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华商晨报》:传播缔造品牌,品牌创造财富    

《华商晨报》:传播缔造品牌,品牌创造财富

 
  《华商晨报》是一张密集覆盖沈阳、辐射辽宁全省各中等城市的综合类都市报。从2003年改出版日报时的发行不足3万份,广告额仅有四五百万,到2007年发行量峰值突破50万份,2009年度广告经营额突破2.3亿元。实现如此跨越,《华商晨报》用了六年时间。这个跨越的历程,也是《华商晨报》“以传播缔造品牌,用品牌创造财富”的历程。
  国内权威传媒咨询机构提供的全国报纸同比增长排名显示,2008年1-9月,在广告投放排名前三十的全国主要报纸中,《华商晨报》以57.86%的同比增长率排名第一,领先排名第二的报纸25.76个百分点。
世纪华文提供的发行零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华商晨报》在沈阳发行零售市场以绝对优势独占鳌头,市场份额超过排名二、三位的两家媒体的份额总和。
  2008年至今,《华商晨报》先后获得“百度体育类状元媒”、“中国最具成长性都市报1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等权威机构授予的十几项荣誉。
 
  用新闻树立品牌
 
  报纸的品牌形象不是包装出来的,它是靠一篇篇稿件在读者心里积淀形成的印象,更是报纸新闻理念的一种体现。在《华商晨报》,“平民情怀和主流情怀”已经成为融入每个晨报人血液的新闻理念,指导着我们每一篇稿件的操作。
  2008年1月25日,《华商晨报》在一版核心配发大幅图片推出了一篇特殊的报道:《万斤紫薯困住一个家》,报道的是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穆家村五组一位贫困农民老石紫薯在家无人问的故事,见报当天就有600余名读者报名要买老石家的紫薯。这些热心读者中,不仅有普通市民,还有公务员、私企老板、民营企业等,仅一天,老石的万斤紫薯不仅卖空,而且签订了常年的供销合同。
  类似于这样一篇报道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困难,在《华商晨报》的成长过程中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华商晨报》通过报道,记录历史,引导主流舆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华商晨报》先后向四川地震灾区派出7名记者,他们走进汶川、青川,爬上唐家山,为的就是让辽宁读者最快了解到四川震情,在震区后方,《华商晨报》组织了“征集沈阳妈妈”等六大主题活动,《华商晨报》征集的40万救灾物资第一批进入辽宁对口支援县安县。《华商晨报》抗震救灾报道更是受到中宣部的单独阅评,为辽宁媒体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工作中赢得了荣誉。
  2008年,中国迎来了奥运百年梦圆的时刻。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的盛事,世界为之瞩目;作为北京奥运会分会场之一,沈阳同样聚集了世界的目光。
  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华商晨报》创造性的一天内滚动出报、连续推出两个号外,获得全国报纸号外、特刊最佳版面奖项、最具收藏价值奖项;奥运会期间,推出了很多有特色的版面和栏目,如“看懂奥运”版,在全国媒体中独创,也是此次奥运报道中的一大特色,该设计不仅获得中国传媒视觉联盟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全球中文报纸片面创新设计比赛最佳图表设计金奖”,还获得国际新闻设计协会举办的“第30届全球最佳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信息图标类铜奖。
  2008年,《华商晨报》继2006年获得“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状元媒”之后,再次登上“中国最具影响力体育类媒体状元媒”的领奖台。
  《华商晨报》把“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分解为对这座城市的姿态——“敢说话、会说话、用热爱城市的心说话”。既是平民的,又是主流的,《华商晨报》用自己的新闻树立起了一张“平民情怀、主流情怀”的责任媒体形象。
 
  用经营拓展品牌
 
  如果说新闻是一张报纸的生命,那么经营将是对生命的滋养。当《华商晨报》用新闻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时,它也在用经营拓展着自己的品牌
  为了保证新闻的队伍的纯洁性,《华商晨报》公开承诺,杜绝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不良广告,拒绝黑金交易,全面实行广告代理制。
  目前,《华商晨报》的全面代理制和独家代理制的科学结合,在个别行业或客户推出独家代理制,对于大多数的广告版面,我们则采用全面代理制。使得各个经济领域的新闻、策划、公关、展示的各个链条融为一体,即维护了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广告公司的公平竞争,也保证了报社营业额的持续高速增长,实现了从2003年到2009年间,广告额从四五百万到2.3亿的飙升。这表明《华商晨报》的代理制,对市场整体的把控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同时,广告代理制也就成为一个培育市场,进而拉动自身广告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华商晨报》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经营的广告版面,更肩负起培育规模型广告公司、开发广告市场的责任,体现出了《华商晨报》的社会责任感和市场责任感。
  《华商晨报》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保证了新闻的纯洁和报纸的品牌,并为报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滋养和动力。
 
  用制度维系品牌
 
  创业难,守业更难。为了保证 “平民情怀,主流情怀”这种品牌形象的纯粹与延续,为了保证新闻的纯洁和报纸的理念不为社会暗流所荼毒,《华商晨报》提出了“不收红包,做一张干净的报纸”,并承诺:坚守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坚决抵制有偿新闻;不以采访、发稿为借口,向被采访单位和个人所要财物,不接受任何采访对象以任何形式馈赠的财物;公务活动中收的礼品、礼金必须及时上交;不向被采访单位和个人提出采访活动中生活接待的特殊要求;不挟私采编有倾向性的稿件,忠于事实,不虚构情节,不编造新闻,客观、准确地进行报道,以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和良知,忠诚服务于广大读者;违反上述规定一律除名。
  《华商晨报》相信,“制度到达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目前,“不收红包”已经成为《华商晨报》自上而下的组织记忆,成为一条制度“高压线”。每月都会在内部刊物上公布报社员工上交礼金的情况,以示监督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同时,每次招聘的新员工在接受岗位培训时,第一项内容就是“不收红包,做一张干净的报纸”。六年来,华商晨报干部员工累计上交礼品礼金约85万元。
  《华商晨报》在严禁员工收受礼金、礼品的同时,重在通过配套制度的建设,鼓励员工依靠岗位致富,多出精品。报社考核中日日有点评、月月有讲评、年年有重奖,获得辽宁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作者尤为重奖。正是有着这样一整套完善、科学、积极的奖励和惩戒制度,使各个环节上的员工都把精力和心思完全用在了工作中。
在《华商晨报》这个团队里,每一个员工都被视为团队的财富。《华商晨报》提出,“让阳光洒到每一个员工的脸上”,定期举行的民主生活会,让员工与总编缉直接对话,交流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使每个员工都能体会到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同样,以制度和情感凝聚在一起的晨报人,将实现理想施展才华,以及铸造《华商晨报》品牌视为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可以说,《华商晨报》用新闻的传播缔造了自已的品牌,并用制度和经营加以维系和滋养,六年的发展,见证的是历史,彰显的是力量。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