培养习惯于阅读报纸的新一代读者。对于《国语日报》的尝试,昨天研讨会上的代表纷纷称赞,“这是报业的希望所在!”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