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碧生源核心产品停产利润骤降九成 广告支出是研发成本23倍    

碧生源核心产品停产利润骤降九成 广告支出是研发成本23倍

碧生源1.JPG  

  食药监总局新规对碧生源2016年的半年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一新规要求“保健产品名称中禁止带有功效性宣传文字”,碧生源减肥茶因此被叫停生产,且至今未恢复。

  作为碧生源的核心产品,减肥茶的停产给公司业绩带来了极大冲击。碧生源刚刚出炉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逾九成。有私募分析师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修订注册名得不到食药监总局的批准,减肥茶无法恢复生产,那么碧生源可能在一夜之间走到巨亏的边缘。”

  上半年净利缩水九成“两茶”收入下滑

  港股上市公司碧生源近期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益3.25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下跌6.7%,净溢利370万元,同比下跌90.6%,毛利率为84.5%,较2015年同期減少2.2个百分点。(注:港交所与沪深交易表述存在差异,收益即为营业收入,净溢利指净利润)

  从细分业务来看,碧生源减肥茶上半年为公司贡献的收入最多,为1.38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42.5%,与去年同期的1.79亿元相比下滑了23.3%。至于减肥茶收入明显缩水的原因,碧生源某高管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坦言:“主要受更名风波影响”。

  碧生源另一款主打产品“碧生源常润茶”的收入也不太乐观。数据显示,碧生源常润茶上半年实现收益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4.6%,在总收入中占比34.1%。碧生源称,常润茶上半年销量为73.8万包,而去年同期达到了94.5万包。

碧生源2.jpg

碧生源两款产品上半年营收情况图片来源:碧生源2016年半年报

  上述接受采访的碧生源高管表示,上半年公司加大“两茶”促销力度,这直接导致了产品平均售价明显缩水。半年报数据显示,常润茶上半年平均售价为每包1.5元,去年同期为1.55元,减肥茶上半年平均售价每包1.4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毛钱。

  核心产品减肥茶停产专家:业绩面临较大压力

  说到“碧生源減肥茶更名”,这主要缘于食药监总局的一则新规定。去年8月份,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今年2月,食药监总局又发布了《关于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通知显示,自2016年5月1日起,企业不得生产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碧生源减肥茶“中枪”,虽然在4月份碧生源提交过减肥茶产品的修订注册名称,但并未获食药监总局批准,所以碧生源决定停止减肥茶的生产。

  7月7日,碧生源再次向食药监总局提交减肥茶产品修订后的注册名称,至今仍然没有反馈消息。有私募分析师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直言:“如果修订注册名得不到官方批准,那么碧生源减肥茶无法恢复生产,这也就意味着公司近五成收入灰飞烟灭,其业绩可能面临着毁灭性打击。”

  不过,在刚刚发布的半年报中,碧生源称“管理层预期将在今年11月份获得批准”,但其董事长林如海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前段时间总局提出可能要以成分命名,因此方案发生了变更,具体细节还在调整中,可能比预计的11月份更晚一点。”

  “即便能顺利恢复生产,但消费者买减肥茶主要是为了减肥,如果产品中不再出现‘减肥’字样,其功效可能被弱化,能否重新得到认可还是个未知数。”

  营销费用广告支出同比增4%远超过研发费用屡被市场诟病

  除了产品,碧生源频繁的“广告轰炸”也屡被市场诟病。半年报显示,碧生源上半年销售及市场营销开支20.8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3%,是公司营收的近7倍,其中广告开支为1.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1%

  与惊人的广告营销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碧生源去年的研究及开发成本仅为498万元,也就是说,其广告支出是产品研发费用的23倍。值得一提的是,碧生源在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本集团将广告视为促使未来销售及盈利能力增长的投资。”

  频繁的“广告轰炸”虽然让碧生源家喻户晓,但这一营销手段让公司多次陷入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广告违规等质疑。2013年,《国际金融报》在报道中指出碧生源减肥茶每袋实际成本仅4分钱左右、出厂单价却高达1元多,并称其成本低廉、毫无技术含量。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