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增强行业质量意识 加强出版质量管理    

增强行业质量意识 加强出版质量管理

  履行出版责任提高出版质量
  
  提高质量、多出好书是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把今年作为出版工作“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围绕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选题结构,采取系列管理措施,推动出版业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
  
  提高出版质量是新形势下做好出版工作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质量都是第一位的。出版社是直接为群众提供精神产品的部门。出版为人民服务,核心就是把最好的最优质的出版产品奉献给读者,这是实践以人民利益为出版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必然体现。同时,文化繁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不仅靠数量,更要靠质量。没有质量,数量再大,也没有实质效益,也难以发挥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作用。面对世界出版业激烈竞争的严峻态势,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挑战,面对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如果我们的出版物不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的转变,中国出版业就难以立足,更谈不上繁荣发展。
  
  提高出版质量要有负责任的精神。出版是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在传播和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出版负责任,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负责,就是对民族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负责任要有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出版工作者要做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有良知的出版人,心系国家、心系民族、心系读者,“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不能做唯利是图的商人。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把好关、把好度,坚持用正确的价值导向传递正能量。负责任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打造文化精品,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负责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奉献精神。做出版要敏锐,也要坐得住、沉得下、有耐心、有恒心。当下一些出版人心态浮躁,急于求成甚至急功近利,哪个火跟哪个,哪个来钱快出哪个,这样捣鼓出来的东西,大部分是快餐化、低俗化的浅陋读物,许多都是“过眼云烟”。
  
  提高出版质量要勇于创新。缺乏创新,是造成平庸书、可出可不出图书大量出版的重要原因。创新就是要开辟新的领域、填补过去的空白、提升原有的境界、铸造新的出版丰碑、新的出版辉煌,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要加强选题调研,深入现实生活,深入学术研究前沿,深入研究当下读者阅读需求的新变化、新需要,切实增强出版的针对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优质产品,努力打造体现中国风格、民族特色、地域风貌的原创作品和知名品牌。即使是整理挖掘古代传统文化,也要做到中央强调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引导读者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创新内容表现形式,用好看的故事传递伟大的精神,针对不同读者需求推出更多内容导向好、语言生动、形式活泼、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物。
  
  提高出版质量要以管理机制为保障。提高出版质量关键要紧紧围绕质量这个核心,有一套坚持质量优先、质量第一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有一系列狠抓落实的具体措施。要抓出版规划,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从国家层面、集团层面、出版社层面,围绕今后几年重点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纪念,提前制定相关重点选题规划。要抓选题论证,建立科学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论证机制,让一些不符合出版条件的选题在进入出版环节前就被淘汰。要抓三审,在出版环节,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和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三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规章制度,对书稿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可读性做到全面把关。要抓重大选题备案,严格遵守有关管理规定。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每一个出版环节。
  
  提高出版质量最终靠人。要切实加强出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高扬出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出版工作者要有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要有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境界,要有恪尽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道德风范,认真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出版权力。
  
  抓好出版质量多出精品力作
  
  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出版业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出版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着质量水平与数量规模不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统一的问题,特别是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当前出版物编校质量和内容质量的问题不少;部分出版单位质量管理的制度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不落实;出书品种的增加与编校能力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等。我们要坚持专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质量管理,一手抓精品力作。
  
  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今年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要抓好六个重点。
  
  抓好出版导向,履行出版职责。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出版的文化精神,不让导向错误、内容低俗、格调低下、东拼西凑甚至粗制滥造的东西得以出版。
  
  抓好选题管理,把好质量源头。要转变发展思路,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实施精品战略。要抓好选题管理,解决质量管理的源头问题。要着重抓好年度选题和日常选题的审核论证工作,压缩质量不高的选题,减少重复出版的选题。
  
  抓好质量检查,明确工作重点。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出版物质量专项年”行动,重点检查群众反映强烈的少儿出版物、教辅类读物、低俗类出版物和跟风炒作的出版物,并组织出版单位开展自查。与此同时,依法公开处理一批典型案件。今年每季度要处理并曝光一批内容低俗和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与出版单位,发挥警示作用。对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出版单位要进行行政处罚。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质量管理,聘任一批质量监管员,健全监管队伍,完善质量监管举报及信息沟通机制,做到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结果。要派督查组到各地实地检查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等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大市场检查频率和范围,对违规违法出版单位依法严肃处理,对严重违法违规出版单位要依法吊销其出版执照。
  
  抓好资质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教辅、养生保健、辞书、地图等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物实施重点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出版单位资质准入和退出机制。今年,要定期对上述出版物进行抽检,对连续两年图书检查质量不合格的出版单位取消其出版资质。
  
  抓好制度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各出版单位要从制度入手,尽快建立健全出版物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完善三审三校制度、选题论证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质量考核奖惩制度。总局要会同行业协会、质检中心,启动对《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细化对质量不合格图书的召回办法。与此同时,要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完善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鼓励一线编校人员安心做出版,专心抓质量。
  
  抓好队伍建设,筑牢出版根基。要高度重视一线编辑、校对人员的作用,加强培训教育,尤其是政策法规和出版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出版社总编辑的工作,要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
  
  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质量上不去,出版的产品就有可能是废品,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就实现不了任何效益。质量上去了,才有可能出好书、出精品、出效益,才有可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发挥出版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所以,今年我们要始终坚持抓好两手,以质量管理促进精品力作,以精品力作检验质量管理的成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精品出版规划。2014年,“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总数将从3025个扩充到3500个左右,古籍整理十年规划项目从525种增加到550种左右,“十二五”民文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总数从319个扩充到350个左右。要督促落实《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撰出版规划》的189个项目。要在资金、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方面向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倾斜,确保重点项目的完成。
  
  抓好主题出版。要重点开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等主题出版活动,唱响主旋律,加强主流文化阵地建设。
  
  加大优秀出版物推荐力度。加强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除继续开展向广大读者推荐“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50种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等活动外,还要加强优秀主题出版物的推荐活动,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作用,引导干部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用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出版质量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的来说,就是“坚持一个原则、搞好两手抓、提高三种能力、明确四级责任、完善五个机制、增强六种意识”。
  
  坚持一个原则。集团导向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导向正确、格调健康、质量合格。
  
  搞好两手抓。我们既抓内容创新,促进出版繁荣,又抓质量管理,强化导向管理;既抓制度建设,又抓执行检查。比如制度建设方面,我们编印了《编辑出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出台了《出版物质量检查办法》《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出版物审读办法》等,最近又出台了《加强导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每年开展两次质量大检查。
  
  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政治鉴别力。编辑要善于用政治眼光来看待问题,要从懂大局、知大势的角度来判断敏感话题的负面影响。二是学术把关力。研究无禁区,出版有纪律。学术讨论可以百花齐放,自由争鸣,但一旦落到出版环节,就要旗帜鲜明,激浊扬清。三是应急管理力。在发生质量险情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上报,处理措施要积极稳妥、果断及时、彻底有效。
  
  明确四级责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首先明确集团、各单位、编辑室(分社、分公司)、责任编辑四级责任,总编室、印制部等都承担相应责任。我们要求各单位要把质量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在此基础上,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
  
  完善五个机制。一是预警机制,坚持选题论证制度,包括年度论证和平时论证,对存在导向隐患、格调低俗的选题坚决否决。二是合作机制,在与民营文化公司的合作方面,原则上不安排敏感类话题、时政类选题,在内容把关上实行政治导向、内容质量一票否决。三是激励机制,在“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奖项设计上,专门设置了“优秀校对奖”“优秀印制奖”“优秀编辑奖”三个奖项,表彰质量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四是约束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质量大检查,对多次出现问题的,根据问题性质和影响程度,对初审、复审等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五是培训机制,先后举办骨干编辑培训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培训班、“三个一百人才”培训班等。
  
  增强六种意识。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品质格调与规模增长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底线意识、阵地意识、担当意识、问题意识、表率意识,坚决守住出版物的政治导向、文化追求和质量品质。
  
  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质量专项年”的要求,将导向管理和出版物质量工作进一步抓紧、抓牢、抓出实效。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为使命,以精品力作引领时代发展、塑造民族精神作为集团出版工作的追求,通过建章立制、强化落实、优化考核、奖惩并举等措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抓规划,从源头确保出版物的高水平、高质量。集团成立15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中长期出版规划的编制。集团通过与国家出版规划的对接,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3个五年规划。在3个五年规划中,列入总署(总局)的国家重点规划项目数位居全国首位;集团还结合发展战略和出书布局,制定了工具书出版十年规划、古籍整理十年规划、教育出版十年规划等专项出版长期规划。此外,集团对每一个重大出版工程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力保推出精品。
  
  抓精品出版,关键还需转变经营理念和增长方式,从以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这些年来,集团在此方面紧抓不放,出版物的总销售额在品种数量下降的同时不断增长。
  
  抓管理,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出版物高质量。为了抓好出版物质量,集团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办法及细则》《图书出版单位出书定位与结构》《编校质量考核办法》《装帧质量考核办法》等。集团还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图书出版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下属各出版单位必须建立的出版管理制度及主要内容提示。
  
  有了完备的制度,落实是关键。为此,集团大力加强对出版物质量的考核和奖惩。每月召开一次各出版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编委会,通报学界、业界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精神,提醒各单位加强质量管理。2012年,集团还对各单位社会效益考核的比重增加了10%的权重。在社会效益考评中,集团对新书实行随机抽检,抽检结果计入社会效益考核项目打分。
  
  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专题报批等制度是集团出版流程管理的重点。对于未报先出或出现问题的图书,集团会依照《编辑工作三审警示制度》予以严肃处理。集团领导还时常对重大书稿亲自审稿,我每年都要审读近20部书稿。
  
  合作出版是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事物,为了规范合作出版,集团制定了《关于规范合作出版的暂行规定》,要求在严格控制合作出版总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并巩固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地位与作用。
  
  抓培训,从队伍建设上打牢出版物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队伍建设。集团每年都组织新编辑入行培训,各出版社还建立了新老编辑的带教制度,同时开展出版沙龙活动,促进青年编辑业务交流。集团工会和团委每年还举行青年编辑技能大赛等活动。
  在全员培训方面,除了集团对编辑人员进行各类岗位培训外,集团下属各单位还根据各自出书的实际,每年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类专业出版物在质量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营造清新绿色文化家园
  
  强化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是出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出版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质量第一,为社会为人民出版更多精品力作。这是我们的重大责任,是出版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强化大局意识,确立发展意识,树立品牌意识。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我们的使命就是为社会为人民出版更多的精品力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好时、度、效,提高质量,推陈出新,增强出版物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出版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住时光筛选的精品力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辱使命,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努力为营造清新绿色的文化家园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而坚守文化责任。
  
  坚持质量第一、奉献精品力作就要不断完善具体措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制度落实质量。近年来,集团先后制定了优化选题形成机制、加强图书质量管理、规范和激励原创类数字版权授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选题管理、三审三校和生产流程等环节的综合管理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确保图书质量。
  
  以投入强化质量。从2010年起,集团年均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集团确定的“六大板块”产品线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点出版物出版;每年对获奖书、畅销书给予奖励,激励优秀出版物的生产。
  
  以特色提升质量。注重发展特色出版,鼓励出版单位“术业有专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和读者新需求,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明确主攻方向、重点领域,以特色打造品牌,以品牌彰显特色。
  
  以责任促进质量。集团坚持把“坚守文化责任之道”和“求真思变出好书”的企业精神贯穿于出版物质量的全员、全过程管理,努力用企业文化强化和明确出版责任,以文化责任促进出版质量。
  
  以队伍保障质量。出好书奉献精品力作,关键在人。我们坚持把强化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突出责任到人,努力使出版社领导成为有定力、懂经营、善管理的合格出版工作者。每年举办若干期编辑室主任和新入职编校人员培训班,定期组织出版编辑业务讲座、业务交流和岗位竞赛,不定期开展编校质量自查、抽查。集团还制定青年领军人才和首席编辑选拔聘任机制,专设了审读员岗位,同时,通过引进优秀人才等措施,不断加大出版队伍建设力度。
  
  质量理念在每个人心中
  
  在人民出版社,很多质量的理念深入人心,比如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宁可少些,也要好些;质量就是不放过每一个差错等。人民出版社采取以下八项措施,努力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认真学习新闻出版方面的各项管理规定。通过学习,提高全体职工遵守党和国家有关出版的管理规定的自觉性,要求每个人都牢记“质量在我心中,责任在我肩上”,确保出版物内容不出格、不出线、不出任何问题。
  
  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出版社组建了由社内资深编审组成的“编委会”和由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于重要学术选题,邀请国内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并制定实施了《选题评审管理办法》《优秀学术和理论著作遴选出版办法》《优秀学术著作奖励办法》《重点选题管理办法》《图书编辑部门目标责任管理暂行办法》等十多项管理办法,在出版的各个环节,均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规定。
  
  严格执行选题四级论证制度。所有选题必须经过编辑、编辑室主任、主管副总编辑和选题论证会四级审批。所有审批必须明确签署意见,责任到人。此外,社编委在社内编辑网络系统上实行双盲式匿名投票,投票数超过60%的选题方可通过。对于未达到60%票数的选题,每月召开一次选题论证工作会议,集体研究决定是否通过。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出版社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编辑部门,由专业编辑处理专业稿件,重要书稿聘请社外专家进行专业把关。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为新进社人员指定经验丰富的编审或副编审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系统学习有关出版物标准化管理的基础知识,强化新进社人员的标准意识和规范意识。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培训,鼓励编辑脱产学习、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编校水平。
  
  坚持书稿三审三校制度,重点书稿以不出错为原则。责任编辑在初审中必须解决书稿基本错误,并写出审读报告;编辑室主任在复审时要对书稿的文字质量、政治质量作出明确判断;主管社领导主要从政治上、学术上进行把关,最终决定是否发稿。一般图书保证3个校次,重点图书在5个校次以上,对于发现原稿错误的校对人员,社里予以奖励。
  
  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优秀学术和理论著作出版。出版社使用自有资金,每年年初确定一批重点资助选题,对入选作者从优支付稿酬,对策划编辑予以物质奖励。每年年底,出版社邀请社外专家,评选年度十大好书,对获奖著作的编辑人员或部门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获奖学术著作,赢利部分计入责任编辑利润,亏损部分由社里专项基金承担。
  
  坚持出版物样品检查制度。出版社规定,对所有样品付印后成批装订之前,先进行质量检查,经过三级检查合格并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入装订环节。全社图书质检品种达到编辑人均抽检2种书,检查达到优良以上的,对责任人给予一定奖励并通报表扬;质量检查不合格的责任人,除安排参加有关业务培训外,还予以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并将质检结果与年终考核工作挂钩。
  
  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一旦发现图书质量问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于经检查确认为不合格产品的出版物,将立即全部召回,在分清事故原因的基础上,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并向读者真诚赔礼道歉。
  
  少儿出版要让天下父母放心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是由中国少年报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并组建的,是共和国少儿出版的“长子”。为孩子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让天下父母放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认为,越是快速发展,越要重视质量管理,不仅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来落实。
  
  坚持不懈抓好编辑队伍建设。总社规定,新入职编辑必须在规定时间里通过国家编辑资格考试,所有编辑持证上岗。总社每年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编校业务讲座;各中心、各编辑部也经常举行业务研讨和岗位培训。总社每年还举行编校人员语文基础知识和编校基础知识考试。此外,还注意对主任、主编的培养和培训。除轮流选派他们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中心举办的培训班学习外,在社内还建立了主任、主编考核上岗制度。同时,注重校对人员培养。社里不仅有一支完备的专职校对队伍,近年来还招聘扩充了校对人员,以进一步充实校对力量,切实加强校对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高效的出版制度和流程管理。总社根据总局有关出版规定和质量保证规程,结合出版工作的新特点,于2012年10月重新修订了总社《编校质量检查评比办法及流程》《编校质量检查说明暨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等规定。总社还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在“ERP出版管理系统”“OA系统”以及全媒体编辑系统中严格规范,并优化编辑业务流程,使编辑业务流程运行更科学,更严密,更高效,更可控。
  
  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各项制度。总社图书选题论证工作每年从9月开始,由编辑提出,经部门、中心反复论证后,提交总编室审核,再由总社选题论证会审定。分管出版业务的社领导和中心总监不断强化编校工作,除坚持出版物终审外,还在各出版中心建立了审读部,由有高级职称的资深编辑重点审查出版物的内容质量。
  
  为加强出版物的质量管理,总社制定了严明的奖惩办法,并依据质检结果向人力资源部提交绩效考核报表。总编室对出现不按时提交《质量检查结果记录表》、少报品种等现象,每一次或每少报一个品种,将逐级减掉绩效权重分;对自检工作不认真者,提请相关中心或部门对责任人提出批评,并对其进行帮助改进。
  
  总社还明确规定,对经查实确有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装质量问题的本社出版物,将主动无条件下架、收回、封存及销毁。
  
  切实抓好质量检查工作。总社总编室建立了质量管理科,还组建了质检专家小组,负责经常性质检工作。为了调动读者对图书质量监督的积极性,总社在每本书上都刊登了总编室电话和电子邮箱,随时倾听读者呼声和意见,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对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读者,我们不仅立即回复,表示感谢,还给予物质奖励。
  
  口碑建立离不开质量依托
  
  口碑和品牌对一个文化企业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出版社这样的文化企业来讲,口碑和品牌的建立,离不开图书质量的依托。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高度重视出版物质量,不断建立和完善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多出精品力作保驾护航。
  
  把好稿源质量关,严格组织选题论证,合理控制出版品种规模,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先决条件。提高选题质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源头。北大社实行严格的选题三级论证制度,优化结构,控制品种规模。2013年,北大社实现了新书品种比2012年下降11.6%,销售码洋增长13.74%。2014年,北大社确定了“三升三稳两降”的工作目标,核心就是图书质量有明显上升,新书品种下降10%,并保持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的基本稳定。
  
  这证明,北大社的选题三级论证制度既有利于集思广益,也可以避免由于个人偏好或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决策失误。
  
  成立社长、总编辑共同担任组长的图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岗位职责,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组织保障。图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本社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质量目标;负责制定总的质量管理计划,抓好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和检查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批准本社的质量管理办法及有关质量管理的文件;制定图书质量评优工作及奖励办法;对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作出决定。
  
  建章立制,建立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总编辑调审会审、印前质检、样书审查和成书质量抽检制度,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制度保障。没有经过三审加工的书稿,一律不准发稿。三审三校后,责任编辑还须对书稿清样全文通读,对质量进行一次全面的加工检查。
  
  对重点稿件、重点编辑的稿件,在三审三校后,再由总编辑或副总编辑进行调审,个别稿件通过集体会审的方式,审查通过后方能安排出版。
  
  所有图书发稿前,必须经质检室进行印前检查。图书批量装订前,责任编辑必须审查样书。成书质量抽检,每位编辑每年至少抽查一种图书,对上年度质检不合格编辑任责编的图书全部列入质检范围,每年成书检查数量达到当年新书总量的10%以上。
  
  坚持社领导主动参加质量检查工作,规定社领导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终审、调审、印前和成品检查工作,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出现质量问题,首先追究分管社领导的责任。
  
  制定《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各工作环节责任。对相关责任人,除经济处罚外,在编辑资格、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注重对编辑和校对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编辑素质和编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编辑和校对队伍,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在编辑招聘方面,慎遴选、严录用。在编辑培训方面,重培训、严考核。新编辑入职培训,安排社领导、资深编审、总编室、出版部、终审室等部门负责人授课;入职后安排一位资深编辑手把手指导;编辑沙龙不定期邀请社内资深编辑分享编辑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案例,并开展经常性和制度化的在职培训。在编辑使用方面,坚持专业化的用人制度。坚持审稿按专业对口分工,制定《北京大学出版社跨专业选题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允许跨专业加工稿件,并从社内遴选一批熟悉出版政策、有丰富编辑经验的老编审专门从事终审工作。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