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田茂永:财经类媒体的有效细分和营运     

田茂永:财经类媒体的有效细分和营运

 

  嘉宾:《首席财务官》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田茂永先生
  主持人:今天很高兴请到了《首席财务官》杂志的出版人兼总编辑田茂永先生。首先让田总编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媒体就业经历,然后介
绍一下目前所服务的媒体平台,再切入今天的话题“财经类媒体的有效细分和营运”。

 

  媒体毛利润率高
  田茂永:非常感谢沃华传媒网给这样的一个机会,跟各位媒体同行和关心媒体的朋友一起交流,我这个人媒体经历是比较另类的。
  主持人:怎么叫另类呢?
  田茂永:我是90年代毕业,学生物化学出身的,本身生物化学不光跟财经关系不大,跟媒体关系也不大。
  主持人:怎么改行的?
  田茂永:因为我在沈阳嘛,沈阳这个地方90年代是大国企纷纷倒下的一个过程。那时候,我们70后相当于90年代第一批大学毕业,毕业后到国营的制药厂工作。
  先说工作吧,因为从国企出来,不断的要适应生活,适应生存。最开始到了康师傅。
  主持人:在天津还是在哪儿?
  田茂永:我们在天津受训了三个月,当时叫种子部队嘛,在沈阳找了40多个管理干部,找的都是本科生的去培训。在天津呆了3个月回来之后,我负责那个部门叫质量保证,相当于质检部。最开始是做质量检验,学了很多,实际上就是正式的接触管理、商业这种东西是从康师傅那儿,那会儿那里边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人。当时台籍干部很多都是国外留学很多年的人,康师傅确实花了血本,部门经理全部是台湾人,最起码是国外拿MBA出来的人。所以在管理上的造诣确实很深。包括讲PDCA、ISO9000、第五项修炼什么的,很早,从96年开始全接触过。确实挺逗的。
  后来又负责人事这一块,干了大半年人事,然后跳槽到和光,到那儿做内刊的编辑。
  主持人:是你想的还是他想让你做?
  田茂永:是我想的,因为看到招聘广告我觉得这个挺好,还是比较喜欢写东西。然后就去了那里。我做了三个月之后主编人都走了,我就接手了,全部让我来编。大概编了两年多,从2000年开始,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开始投稿,很有意思,第一个就投到了《IT经理世界》。
  后来他们就很喜欢我的稿子,后来基本上固定每个月发两篇稿子,大概写了将近一年。他们发现我很适合做媒体,就发出了邀请。
  做了一个多月,就开始写的第一个封面报道是叫“新服务经济浮现”,那个报道也是《IT经理世界》第一个新人来做的封面报道。当时封面报道还类似于一个特权,只有资深的人、版块的主任编辑能干的事。我来了之后的一个月做这个,确实创了一个纪录。
  从2005年一直到今天,我一直在做现在这个杂志,我是在03年以前实际上没做过媒体的经营,但我来到这个媒体之后,我经历过的行业还是蛮多的,公司也是挺多的,我经过药品、化妆品、食品、IT产品四个行业,第五行业就是出版业,图书也算一个,除了书以外,我认为媒体是我经过所有的行业里面利润率最高的一个行业,是最好的一个行业。到了媒体一看,这行业好,毛利率什么的还很好,有几个东西我觉得特别喜欢它,媒体还没有存货。
  主持人:有存货。
  田茂永:按道理没有存货。
  主持人:印刷出来发行不出去。
  田茂永:这个太容易控制了,你只要稍微多印印一点点就好了。包括我现在杂志也是,没存货,我也不会让它形成一种应收帐款,坏帐我也没有。所以这个行业是我所能经历到最好的一个行业。所以当时我跟IT的人说我终于可以不换行业了,这个行业我一定要干下去,无论多难我一定要干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特别好,它的毛利率基本在50%以上,这个很罕见的,在其他大多数领域都是看不到的。
  这就是我一个大概的媒体从业经历,细细算来不算内刊的时代,整整7年,算内刊现在是9年多不到10年的这么一个过程。

 

  《首席财务官》的特色
  主持人:本身有没有什么变化?
  田茂永:这本杂志我们在做的时候,应该来说还是坚持一贯的打法,没有大的变更,细微的调整有。比如,作为专业性的刊物来讲,很难在封面设计上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创意,而且本身我们创意能力把握就不是很强。所以用人物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他最差的效果就是一个人嘛,一张照片最差的效果就是一个字加一个人,再差的都是一个人,人长成那样我也没有办法,好是不好都是很简单,所以你想把他做坏不可能,你要做好的话,无非就配色嘛,其他时候,偶尔到现在也做了一点突破,包括70后CFO,包括评选,一年大概一两期是非人物的。
  主持人:你这个学的还是电视,两扣,所谓两扣就是这上面一扣、二扣。
  田茂永:在遮丑嘛,我们有短板,我们设计可能是短板,我们不可能请那些大碗来设计,所以我们没有找正邦这样的设计。
  主持人:国外有些刊基本是人头,特别大,但是对摄影要求非常高。
  田茂永:你讲的也是对的,我们这里面加强了配置,有一个专职摄影记者,在几年前刚创刊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后来我们加强这一块,效果还是蛮好的。所以这算一个调整。
  前一段时间我们算过,我们出版了40期杂志,大概没有人头的也就五六期的样子,大概整整三年的刊物全部是用人。用人还有一个好处,这些人本身都很牛,CFO本身是低调的,比较羞涩,不愿意出来,大部分的人没拍过照。我们就通过这种环境把他推起来了,你越是在后台的人,我们越把他往前推。现在基本上能访到任何我们想访的CFO(在国内)。
  所以,从我们创刊初期到今天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主持人:这些人是不是大家想象那样理性或者怎么样子?
  田茂永:也不完全。因为那个行业和人群的不同,他们本身对自己位置的理解不一样。一般来讲,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有几点,第一他能讲的数字全部是公开的,不会出事。我们也考虑到国内的现状,你要是采访一个非上市公司的,他的数字跟老板数字不一致,就比较麻烦。我们采访财务的,我们要保护他们,而且上市公司你肯定不会讲你不该讲的东西,这个基本原则你要懂。他必须要面对,跟媒体有接触,对操作的度有把握。这些东西我们感觉到也是双赢的可能性。
  去年和今年,基本上我们访的全部都是上市公司。也是一个阶层形成的过程,因为上市公司来说,本身有一个董事会,他的权利制衡结构比较完善,所以CFO的概念相对清晰一些,不像非上市公司,他的财务总监听老板一个人的,他的分权机制没有初步形成。
  主持人:这个群体跟企业家CEO的差别是什么?
  田茂永:这些差别非常多。比如说他们不太敢代表公司发表一些意见,他们也很少敢用自己口吻发表一些东西。比如你采访一个CEO,你很容易挖住他个人的成长经历。现在财经媒体写作大多喜欢“刘韧体”,比如写到APC中国总裁程小丹在学生时期骑自行车横穿中国之类的故事。CEO基本有这种经历会告诉你,因为他不一样。
  主持人:这个你们尝试去做过?
  田茂永:尝试去做过,我们有一个标准的类似于一个采访的案例,我们想采访哪方面,你的资本运营是怎么做的,你的财务构建怎么做,有哪些亮点,你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哪些有意思的事儿。我们肯定是必问的,前两块都好办,到最后这一块,很多人就说我个人的经历不讲了吧。
  主持人:有没有像CEO那样个性的人?
  田茂永:也有,少。
  主持人:那是亮点?从这个角度来说。
  田茂永:那是亮点,说白了,我们关注几方面,他作为个人来讲,因为CFO本身是一个职位,他在A公司干CFO跟B公司干CFO,理论上都是在做CFO,你会看到他个人哪些很有意思的事情,还有在这个公司做了哪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们全部精力都用在写公司的话,我相信不光写不过,跟其刊物他就没什么区别了。
  主持人:你们读者是不是也是比较喜欢一些相对理性的东西?
  田茂永:是这样的。给CFO做内容有几个特点,第一个他们这些人我们聊的都不是特技术的环节,怎么做帐之类的不要谈。一方面他们搞了几十年了,我们也没有他明白;另一方面,这方面对他们来说个人附加值极低。我们一般谈资本运作,财务战略跟公司战略怎么进行结合,当下发展的现状、企业金融的创新,这些领域都是他们很想了解的动态的东西,他们有些知识,但是不全部,不是很专业,这跟国内财务整个领域发展过程的水平有关系。
  主持人:你们优势在哪儿?
  田茂永:我们最大优势是本土化,还有一个市场化。
  主持人:现在你们定义的这一群人大概有多少规模?
  田茂永:这个特别容易计算,计算的方式很简单,大概有资格的会计1300万,算一些没有资格加在一起大概1600万左右,1600万人很简单的方式,我们拍脑袋,大概16个人有一个财务经理,财务经理至少应该有100万的规模。所以他管个七八个人,管点事的。当然上规模的一年以上的,大概应该有10万人不止。这些人最起码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总监,他手上干几十个人这么一个体系。上市公司现在大概2000多,加上一些大的,非常高端的人,大概5000人,往下延伸大概是一个10万人的族群。
  主持人:你们这个杂志对他们来讲是在办公室看的还是在家里看的?
  田茂永:办公室,针对办公室的一个杂志。这个东西据我所知,有些CFO订了以后还会把他传阅到财务部,一些人来看,有的财务部门可能多订几套。因为我们这个是完全不同财务部的读物。你去看看国内财务部门的读物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很多,我了解的一般企业里面最多的,很多需要。
  田茂永:会计研究,财会学习,会计之友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全部来讲最高级别是会计,怎么去计量、入帐,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我个人认为连管理会计的概念都谈不上,离CFO太远了。现在财务类的读物脱离财务现实太严重了,他们基本全部在核算这一块。要说财务大概分几层,核算是基础,下面是分析,决策支持,然后投融资活动,价值创造,大概这么一个概念,这么一个金字塔的东西。
  所以,目前来讲最低层的特别多,而且他们发行量全是两位数的,十万、几十万的特别多,也有五六十万的很多,百万的我不知道,这些刊物的经营状况都很好。但是符合当下的那一群人,因为他定义的是下面那一层人。一百万再往上是越来越少了。
  主持人:跟你原来服务的《IT经理世界》的区别是什么?
  田茂永:如果从文章操作来讲,两者差异不是特别大,因为搞IT技术类的人,前面都已经泛财经化了,后面一段文章,因为我写过很多信息化案例,他们追求的是更实际,跟你讲什么理论都不是太重要,如果你能把一个实施的案例讲的很好的话,这些人很仔细的看。还有一点,我们做的文章,还有一个特点跟原来《IT经理世界》不太一样的,我们更关注人。你看我们这里面比较出名的选题,都不是做具体某个财务官的选题,第一个2005年度中国CFO生活调查,我们作为一个媒体来讲第一次调查了这个人群挣多少钱,公司地位说话什么程度,多少人什么意见,跟业务冲突的时候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第一个调查的,当然引起很大的轰动。因为当时05年9月份那一期,那时候刚刚上了四期,订阅量不是特别大,但是那个下来以后,到年底对订单的促进非常大。
  主持人:那时候的统计调查结果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田茂永:我们当时总结了三句话,第一个是“位高权不重”,就是说CFO位子很高,但是权力不是很大,一般老板做一些投资的时候都做一些参考,但他既不能说yes也不能说no,你看你是怎么样,我们这个多少,他讲自己的意见,意见采纳不采纳他很难推动形成这个事儿,而且做一个东西他否决能力太弱了,看着不合理我一票否掉他,因为你不是董事,你很难否,所以那时候老板还是强势,业务部门比较强势。所以你看他位很高,但实际上能够掌控的权力不太大,基本上势力范围还是自己的财务部门。
  第二个叫“薪微言不轻”,就是工资不高,我们统计下来,全国的统计的中位值不到10万块钱,当然北京、上海、广州会还算高一点,20多万。
  第三个是“温故不知新”,主要是讲他们知识结构和现在公司需求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很难在一代人解决。

 

  关于财经类媒体的细分
  主持人:接下来的话题就集中于标题上写的“财经类媒体细分”的问题。我们做市场化的媒体的人特别关注的就是有效的细分,这是个生意是吧,不是说大家搞了一个公益事业。所以田总编跟大家说说他的一些心得。
  田茂永:我的意思是从专业细分杂志看商业媒体化的未来,这一块写的比较大,主要不是来讲经验,可能提出一些思考,这一块怎么做。
  泛财经媒体我认为目前有点虚假繁荣。所以,第一个标题是泛财经媒体的虚假繁荣与媒体的商业定位,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
  顺着刚才黄华的话说,这个也是一个生意,我觉得非常对,一个哥儿们出来自己做,他们还是明白这个事儿什么更重要,首先是一个生意,不是过瘾,很多媒体人是过瘾,生意反而不重要。生意这俩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只有生存下来才有意思,生意嘛,你生存都生存不下来有什么意思?全是自己过干瘾。我理解细分的媒体或者专业化的杂志大概有三个定位要搞清楚:
  第一,读者定位。所谓读者定位就是你办刊给谁看。因为现在很多媒体是中途接手或者重新做,你是延续现有的东西还是考虑你办刊给谁看,这是完全不同的。尤其财经媒体,就三个市场,以北京为主的市场,上海大一点,长三角;广州加深圳,大一点加珠三角。这就是这些媒体的核心点。
  主持人:这个东西有个问题,你的发行成本会不会增加?
  田茂永:不会,因为我不走普通的发行渠道。我们现在面临的读者群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收入层次不一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求公倍数不要求公约数,你讲他们都关心的话题,尽可能宽的,不要求交集,求交集就麻烦,到后来就没有足够的市场。我们即便在定位细分市场也尽可能定一个宽的细分市场,不要窄的,可能到竞争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压力。
  主持人:他们总认为这些白领生活空间24小时可以上班,可以去地铁,反正什么都可以。他们是那么去区分的。
  田茂永:有一个人假如有一天请我去做一份报纸,类似像《财富时报》也好,除非我做好半年被赶走的机会,这半年我挣到的钱够我十年我才去,要不然不能去,为什么呢?投资人都是有一定的忍耐极限。所以怎么才能做一个清楚的定位,尤其是读者定位,读者定位我理解就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定位,你就说你《财富时报》给谁看的,《21世纪》给谁看的。你要么就在一个火热的市场里面花很快长的时间建立定位,那没问题,时间长了,应该是那样看这个杂志,慢慢形成一个默认市场的底线也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一定要特别清楚。做这本杂志它有一个好的特点,《首席财务官》,你跟这个不沾边的就不用关心我这个,沾边的自动会关心,很多人对我们杂志不为别的,他们就觉得“这是给我办的杂志,得看一看什么意思。”我们杂志是是不是适合他口味?已经不重要了,他更觉得是给他了。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可能圈子性的杂志相对更容易一些?
  田茂永:刚才杨总的物流产业报也很清楚,这个就是好媒体,迟早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他的成功是在这个行业,只要这个行业繁荣,一定能赚到钱,这个行业如果不繁荣,他可能比较辛苦。虽然他赌的命运赌行业,除此之外不用看任何人,你就押宝在行业就行了。
  所以,我觉得好的媒体一句话能讲清楚。
  主持人:很多媒体有行业的愿望,比如我要跟《财经》一样,现在一说我把这个圈子给划出来,就跟当时《IT经理世界》一样,我要做几年把CIO这个事情圈出来。
  田茂永:是,这也是对的,《IT经理世界》一度多次想改刊名,就是我们创始人王超多次想改,后来不改,为什么?我敢说他如果改刊名,今天也不是这个程度了。他有大约一半的广告、40%的广告来自于针对CIO的投放,因为这个市场国内被他独占了,你说大、说小都没有用,就是被他独占了,很多厂商就认这个事儿,就在他那儿投。
  第二,出版者的定位。这个跟前面读者定位是非常相关联的,在国内媒体人聪明的人太多了,高手的也非常多,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都犯了一个小小的常识错误,我个人感觉,出版者首先应该考虑市场,而不是自身的喜好。就像你刚才讲很多人办财经类媒体,总想跟《财经》PK。这个时候,他PK也好,不PK也好,不是个生意,不是你作为一个投资人应该考虑的。你一篇文章写完以后,奇文自赏,觉得自己写的很棒,其实读者不买帐,其实跟你也没关系。更多的出版者定位很重要,你是一个投资者、生意人,你更关心利润和市场,是不是关心你所谓行业的关注程度?你在行业里面那种过瘾的感觉,我个人感觉这是很不重要的一点。但现在看到很多媒体尤其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很难在一起共事,更多的有的媒体跟我讲,每个人都想抢总编的位置,我也不太理解,这个行业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做总编?真不理解,搞不太清楚。
  第三,经营地位,你在读者定位和自身定位摆好,怎么样把经营定位摆好?现在经营定位我看到有很多异类的变化,比如说刚才我们讲到的豪华的办公室,首先我们看什么娱乐都不需要,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