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纽约时报》网络付费点击下滑 纸质报纸订户上升    

《纽约时报》网络付费点击下滑 纸质报纸订户上升

 

  上月底全球传媒老大之一《纽约时报》正式宣布,网络版进行收费──读者可在其网站上每月免费阅读20篇文章,如果超过限额,则需要交费。这对于整个互联网新闻领域来说,是一标志性事件,并且国外业界称为“收费之年”。

  至今,恰好是1个月时间,外媒报道,调查公司Hitwise监控数据显示,在纽约时报网站设置付费墙后,网站访客数量已连续12天下降,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15%。据悉,纽约时报网站的页面访问量也下降了11%到30%。不过,对于这些数据,《纽约时报》随后也亮出了数据来回应,网络版自上月28日收费以来,付费读者已高达10万,并表示,这一结果“好于公司预期”。

  跟随着《纽约时报》的收费步伐,美国一些地方报纸也开始了对旗下网站内容收费,或是着手准备。对此即将来临的网络内容收费浪潮,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是对互联网内容价值考验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内容提供商、互联网免费分享坚持者博弈的开始。

 

  回应:

  点击率下滑是“意料之中”

  3月28日,《纽约时报》正式竖起了“网络收费墙”,读者可在《纽约时报》网站每月免费阅览20篇文章,如果超过限额,则需要交费。根据读者访问网站终端不同,费用不同:从手机上访问每月要支付15美元,从iPad上访问要多支付20美元,从电脑上访问则需要每月35美元,不论任何设备,包括《纽约时报》的阅读器应用。外媒报道,纽约时报公司首席执行官珍妮特·鲁滨逊在近日一次与财经分析人士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初步数字“令人鼓舞”,付费读者已达到10万,不包括那些因订阅纸质版报纸而能免费浏览网站的读者。而网站相关人员表示,希望今年网站的付费订户能达到30万。

  鲁滨逊表示,今年以来《纽约时报》在电子阅读器用户中的订户增长40%。同时,该报受理了来自iPhone用户的650万次链接下载,来自iPad用户的180万次下载。

  然而,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在纽约时报网站设置付费后,网站访客数量已连续12天下降,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15%。据悉,纽约时报网站的页面访问量也下降了11%到30%。《纽约时报》表示,3月份旗下网站的独立访客约为6200万,开始收费后网站点击量有所下滑“在意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自收费以来,纸质报纸的家庭订户有所上升。

 

  支招:

  如何粉碎付费墙

  对于网络内容付费,不仅是习惯了免费午餐的国内用户无法接受,即使在国外,大部分网上新闻阅读者们也未必马上“认同与接受”。更好玩的是,当《纽约时报》推出全新收费“法则”后,有外媒支招,如何“粉碎”这堵收费墙,当然,不是盗版,因为当中是有漏洞可钻。

  利用谷歌Chrome浏览器的拓展功能。谷歌Chrome浏览器的拓展功能运用两行密码就能避开《纽约时报》的付费墙,不过,这两行密码就要网络高手们贡献了。

  《纽约时报》的Twitter免费索取内容。据了解,《纽约时报》喜欢帮助社交网站,因此会允许用户在Facebook与Twitter上免费阅读它们的文章。当然,这些推送的文章不一定符合你口味。

  在不同的计算机和设备上连接《纽约时报》网站。据了解,《纽约时报》网站会根据你上网的IP地址来限制你每月只能浏览20篇文章。那么,用你手机、办公室电脑和家里电脑分别浏览其网站,这样你每月就可以浏览60篇文章。另外,尝试使用IP地址代理,这样每次登录其网站就能用不同的IP地址。

  采用清除插件。有技术人员在互联网上推出一些《纽约时报》清除插件,它能通过脚本改道发送给你一张免费的页面,将页面上特定的标签拖到浏览器工具栏上,当网站提示你付费时,点击它就行了。

  用谷歌每天浏览5篇免费文章。

 

  讨论:

  大众是否应为网络内容掏腰包

  对于互联网内容收费的讨论并非因该事件才流行,其实此前《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都对其网络内容收费,然而,像《纽约时报》这种大众主流报纸实行网络版付费,影响范围却相当广泛,大众读者是否愿意为其网络内容掏腰包?从大部分国外分析人士观点来看,认为《纽约时报》的网络收费模式,更多像一场美梦。

  有国外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网络版收费运营最为成功的属于《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但大众类的《纽约时报》读者的依赖度和忠诚度,远比不上专业类的《金融时报》等,所以让普通读者付费看电子版,困难颇多。

  IT媒体评论指出,考虑到美国以外的读者在订阅报纸或者网站付费上的障碍,《纽约时报》似乎已经自愿放弃这部分读者。

  一IT分析人在博文中指出,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希望用户能为内容付费,但互联网大量的免费信息已把用户惯坏了,更重要的是,无需一定通过付费渠道也能获得同类内容。“尽管互联网用户需要为他们所要的东西付费,但是如果物有所值的话,很多人还是很乐意掏腰包。”该分析人士补充。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