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武汉大学500多名博导“下岗待业” 评论批量化评估    

武汉大学500多名博导“下岗待业” 评论批量化评估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近日传出消息,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士生导师不得招收博士生。这项革新之举让武汉大学500多名博导处于"下岗待业"状态。

  根据这项改革,武汉大学将每年设置博导岗位数字800-900个,实行动态式管理,博导将需在科研成果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试验状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上岗招生,每位获得岗位聘任的博导当年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不得超过3名,岗位招生数向科研或教学质量突出的导师倾斜。

  现在在武汉大学已经有1300多名博导,设置的博导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势必会导致500多名导师不能上岗招生。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以及其他在审核中认定不合格的导师下岗待业后通过努力可以在满足条件后重新上岗。

  武汉大学之所以进行博士生导师招生的改革,是因为过去吃大锅饭,造成了失衡的现象,一些有项目的博导不能带足够的博士生做科研,但是那些无科研项目经费博导带着博士生也无事可干,所以武汉大学的负责人提出,改革是为了打破以往博导招生的吃大锅饭的做法。有利于强化导师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有利于形成干事敬业、奋勇争先的氛围,帮助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鼓励了优秀博导多招生,普通的博导少招生和不符合上岗条件不招生,因此这些不符合上岗的导师不肯放弃招生权益,吵闹不休,甚至将矛盾公开化,向该校研究生院投诉,个别院系分管招生工作的负责人表示现在阻力非常大。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忠表示,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一些阻力,但是校方将会坚定不移的把这项改革推行下去。

  恐怕进一步压缩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王维佳对此作出分析评论。

  王维佳:武汉大学实行博导招生改革,今后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士生导师将失去招生博士生的资格,这项改革将让武汉大学500多名博士生导师处于下岗待业的状态。根据武汉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的说法,改革前一些有项目、有经费的博导不能带足够的博士生做科研,那些无项目、无经费的博导带的博士生又无事可干,改革是为了防止吃大锅饭。

  这则消息多少揭开了普通百姓不太了解的高校科研考核制度的面纱,如今大学的科研学术已经越发被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所统领,象牙塔早已不是思想汇聚和文化传承的圣地,更像是一个生产科研项目和适销对路的青年劳动力的大工厂,一系列工业生产的激励机制被大规模的植入了中国的大学,拉项目、拖关系、找经费代替了求学问道,成了众多教授们整天疲于奔命的唯一营生。而大学的管理者动辄以科研项目的经费和量化指标来考核科研教学的人员,更是助长了这些教授们的企业家精神。

  武汉大学这位管理者的言论尤其值得推敲,只有做项目的博士生才是有事可做,难道读书思考著书立说就是无事可做吗?难道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的唯一方式就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充实到那些只为了赚钱而毫无知识质量的科研生产流水线上吗?试问今天的大学科研项目有多少是于国家社会有益的高水平的知识积累?又有多少是从政府和企业社团拉过来的,毫无知识质量的经营项目?以项目经费和成果数量来考核博导资格,恐怕进一步压缩了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助长了教授们将国家的高校资源拿到市场上寻租赚钱并且用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的歪风邪气。

  如今中国已经是经济上的世界大国,然而在文化和科技上却总是处在弱势跟随者的位置,高校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羸弱,在政治上的弱智,在科技上的被动跟随,已经是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高校的管理者还是目光短浅地高抬那些卖弄身份拉项目的寻租分子,进一步排挤踏踏实实搞基础研究的知识人才,用一刀切的方式做量化评估,这个国家将再难诞生思想大师和科学巨匠。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