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美国纸媒巨头生存秘籍    

美国纸媒巨头生存秘籍

  媒体转型报告(22)
  美国纸媒巨头生存秘籍
  文/张旸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新媒体崭露头角,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即使拥有世界上最发达传媒系统的美国也面临同样情形。
  
  美国市场调查机构eMarketer今年初发布报告预计,2012年美国网络广告将首度超过报纸和杂志的平面广告市场。而美国报业协会近日发表的数据也显示,整个美国报业的收入已经连续6年下滑,如果不去除通货膨胀的因素,2011年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是1984年以来的最低。
  
  不过,美国报业联盟总裁约翰。斯特姆表示,报纸发行量下降并不能反映整个报业的全貌。斯特姆指出,斯卡博罗研究所与尼尔森在线进行的调查显示,近1亿美国成年人仍然每天阅读印刷报刊——报纸和杂志仍然是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机场和车站都设有自动售报机;街头和便利店,自动取阅或付费购买的报箱随处可见;入住酒店后,每天都有为客房提供的最新报纸;在咖啡厅边吃早餐边看报纸是很普遍的事。在笔者所住的公寓楼,一半以上住户都订阅了一种以上的报刊或杂志,每天早上邮递员都将报纸送至各家门口;仅在公寓楼外的地铁站口,就排列着二三十种付费或免费的自动售报机。
  
  可见传统媒体并没有完全走入绝境,只是面临新的挑战。许多美国业界人士称,“内容为王”仍是媒体行业的普遍法则。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以及整合而成的多媒体,仍然需要以内容和信息为支撑。对平面媒体而言,针对特定受众,将其内容、特点做到极致,或许是其在网络时代“突围”的关键性武器之一。从几种美国至今仍非常成功的平面媒体来看,这无疑也是美国纸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生存下来的铁律。
  
  《纽约客》——讽刺幽默与文艺范《纽约客》为美国纽豪斯家族属下的康德。纳斯特出版公司(该集团旗下拥有《名利场》等数十种时尚杂志)主办.1925年2月,哈罗德.罗斯推出了第一期《纽约客》杂志。创刊号上出现了一个带高礼帽夹单片眼镜的卡通绅士形象,从此这个叫尤斯塔斯。蒂里的人物成了《纽约客》日后的象征。
  
  《纽约客》前主编罗伯特。曼考夫的名言“幽默戳穿神话并解放我们”奠定了杂志基调。
  
  从创刊之日起,漫画就成为《纽约客》的一个重要特色,其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冷嘲热讽风格在美国家喻户晓。有人甚至评价,《纽约客》依靠自己的影响,使卡通第一次成为一种艺术。直到现在,仍保留着用漫画做封面的传统,而每期杂志里都会点缀有《纽约客》独特风格的单格漫画。漫画已经成为杂志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纽约客》保有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华盛顿一地铁站口的自动售报机。
  
  在曼考夫2002年出版的《赤裸裸的漫画家》中,他阐述了自己的漫画信条——这些诙谐的漫画作品背后的灵魂,才是他们成为“《纽约客》卡通”的关键。“不在于你的笔墨,而在于你的思想。”今天《纽约客》的卡通作品确实反映了曼考夫所提倡的风格——引发读者去思考,而不是仅仅笑一下。例如,有一幅《纽约客》曾刊登的漫画“那么,今天我们又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呢?”,画面是一位医生,对着胳膊已经肿得非常非常厉害的患者说这句话。读者觉得滑稽的同时,也会联想到美国医生怕惹上医疗纠纷,往往确诊一个小病时,都需要做许多项检查,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
  
  《纽约客》的漫画有时把“讽刺”这一元素运用的出神入化,甚至引来争论。2011年7月21日一期封面刊登的BarryBlitt所画的漫画。画中,奥巴马一身穆斯林装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与蓄着非洲式发型、肩背AK-47步枪的妻子米歇尔击掌;他身后的壁炉里烧着一面美国国旗,墙上还挂着本。拉登的肖像画。这幅画马上遭到奥巴马团队的抗议。不由让人联想到一句政客抗议漫画家的经典语句“我不在乎报纸说什么,我的选民不识字。可是该死的,他们会看图画。”
  
  想在《纽约客》登一幅漫画?那是相当困难的。为保证质量,该杂志有着几近难以容忍的苛刻审稿标准,不管是漫画还是原创诗歌、小说。
  
  《纽约客》在美国知识精英中极受推崇,成为了纽约大都会的文化标志之一。根据美国发行量审计局统计,《纽约客》杂志近几年的发行量一直稳定地保持在100万份左右,去年单期销售量上涨了1.2个百分点,名列美国新闻类杂志的前五名。20世纪90年代以来,《纽约客》也开始利用新媒体,读者可以通过杂志网站上看到部分内容,或购买杂志和漫画。
  
  《国家地理》的图片冲击《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成立于1888年,创办人之一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起初,它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不定期刊物,读者仅限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1899年,第一位全职主编吉尔伯特。格罗夫纳来到《国家地理》,任职前后长达55年,把一本严肃的学术刊物,转变成了面向大众的地理科普杂志。
  
  《国家地理》最大的特色是其摄影图片的高质量,数年来坚持的千分之一的选片率保证了这种品质。“一张理想的《国家地理》杂志照片,必须清晰明确,有鲜明的兴趣和焦点,十分清晰,构图平稳。”这是《国家地理》自己的摄影师对杂志图片标准的理解。《国家地理》要求图片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同时也需要有相当的信息量,并且追求科学严谨。
  
  《国家地理》杂志对摄影师要求严苛,一个摄影师每年平均拍摄150个专题故事,行程超过100万英里。每一天,都会有数十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为《国家地理》拍摄照片。《国家地理》的专职摄影师比较少,只有十几个人,而更多的是签约摄影师,合作时间可以是短期或长期。《国家地理》的选题通常是由杂志编辑部完成的,然后编辑们会选择他们认为适合的摄影师来完成,并给摄影师提供相应的资料和准备。
  
  《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十分敬业”。1995年,凯瑞。沃林斯凯为展开对棉花的专题报道,阅读了65本书,进行了160次交涉,途经11个国家。同样是1995年,为了拍摄
  
  一个恐龙报道的照片,路易。皮奥斯和他的助手携带了42件托运箱子和6件随身行李,行程25万英里。1992年,深水摄影师伊姆利把15吨重的器材运至贝加尔湖,包括一部卫星天线,一个完整的冲洗暗房,一只橡皮艇,两辆可遥控车辆外加一台柴油发动机。可是他花了这么大代价,最后只采用了6张照片。
  
  由于《国家地理》,诞生了史蒂夫。麦凯瑞、鲍勃。克里斯特、克里斯。约翰斯等等一批充满理想、技术高超,并善于用图片讲故事的优秀摄影师。同时,《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了摄影作品的一种标准,几乎全球的摄影师们都以能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自己的摄影作品为摄影生涯的极大荣誉。
  
  除了摄影图片,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和制作精良的信息图。《国家地理》2012年6月版的一篇文章“中国兵马俑的色彩”,内容为德国考古学家还原出了兵马俑本来的颜色。除了几幅照片外,杂志为此文章配了共占8页纸的三幅信息图。信息图不但按照研究结果,用电脑还原了兵马俑的色彩,还标示出士兵的类别、士兵头饰式样、武器的分类、墓葬的结构等等。甚至在一幅图内标示了一个士兵衣服各个部位的材料和颜色。这样科学严谨、信息准确的图示,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购物者最可靠的参考——《消费者报告》《消费者报告》杂志由美国消费者联盟在1936年出版。美国消费者联盟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组织,成立于1936年,总部设在纽约,是国际消费者联合会的发起组织之一。现在已有每期700多万份的发行量(包括电子版发行量),成为美国前几名的付费杂志。
  
  《消费者报告》是美国人购物时的头号参考资料,其公布的比较检验结果对消费者的购买决定有巨大影响力,企业也会因为产品被其推荐而感到荣幸。《消费者报告》如此受欢迎取决于内容的可信、专业、无偏见和权威性。该杂志每月公布各种各样的产品的比较检验结果,范围从汽车、家用电器、摄像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到食品、清洁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电子商务、社交等各类网站。它的文章不仅告诉你产品的品牌、设计、功能、安全性等购物者需要了解的东西,还告诉你装运、退货、顾客服务等附加信息。经检验发现的不安全、不完善或显然不能履行广告中所说的作用的产品,该杂志判定其为不受欢迎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测评报告是怎么来的,读者为什么如此相信这份杂志的判断?一旦某种产品被选中进行比较检验,美国消费者联盟的市场情报专家就要对市场进行分析,推荐被检验产品的商标和型号。接下来,联盟的采购员就会去商店购买,购买时也不会公布自己的身份。随后,所购物品被运送到测试基地,由那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产品和性能、方便性、安全性和经济耐用方面进行评定。通过比较检验后,技术专家和《消费者报道》的编辑一起撰写评估文章,再发表在《消费者报告》上。
  
  为显示《消费者报告》的公正性,这份杂志坚持不刊登广告,收入的来源主要是《消费者报告》的销售所得、网站付费内容和其他一些服务的收入。除了检验、研究、评定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外,杂志还报道可疑的经商活动、不安全的产品设计、不适当的标签及有损健康的医疗。它所检验的任何产品也都以零售价购进。
  
  《消费者报告》也是一份非常追求“新”的杂志,紧跟科技潮流,只要一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出来,它就会马上展开测试,能够第一时间给消费者提供参考。例如,就在人们刚刚开始议论苹果新iPad是否热度过高后,《消费者报告》马上发布监测数据,称苹果新iPad确实存在机身温度高的问题,但是整体运行平稳,屏幕效果出色。
  
  《消费者报告》也思考着人们当下最“新”的话题。最新一期的封面(2012年6月)标题意为“保护你的隐私”,当下很多人也在关心社交网络的隐私权问题。杂志指出,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并没有就如何保护个人数据的问题,清楚地告知其1.5亿美国用户,很多服务相关的内容并不透明。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