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1美元的《新闻周刊》:传统媒体的黄昏    

1美元的《新闻周刊》:传统媒体的黄昏

  最近是媒体的多事之秋。8月2日经营音响设备的哈曼家族以1美元的象征价格从华盛顿邮报集团盘下闻名世界的《新闻周刊》。实际上承担5000万美元的债务及当年超过1.8亿美元的投入,“付足价钱”。该刊是仅次于《时代》的美国第二大新闻类周刊,但自2007年以来一直亏损。
  自1933年创刊以来的卓越品质并没有变,而是形势变了。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整个行业哀鸿遍野,《商业周刊》、《芝加哥论坛报》等着名媒体或转手,或破产,或弃纸上网。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的查尔斯·惠特勒评价:大众传媒的时代结束了。
  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国内网络同样迅猛冲击传统媒体。但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近来集中爆发一批与媒体相关新闻,凸现国内媒体的尴尬处境。《经济观察报》记者遭通缉,霸王员工围堵《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禹晋永宣称将起诉15家媒体,每家索赔5000万元,“要像美国打伊拉克那样打垮报社财政”,郭德纲及弟子与北京台的冲突,等等。
  内容的变革比技术更重要。在我看来,媒体的大趋势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快客quicker媒体,也是网络对传统媒体最直接的冲击。网络新闻是实时更新,谁有耐心去等周刊。第二个是醒客Thinker媒体。当信息过剩,就凸现信息整合与分析的价值。第三个是Blog博客媒体。不限博客,包括各种小众媒体。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也是全民媒体的三面。全民和大众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被媒体标准化的受众,而前者既是个性化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据说当年里根总统遇刺,一辆随行汽车中有两个记者,分别来自两家媒体,只有一部电话。其中一个手疾眼快,抓起向报社通报,被另一个揍得鼻青脸肿,也不放手。此事成为业界一段佳话,但也是绝响。再不会有这种事发生。现在稍微好点的手机,语音、照相等功能一应俱全。专业媒体人又该何以安身立命?更多的是后两个方向。《新闻周刊》也有分析板块和篇幅,但没有越过临界点。形成鲜明对比,英国一家老牌杂志《经济学人》这几年却逆市上扬。其深度足以食取蛋糕最顶尖的奶酪,相应拉长时效性,足以缓冲网络媒体。
  国内媒体的特殊或者分裂之处在于,管理体制上是官,财政体制上却是商。从业人员价值观上普遍的自由主义,实践论上却严重的功利主义、宗派主义。因而总显得华而不实,欺软怕硬。这样的环境也许可以延缓传统媒体的衰亡时间,一旦放开,媒体和其中的个人都将非常的痛苦。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