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发展而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新媒体,以其便捷的交流渠道、多样的交流形式和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渗透力成为当今社会的传播利器,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划分界限十分清晰明朗:传统媒体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为互联网、移动网络、IPTV等数字媒体等。而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可以说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多媒体技术,以互动传输为特点,向公众提供信息的媒体形式。
  
  
  
  
  青年大学生群体因受教育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同时他们渴望表达自身观点,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这一群体无疑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而我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网络电视关注中不难发现,对青年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新媒体有两者,其一是日渐风靡的微博(MicroBlog),其二则是依托3G手机为载体的移动通信技术。
  
  
  
  
  “微博”比博客更为简便,也更为时尚,而它比传统的网络工具更具优势:超强的时效性(发送和收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随时完成)、广泛的覆盖面、丰富的内容和生动双向的互动性。而且微博的操作方式也有极大的革新,它的交流方式也不像博客一样有比较完整的格式和思想,发微博时无需刻意组织语言,也不用丰富修饰的词汇来表达情绪,只需要只言片语式的“语录体”就能表达丰富的个人感受。不论是在街头巷尾或是在居室之中,不论是心情舒畅或是心情苦闷,都可以通过短短的140字来表达,引起共鸣。这种迅速、便捷、可以引起共鸣的传播形式与生活节奏较快,追求生活新奇时尚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一拍即合,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2010年,苹果手机传入中国,“瞬间”引起了极大反响,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3G网络手机迅速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极短的时间里冲击了已占据国人几十年通信方式的2G网络手机,并且有极大的增长趋势。不得不说,3G网络手机的成功是有原因的,上网速度迅速,资讯新闻全面,应用软件丰富及通信方式革新等不用过多赘述,也因此,它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广泛青睐,“手机党”成为了新兴的群体。
  
  细观二者,我们不难发现相似之处。其一,二者都是在2010年前后产生或是说真正引起国人注意;其二,二者都以前所未见的速度传播适用,这种速度是新媒体之前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无法做到的。而正因二者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分析出以这二者为代表的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利用新媒体各种技术和工具,学习可以变革更加方便快捷。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其死板僵硬的“一元化”一直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而其受到诟病的最大原因是无法实现双向互动,即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无法与学生想学到的和兴趣所在的方面相一致。而新媒体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首先,上网速度的加快和学习资料的丰富便于学生的查阅,任何人可以较为轻松地从网络上找到学习资料;其次,网络课程的风靡将学习的主动权传递到学生的手里,教师,学生乃至任何人都可以是传播的中心,也可以是传播的受众。大学生可以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既方便又快捷。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一些出色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得学习变得更富有趣味性。这里以“有道词典”和“百词斩”这两个应用为例,有道词典的手机版不仅有相对于传统汉英词典更迅速的查询速度,而且还有英文游戏、每日美文等多种趣味功能;而百词斩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记单词的方式,通过拼读与搞笑图片的结合,让使用者在看与听的结合中更快的学习英语单词。这两者都借助了新媒体这一载体,为使用者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了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2.新媒体为青年大学生广泛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在大学期间,青年大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对于外界社会也更加充满好奇,对于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更多的了解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在3G手机时代到来之前,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不会专门抽出时间去关注社会信息,国际资讯,因为不仅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便捷的方式,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视野,阻止了青年大学生眼光的拓展。
  
  
  
  
  但是在新媒体出现后,在许多大型门户网站(如腾讯,新浪,搜狐等)的推动下,新闻资讯的获取不再费时费力,甚至很多时候,你没有主动获取新闻资讯的意愿,而这些资讯还会推送到你眼前。这样方便快捷,潜移默化的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视野,使其知识面更加开阔,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3.新媒体拓宽了青年大学生交往的空间。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讯息、图片、音频和视频的传输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基于这一发展而产生的多种交流平台也为青年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以微信(Wechat)为代表的聊天交互应用的产生与普及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正是这两个原因,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与平台,使得交友变得更加便利,朋友圈的扩大也使得寻找兴趣相近的朋友更加方便。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交往方式,而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无疑是更快捷的,更方便的。
  
  
  
  
  4.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换言之,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够很好地在新媒体之上得到发挥和认可。英国学者曾提出过“沉默的螺旋”理论,即占支配地位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在传播过程中会越来越强大,而反对方的声音则会越来越小。长此以往,得到支持和肯定的观点必然是主流的、大众化的观点,个人提出的,具有相对创新性的观点无法的到认可,不仅无助于多元思想的融会和交锋,也无助于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90后的青年大学生,无疑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群体,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挥和施展在新媒体出现后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我们的创新点可以很轻易地上传到微博之上,引起关注,获得肯定和鼓励。不得不说,新媒体为个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机会和空间,避免了沉默导致的思想湮没。
  
  
  
  
  二、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易导致青年大学生消费主义观念和攀比心理。一方面,新媒体的到来也同时带来了快餐消费,导致了青年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即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以往传统的消费方式被快餐消费所取代,导致了花费上升,开销无度以往简单朴素为未来美好生活而进行的消费,转而变成空想消费,无目的消费,在手指一动间完成,失去了消费本来的意义。另一方面,以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也在诱导着青年大学生不健康消费和引发攀比心理,流量的需求变大,转而变成手机月租变高,花销变大;品牌、型号多样的智能机也让青年大学生们变得越来越“不智能”,引发攀比行为。加之3G手机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在更大程度上加重了其经济负担和恶性攀比心理。
  
  
  
  
  2.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了冲击。青年大学生虽说已经开始步入社会,开始有自我决断能力,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对于事件的观点仍存在不足,不能很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一些信息和消息。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极大地充斥着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由于这一群体好奇心极强,以及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所以互联网上以色情、拜金、暴力、反动为内容的灰色信息极大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如果长期接受这种负面信息,会对身心产生极大的危害,滋长不良情绪,包括对现实的失望,追求享乐与刺激,崇尚权利与金钱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青年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还会弱化其社会责任,贻害无穷。
  
  
  
  
  3.新媒体误导了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样,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的影响会传递到现实行为。新媒体所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情文化、暴力文化将导致青年大学生品质畸形、人格扭曲,致使道德和法律意识淡化,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又由于青年大学生多远离家庭,受家庭的管束较少,大学的管理相对高中又较为宽松,这也为青年大学生的误入歧途提供了环境。自控能力较差,不良信息的包围充斥,不健康的思想品质,宽松缺乏规范的环境必然会导致恶劣事件的发生。
  
  
  
  
  4.新媒体的出现诞生了特有的“宅”文化以及“手机依赖症”。以前听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多数人会嗤之以鼻,但如今,这句俗语却成为了可能。身居斗室,可以借助新媒体了解到几乎任何自己想要了解到的消息和讯息,越来越多的选择了“宅”;“手机依赖症”则是对手机过分依赖,一旦离开手机,便会产生空虚、紧张甚至恐慌的心理状态。不用过多赘述,这两种现象危害极大,其一,这使得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化,一般来说,获取只是的方式不仅仅是阅读已有材料和别人的见解,真正的知识是要在亲身实践和思考后才能得到的,新媒体的出现“帮助”我们跨越了实践这道坎,带给我们现成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的个体适应性差,不能对自我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应有的指导作用,还在更大程度上弱化了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造就了大多数“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其二,对于新媒体的过分依赖,导致了青年大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有时甚至心理上对手机与电脑的强烈以来延伸到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冷漠,导致人格的自我异化。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不假,但我们更应当知道,社会生活终究是基于P2P,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不是P2PC,人机之间的交流,新媒体所带来的“弊病文化”削弱了人际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产生和飞速发展虽然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诸多有利的影响,但哲学强调,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消极方便也是不能避讳的。正因如此,我们应当研究应对方法,趋利避害,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应对策略
  
  
  
  
  1.新媒体不能为很多所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侵蚀。因此首当其冲的应当是这个问题,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扬汤止沸也不是根本办法,要真正切中弊病,釜底抽薪还得从三方面解决。第一,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规范,这一条是政府的责任,对于一些具有危害性的信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敏感字符限制发送”这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更重要的是加大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力度,使得那些真正具有潜在威胁的信息从源头消失;第二,学校需要加强引导,青年大学生远离家庭,如果说高中偏重于学习,那么大学应当偏重于成人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的上网习惯,使其逐步的成为文明上网,合理上网,安全上网和道德上网的网民;第三,青年大学生自身同样要加强自律,只有在面对那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时,自己有足够的甄别能力和克制力,才能抵制危害,所以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做到,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做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2.继续完善发展新媒体的积极因素。诸如新媒体的富有选择性的学习,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更加广阔更加全面的学习,虽然相对来说具有优越性,但毕竟发展时间较短,需要整合规范,在这里,就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成功经验,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社会各种要素协同作用,应对挑战。同时虽然在不断诟病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当在丰富整合完善提升新媒体教育的过程中,敢于打破陈规陋俗,更加以人为本,敢于破除传统教育“一元化”的神话,向“多元化”发展、全方位发展,打破传统教育“传话式”的灌输,向因材施教,授之以需的方向发展。同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相结合,传统教学的教师队伍可以借助新媒体掌握最新最近的时代动向,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内心动向,从而变机械的灌输教育为主动满足青少年不同层次需求的全新教学方法。
  
  
  
  
  3.新媒体所产生的全新的交往方式需要改善,避免新媒体所带来的不良文化的蔓延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交往方式为什么会受到青年大学生的追捧喜爱,原因就是,这些交往方式所具有的特点与青年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点有契合点。不可否认,传统的交往方式使得许多人深受其害,而他们却能在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嵌入优良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使新媒体的使用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正确的网络文化以及现实文化接纳和认可。我们需要将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和传统交往方式的优点相融合,来达成一种既能被广大青年大学生认可接受喜爱,又能避免新媒体所带来的不良文化侵袭的现有格局,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