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动车广告有点“秋意寒”    

动车广告有点“秋意寒”

  从诞生之日起,“和谐号”动车就一直都很火。然而,前不久福建一列动车被冠名“中国联通号动车组”,原来的“和谐号”变成了“中国联通号”这让原本就很火的动车,变得愈加“火爆”,而这也成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原来,在这之前的两个月中铁总公司就下发了“放开动车组冠名权的通知”,目前已有南昌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郑州铁路局等明确表示放开冠名。

  作为新媒体广告营销的一大新兴版块,动车传媒试水市场化营销无可厚非。据广铁集团文化广告总公司总经理孙长松透露,2011年底,原铁道部开始试水高铁传媒市场化,放出2012年一年的高铁商业广告经营权,一下子入袋4亿元。尝到甜头后,铁道部随后开始了正式的招投标,2013年中国高铁传媒市场总收入为18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而2014年预计收入还将增至25亿元,而一直到2011年底,全国铁路广告收入不到一个亿,处于亏损状态,整个铁路系统的广告传媒约2000人左右的从业人员,勉强维持生计。既然试水市场化可以带动效益增长,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而据相关传媒公司报价,年度冠名费最高240万元/车次。冠名权作为铁路广告开发中新近的一种产品,而此前,动车组上,大到视频、杂志、海报,小到桌贴、杯贴、行李架彩贴等旅途营销都已经被开发。如果将上述广告渠道悉数开发,一个动车组车体一年能给铁路局带来的理性广告收入在100万元左右。按照中铁总刚刚宣布的7月1日调图方案,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中的动车组占比已经过半,达到1330对。这意味着,动车组未来每年的广告市场空间至少达13亿元。然而,最近的种种事实却表明,似乎动车广告遭遇了“秋意寒”。

  2013年初的铁路列车杂志摆放权招标,8个列车杂志摆放权最终只招来两家,分别由奥神传媒旗下的《旅伴》及沃美传媒旗下的《旅游地理》获得。参与角逐的ST传媒在最后一刻退出了竞标,原因是其无法负担巨额的渠道费或融资财务成本。而颇具代表性的奥神传媒在2011年底同时参加了车厢头枕巾、小桌板的招标,但由于底价过高,在2012年底就没再参加,2013年杂志招标时,同样认为渠道费过高而一度想放弃竞标的奥神传媒,最终砍掉了此前已经上高铁的两本杂志《报林》、《旅客报》,只保留了一本《旅伴》。业界颇具代表的两家铁路传媒公司:中国三三传媒以及ST传媒今年上半年也纷纷报亏。

  目前,并非所有地方铁路局都打算放开动车组冠名权,北京铁路局就对外表示,其辖区内动车组、高铁暂无冠名计划,现有4趟旅游列车被政府冠名。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这些铁路局可能考虑到外界的部分非议,持观望态度。原来,冠名消息一出,业界哗然,褒贬不一。一方面,此举被认为是中铁总政企分开、企业改制之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试水市场化的商业之举。但也有人士公开反对,担心五花八门的企业冠名会严重影响已经成功树立的“和谐号”形象,还有人担心冠名干扰车次识别,给乘客出行带来不便,并呼吁冠名后铁路部门应该考虑降价等。

  此外,对于年度冠名费最高240万元/车次,铁路传媒业内也存在不小的争议。据了解,美屏传媒的公开报价显示,京/沪、沪/杭、京/合、沪/合等多线路的动车组年度冠名费为240万元/车次,其他线路的年冠名费分别在210万元、180万元、150万元、120万元不等。有人士指出,目前动车组上的杂志千人成本只有几毛钱,客户在动车组上能够接受的千人最高成本普遍只在几百块钱左右,而即便年度客户可享6折,优惠后的千人成本也已接近2000元,这在业内仍堪称“天价”。

  一位从事铁路传媒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广告客户的下降以及传媒公司的纷纷退场,问题主要在于执行层面,由于机制、意识等问题,中铁总一方面对铁路广告期望整体偏高,而且执行中往往又缺乏用户意识和双赢意识,“市场化”被认为更多只是资源的“货币化”,即简单迫切地想让资源变现,甚至一部分已经有过度开发之嫌。

  因此,究竟未来动车广告的市场怎么样?目前,我们似乎并不能下一个定论,中铁总的预估或许过于美好,一些业内人士的冷水也泼得够大,这时候,持观望态度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只能静待市场这块试金石去检验了。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