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人们已经开始忙着置办年货,许多朋友总是不忘贴上一对红红火火的窗花,为已经充满年味的腊月浇上一把热汤头,平添了几分传统中国年的情趣。更有艺术家创作吉祥之羊的剪纸恭祝新春,乔晓光即是一个擅长剪羊画羊的艺术家。

《三宝磨的故事·卡莱瓦三英雄》80x90cm 2008年

《巴赫的复调》 110x89cm 2010年
乔晓光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羊、灯、乌鸦等代表性的物象出现,这些来源于民间体验与研究的形象已经转化为乔晓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而羊是乔晓光最喜爱和最常用的意象,也是他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形象。

《三阳开泰》 78x109cm 1999年

如作品《吉祥之城》中,羊的重复使用即是艺术家吉祥心愿的罗列。乔晓光剪的羊具有符号辨识性,用有形之“羊”代替无形可视之“祥”和“阳”,这便是“乔氏”的羊。

《羊与灯》 178x53cm 2010年

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吉祥之物,也是古代的六畜之一,很早便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和信仰观念之中,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中有羊纹;《山海经》中也有与羊相关的神怪形象;在古代占卜中,羊的胛骨是有预测功能的神灵之物;我国的炎帝氏族也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回忆雅典》110x89cm 1999年


乔晓光剪的羊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羊的吉祥寓意,他用民间隐喻的手法,用羊表现吉祥主题。“乔氏”的羊有着自由独到的语言风格,它们可以有张扬的角,疾风般的小腿,硕大的乳房,修长的身体,口衔仙草、身栖凤鸟,迎接中国的吉祥之年。民间喜爱用毛刺、花草打扮羊,而乔晓光的羊没有太多装饰,他用折叠、拼贴、套色、编织的手法赋予羊艺术的生命。

无论是剪纸、水墨还是油画,乔晓光的艺术一贯根植于本土。上世纪八十年代,乔晓光邂逅了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民间剪纸艺术家张林昭老人,她古朴稚拙的艺术作品深刻影响了乔晓光。他常说:“与其说张林昭是法国的马蒂斯,不如说马蒂斯是中国的张林昭。”出于对剪花娘子苦难命运的关注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乔晓光背起行囊开始了他对我国各民族的民间剪纸和民俗传统的深入考察,一走就是三十年。

《芬兰颂》 125x190cm 2008年

《向埃贡·席勒致敬》 110x80cm 2005年
《海上之诗·白鲸的故事之一》 138x69.5cm 2009年
《青春》 110x78cmx2 2010年
乔晓光的剪纸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不完全来自民间,他吸收了民间剪纸端庄粗犷的造型风格,又创造衍生出新的剪纸语言方法,如九宫编织、正负形的对偶观念、折形套形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传唱》 110x68cm 2009年


正如乔晓光本人一般执着与坚定,他在作品中喜欢用几何式的线条“切割”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剪出的作品遒劲而有力,也正是因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与独特的生活体验,让乔晓光剪纸作品的语言在严谨和规则中不失朴拙奔放的美感。

《盐河上的萨尔斯堡》 80x110cm 1999年
《神性的埃及》 110x89cm 1999年
《向博尔赫斯致敬》 110x89cm 1999年
这些作品用彩纸剪成方块拼贴、编织而成,它们早已远远超出了民间美术的范畴。
《巴赫的奉献》110x89cm 2000年
《纪念西贝柳斯 黄泉天鹅之三》 82x106cm 2006年
《向朴素致敬》 110x89cm 1999年
剪纸作品《北京地铁》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铁站搬到了剪纸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奔向地铁车门的上班族、车厢中优雅站立的女士、搀扶着老人的青年,甚至还可以看到正在将手探向女人臀部的“咸猪手”……这些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场景被转换成黑白相间的视觉艺术,使观者心领神会之余享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
《北京地铁》 160x50cm 2011年
《传唱·卡莱瓦拉之歌之二》40x150cmx10幅 2008年
《传唱·卡莱瓦拉之歌之一》(黑白) 40x150cmx10幅 2008年
《卡莱瓦拉》展览海报之一 110x71cm 2008年
走向世界的中国剪纸
说到剪纸,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大红、喜庆、传统,这大概是对剪纸先入为主的印象,而乔晓光所做的是让剪纸成为富有趣味的现代艺术。从创意、展陈方式、表现形式、作品类型等多方面,都让剪纸走入现代艺术的视线,并使之走向国际艺术舞台。
挪威现代舞剧《寻找娜拉》中以中国红色剪纸象征女人世界的布景设计 剪纸 2006年
剪纸艺术脱离开二维的构图方式,与戏剧艺术交相辉映,使平面语言走入舞台空间。
2006年,乔晓光为易卜生经典剧目《玩偶之家》的中国版歌舞剧《寻找娜拉》创作了剪纸海报招贴和舞台设计。《寻找娜拉》表现的是工业革命期间的女权问题,乔晓光将中国民间剪纸中龙、牡丹、蝴蝶、鹭鸶等吉祥形象搬上舞台,使中国剪纸的创造者——农村妇女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与外国的新时代女性——娜拉在舞台上相遇,剪纸舞台配合《寻找娜拉》的歌舞内容,实现了戏剧、剪纸的本土化表达。
挪威现代舞戏剧《寻找娜拉》剪纸设计稿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乔晓光完成了为美国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创作的装置作品《城市之窗》。乔晓光将美国密西根湖和北京的长安街置于同一水平线上,贯穿北京的天安门、国家大剧院、鸟巢,以及美国的海军码头公园、帝国大厦等地标性建筑,用剪纸艺术语言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表达。

这一创作使中国剪纸走出国门,进入了美国城市的公共空间,让世界对中国剪纸有了更直接切身的感受和理解。
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场景:



乔晓光频频与外国进行艺术项目合作,并在创作实践中将中国剪纸推向世界大舞台。2009年,中国剪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外国人甚至我们中国人对我国的民间剪纸知之甚少,因此乔晓光在与国外的合作中努力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灌注进自己的作品中。

《鱼龙变化之一》 900x190cm 2013-2014年

2014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纸的对话——龙和我们的故事》剪纸艺术展上,乔晓光的《鱼龙变化》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龙文化,创造了有时代气息的中国龙形象。2015年,这幅作品将在挪威展出,再次向世人展示中国剪纸的魅力。



作品的并没有直接用龙和鱼的形象表现主题,而是选用了“摩羯纹”和“鱼”代表过渡时期的龙和鱼。摩羯纹又叫“鱼龙纹”,是隋唐时期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这个有翅的大鱼不断本土化,在中国宫廷市井的器物上被使用,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鱼则是民间常用的多子与有余之鱼。鱼与摩羯纹共置于黑色的底色中,象征混沌与新生的世界。


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乔晓光用现代的剪纸语言讲述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这正是艺术家难能可贵之处。艺术不只是突出艺术家个体,更是在向世界讲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