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微博“围观效应”下的非典型公民媒体    

微博“围观效应”下的非典型公民媒体

  摘要:微博操作的简易性和高速裂变传播等优点,给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以及与他人分享信息的空间和平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颠覆了传统新闻制作和传播的模式,其围观效应催生了大批公民记者。但鉴于微博自身载体的缺陷造就了此公民媒体的非典型性。

  关键词:微博、围观效应、公民媒体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媒体形成

  以公民新闻为内容来源的媒体,在美国通常被称作“基于公民的媒体”或“公民媒体”。广义的公民媒体,既包括博客、公民新闻网站、以集纳媒体新闻为主的信息分享网站、社交网站和视频分享网站,也包括传统媒体网站中的公民参与互动模块,其中以公民新闻网站最具代表性。

  在Web1.0时代,公民媒体的代表是论坛和BBS。很多论坛中热议的事件,往往是传统媒体不便报道的新闻。论坛给用户提供了回复、转载、引用的功能,用户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互动。

  微博,本质上是基于论坛的革新,它突破了论坛的传播和讨论只能在站内进行的局限,是基于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微博提供基于140个字的微信息的传播渠道。它具有几个特征:1、140个字激发了用户的表达意愿,不再像写一篇文章需要构思、修改等各种工作。2、转发、回复、关注让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联系,使得人际关系得以扩展。3、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在海量用户的检验和修正下还原信息真实性。4、在内容监控上,一定程度上让新闻能够呼吸“自由”的空气。

 

  二、微博“围观效应”催生公民记者

  微博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基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传播,并且赋予信息各种标签,继而辐射更为广阔的区域,也利用这种跨人际关系的辐射,让信息源、传播源和接受方能够形成新的关系圈。信息在微博中的传递是接力性质的,由转发/回复进行接力,并在传播中吸收各种修正和更新,在循环往复中形成旋涡,卷入所有信息碎片,成为一个不断朝着事情本质接近的“球”,并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反复求证后的“真信息”,这样的信息,本身就有极大的传播力,再加上民众对各种真相的饥渴,很容易形成大范围的“围观”。

  这种惊人的传播力,正是微博的最大魅力。在公民维权领域,微博更是成为草根们的利器,在突发性事件和敏感性新闻中,微博成为了很多重大事件的第一条短新闻的发布平台,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烈回应。微博具有的一系列传播优势使其注定会更为一种弥补现有媒体不足的新型新闻发布及接收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自由度。

  宜黄事件是“微博围观”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正是借助了微博,钟家人一家的遭遇才能被整个社会予以关注,继而给予当地政府强大的舆论压力。借助于手机微博,钟如九被宜黄政府强行从南昌机场带离时,能够立即引起全国网名关注,记者及时赶到现场。而之后她被强行拉上大巴的照片更是在微博中疯传,并登上纸媒的头版。钟如九后续通过微博,即时更新了宜黄政府的种种谈判条件,导致宜黄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妥协,当职官员被撤职。以及后来为了救助自焚重度烧伤的家人,在微博上寻求网友的帮助。

 

  三、微博传播特性促进公民新闻的发展

  微博上的“围观”,是由于其传播特性造成的。微博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是转发和回复,若一条微博文章被转发了10000遍,即有10000个人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围观效应”。这种效应产生的原理如下:

  1、根据哈佛大学对微博的始祖Twitter的用户研究发现,Twitter中90%的信息,由10%的用户产生,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用户并没有贡献出高于平均信息数量以上的信息,他们做的,只是在不断地阅览并传播信息。绝大部分的用户只是将微博作为一个接受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他们在微博上关注舆论领袖、明星、记者、政客、企业等,再将这些信息原封不动或是加上自己的观点后转发给其他的朋友。这种微博1:9的传播者和信息源的比例,是造成围观的客观因素。

  2、微博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实现新闻自由的突破。微博的传播,是建立在“Follow”即国内的“关注”模型上的,当一个微博的用户关注另外一个微博用户时,那么被关注者的任何一条新发布的微博文章,都会被实时地推送到关注者那一方,并可以加入评论和转发。

  微博对于我国目前体制下的新闻自由,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1)传播特性上促进,无法掌握和控制新闻的传播时间、范围和力度。某些被低调处理的新闻,在微博的放大下,能够成为关注的焦点;某些被刻意分割成为互不关联的新闻,在微博的作用下,又被重新建立关联,让人一窥究竟。(2)对于敏感新闻的控制突破,基于目前微博的审核机制,任何敏感新闻都可以在1分钟的瞬间传播并复制,像病毒一样。

  这种对于传统的“突破”,让微博凸显其媒体价值,也让更多人愿意使用微博来接受快、准、狠的新闻。这是围观者越来越密集的原因。

  鉴于微博逐渐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言论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微博打造影响力,“人人即记者”的时代到来。网上无隐私,微博无小事,任何一个在微博上公布的文字或图片,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爆点。

 

  四、微博客观缺陷导致公民媒体的非典型性

  任何一项新事物都必然存在相应的缺陷,并因为受各种相关联的因素影响受到制约。微博的门槛低、碎片化、盈利模式、体制内载体等客观因素,给公民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了其非典型性。

  1、新媒体环境下,公众非常便捷地获取或发布各类信息,大大地冲击了政府的信息管理体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自由度,管理部门不得不加强针对微博的监控和管制,从技术上和方法上都进行改进。这样使得微博逐渐沦落为又一个被严密掌控的信息传播渠道。

  2、微博的自身特性,诸如使用门槛低、海量的信息噪音、消息真实性难以辨认,可能很快溢出信息主流而不为人所知,消息来源经常迷失而难以追踪。

  3、当前微博的有效监管确实也给公民媒体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相比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微博传播速度过快且裂变式的传播,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性,防止公民话语权过度泛滥而引发侵权等一系列纠纷案件,也是当前一直在摸索的矛盾话题。

  4、高度碎片化也成为公民媒体完全性发展的障碍。微博上发表的大部分为琐碎之事,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大部分网民满足于数次转发和跟帖,“集体舞意识感”逐渐加强,对公民新闻的发展不利。《魔鬼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说:“在微博客中,有价值的信息占到的比例是4%左右。”借助微博,公众虽然获得了话语表达的权利,但新闻的产生毕竟需要专业的训练,微博公民新闻缺乏深度阐释功能和专业性权威性。

  5、微博盈利模式的缺乏也制约了公民媒体的发展。国内的微博网站也大都处于用户积累阶段,还没有深入到探寻盈利模式这一步,而在国外已发展相对成熟的微博仍无固定规模性的盈利模式。那么,维持长久良性地商业运转才是其生存发展根本之道。

 

  五、结语

  微博对推动言论自由、拓宽民主空间产生了诸多积极作用,但言论自由和民主的标杆,最终还应落脚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基于政治、经济和法律体制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影响,断定微博的微动力对于中国新闻自由民主进步的彻底革命还过于乐观。但是,微博至少开辟了一个公民表达、参与和互动的新场域,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群体,也塑造了一个相对令人欣慰的公共空间。(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学义 王一丽:美国的公民新闻网站与公民媒体。《新闻爱好者》2009年15期

  【2】刘聚荣 胡锦博: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公民新闻的发展。《新闻世界》2010年07期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