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上海电视深度报道进入成熟期    

上海电视深度报道进入成熟期

  ——2009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获奖作品概评

  张骏德

  今年3月底,2009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终评揭晓。在评选出的优秀电视新闻一二等奖8件作品中,电视深度报道占了3件,都是以系列报道方式出现,其余5个长消息、新闻专题与评论作品也都富有思想深度。而评选出的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特别奖一二等奖9件作品,尽管以专题、特别专题、纪录片等形式出现,实际全都是深度报道。另外得三等奖的电视新闻与电视节目有21件,其中深度报道占11件。全部获奖的电视深度报道题材典型重大,主题恢宏鲜明,颇有气势,报道角度新颖多样,彰显了海派文化的开明睿智与大气谦和,制作手段精致细腻,特别是创作团队集体制作的节目更显出大手笔、大气势。因此,身为从1995年以来一直参加“上海广播电视奖”评奖的老评委,我敢这么说:上海电视深度报道进入成熟期,丰收的季节到了!

  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兴起,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增强竞争力、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而深度报道在中国也一直是一个颇多争议的话题,仅定义一项,据复旦大学的一位博士生不完全统计,就有50多种。笔者早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认为: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①后来我在给研究生讲课中提到,电视深度报道可以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电视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追踪报道、特别专题、评论类节目、调查类节目乃至纪录片等,只要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都可以列入电视深度报道范围。

  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与深层的原因:国家正面临着新一轮深入改革的形势,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新闻媒体及时做出准确的科学的解释与回答。一些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的问题,光靠动态新闻增加信息量已无法回答。同时,新闻竞争又促进了新闻报道的改革,各类新闻媒体需要在深度报道方面下功夫。于是,深度报道得以迅速普及发展。

  这里,对2009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的获奖作品作一些分析。

  一、从这次获奖的电视深度报道看,其特点表现在“五性”上

  1.重要性:题材重大,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意义重大,富有时代感,满足实际工作与广大群众的要求。如获一等奖电视新闻《上海旧区改造阳光动迁系列报道》,报道上海市卢湾区太平街地区创新动迁工作机制,将动迁程序公开化,创造工作奇迹,变动迁工作“第一难”为“第一快”,第一天就动迁签约528户,占总动迁户数40%以上。“阳光动迁”体现了政府部门以人为本,转变作风,为民办实事等重要意义。

  2.深刻性: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揭示出人物、事物或事件深层的发人深思的内在含义与本质。如获一等奖的电视社教节目《林巧稚》(“纪实”频道《大师》栏目),展示的是林巧稚院士平凡光辉的一生:在她的一生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未获过任何国际大奖,但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她甚至没有自己的孩子,却用双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的诞生。这样的大师风采,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一种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对学术界追名逐利、自命“大师”、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腐败现象是有力的批判。

  3.完整性: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事物,有始有终地追踪事件,回顾过去,剖视现在,预见未来。如获一等奖的电视社教节目《回到苏州河》,是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集体创作的,分为《寻找》《问水》《脉动》《文脉》《人和》五集,试图以苏州河为文化符号和影像载体,以一条河和一座城市的关系为叙事脉络,通过一条河,全景式地展现上海城市的变迁以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的确立,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信守承诺的契约意识包容进取的市民精神,提供一种历史、文化角度的解读。

  4.科学性:讲究唯物辩证的理性思辨,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点与面、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等关系,防止孤立、静止、片面、表面地看问题。如获二等奖的纪录片《老城》(嘉定区电视台制作),讲述的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嘉定古城墙连同老城受到保护的故事,其中描写有位县级干部从原来(上世纪50年代)支持拆城墙建造中学、剧院等到后来成为保护城墙的使者的过程,全面而又辩证地分析了时代变迁、观念更新等因素,较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从而令人信服地展示了社会的进步。

  5.知识性:提供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的各种知识,即提供大量的新闻背景材料,给读者以智慧与理解问题的“钥匙”。获得电视社教特别奖的特别专题《大阅兵——回首60年》(“纪实”频道),完整呈现了新中国历史上14次阅兵盛典,首次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影像及幕后曲折的历史故事,其珍贵的影像资料和史料价值赢得业界高度评价。它以气势磅礴的阅兵式为主线,有机组合历史资料、现场拍摄、新闻人物专访、阅兵村花絮等元素,全景式多角度展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彰显了军魂国威。

  二、从这次获奖的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手法与表现技巧看,在三方面比较讲究

  1.题材重大,选择典型性问题

  深度报道的题材重大,是指它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或是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或是在社会生活、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或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而又困惑不解的问题等等。深度报道需要选择典型性问题,这里的“典型”,是指揭示了事物的特殊属性或特殊矛盾,又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与教育意义。

  2009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因此,像《大阅兵——回首60年》、《大工程》(获二等奖,重现中国人建造长江大桥、红旗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宝钢、三峡工程等辉煌业绩)、《共和国记忆:时代偶像》(获二等奖,重现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雄形象)抓准了宣传时机,并优化传播效果。

  2.纵贯横连,予以全方位报道

  深度报道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把典型事物、事件或重大问题作“纵贯横连”式的描述与剖析。也就是说,要把事物、事件、问题放在历史发展的纵向过程中、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关联后横向延伸中去比较与考察,这就是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如果把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作“纵坐标”,把事物关联的横向延伸看作“横坐标”,深度报道对事物的考察与描述,就能在坐标上形成连续不断的“轨迹”。电视社教节目《回到苏州河》,这方面的特点特别明显,前面有述,不再展开。

  3.全息组合,“蒙太奇”手法剪接

  深度报道需要全方位地凝聚各类新闻信息,在单篇无法完成其使命时,往往采用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连续报道等方式。同时,在具体写作上讲究“蒙太奇”剪接的手法,就是将各种镜头、各种传播符号有机地剪接与组织,将不同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事实组合在一起,文章节奏跳跃而组合成“全息”式的报道,给读者以全新的印象与联贯的思考。

  以《大阅兵——回首60年》为例,讲到“全息组合”:它一共五集,分别为《奠基国威》《十年传承》《改革风采》《继往开来》《盛世华章》,纵向展示了新中国历史上14次阅兵盛典;同时在每一集里,重点突出一次阅兵式。在报道每次阅兵式时,既有时代背景交代、珍贵史料展示、参加阅兵式当时人回忆、各军兵种与各新式武器的展示,还有军事专家的评述;在镜头语言上,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图像、同期声、解说词、字幕有机组合,形成“全息”报道。例如1949年新中国第一次国庆阅兵式,一共只有17架各类飞机,由于仅有的9架战斗机飞得快,总理要求它们转一圈再跟在其他轰炸机、运输机后面,形成26架飞机组成新中国空军的假象,引起外国记者们的惊呼,也震慑了台湾当局。这一趣闻的展示,有图像史料,有照片,有当事人飞行员的回忆,还有解说词等,显得史料确凿,又表现得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深度报道是加强重大题材报道,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揭示深层次新闻信息,进行全方位理性剖视,增强报道思想性、典型性、生动性、知识性的重要途径。它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可以描写现在,又可以追溯历史,还可以预测未来;既可以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又可以报道各种人物的活动;它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汇贯通。学会深度报道,进而善于深度报道,已成为新闻改革中历史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三、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深度报道在坚持舆论监督、主持社会公道、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总体看,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同时,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深度报道要多关心民生问题,要在渗透人文关爱方面展示魅力。正如上海大学新闻系黄炜教授所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新闻报道对于人的关注和关爱是存在缺陷的,‘见事不见人’的不良倾向极大地降低了新闻报道应具有的社会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伴随着深度报道的崛起,人文关怀的意识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②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大众媒体的深度报道,无论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是追踪火灾、洪灾、矿难,还是揭露官场腐败案件,无不渗透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这是社会的良知、道德的呼唤,起着震撼人心、正本清源的功效。

  2.深度报道要克服长风。由于报道的题材特别重大,涉及的人物关系与事物关系复杂,并且要作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多侧面的报道,所以一般篇幅要长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倡长风。相反,正因为是深度报道,更要求文字精练,尽可能精益求精。而且,深度报道大多采用组合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的方式,就每一篇来讲,选取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事件发展的一个阶段来写,还是可以相对简练的。

  3.重视深度报道,不可忽视短新闻。这次评奖,发现优秀的电视短新闻(即播出时间1分30秒之内的电视消息)只有一篇三等奖电视短消息《宝山农村污水治理经验惠及全市农民》(宝山区电视台),看来电视新闻短而新、短而实、短而活的要求应常抓不懈。

  4.要做好深度报道,首先要求记者深入采访,从事艰苦的思维活动,需要纵观全局剖析典型、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积累信息反复琢磨、透视反常现象背后挖掘深层信息等。这在高校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中均有类似叙述,不再赘述。

  上海电视深度报道进入成熟期,然而要真正做到丰收果实“颗粒归仓”,同时保证年年丰收,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让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主任)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