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周跃敏:体育记者到总编辑的蜕变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周跃敏:体育记者到总编辑的蜕变

 

 

  他注重创新重大题材报道,使党报“第一主流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实现了上级首长和普通读者的双满意。他坚持新闻改革,组织实施了报纸的一轮轮改版,使自己所领导的报纸办报质量、版式版容连上新台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双双列国内省级党报第一方阵。他从自己当初最不愿干的体育记者做起,一步步跋涉在新闻之路上,直至走上中国新闻界的最高领奖台——荣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


  在不擅长的领域干出大名堂:对周跃敏来说,生活似乎也曾“忽悠”过自己。

  1982年,周跃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新华日报社。当时尚没理清头绪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不能让自己当体育记者。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走来,文化课还说的过去,就是体育成绩老是勉勉强强及格,他是既不喜欢体育更不擅长体育。


  生活有时候总是让人哭笑不得,你越不想干、越怕干的事偏偏就让你碰上。“你跟老巴跑体育吧”,周跃敏到报社科教处报到后,处长一句话就让他“哪壶不开偏提了哪壶”。还没来得及申辩,处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说了声“好好干”就忙别的去了。理由只一条:当时周跃敏是处里最年轻的。


  又一个令周跃敏没想到的是:第一次采访就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那天晚上江苏男篮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对阵波多黎各男篮,老巴家里有事,就让他一个人去采访。领到任务,周跃敏的感觉就是头皮似乎要炸了:报社这头版版面在等着,不容有丝毫闪失,而自己对篮球一窍不通,也从没采访过任何体育赛事。情急之下,他就把其它报纸有关篮球比赛的报道找出来,稀里糊涂看完比赛,回到办公室依葫芦画瓢炮制了一条300字的消息。就是这篇让他急出一身汗、前后花了近5个小时才完成的小豆腐干式的处女作,至今他还珍藏着。


  现实逼着周跃敏去研究、去琢磨各种体育赛事、各类体育报道。这个体育记者慢慢地让周跃敏干得风生水起。四年后,已调到新创办的《扬子晚报》担任文体部副主任的周跃敏,在报道世界杯足球赛时让人确实刮目相看了一把。这一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墨西哥打响。当时内地还没有实况转播国外赛事这一说,更不可能出国采访。报社便派他去广州收看香港电视对世界杯的实况转播,据此发回报道。整整半个多月时间,在前后方共同努力下,《扬子晚报》世界杯专版一炮打响,发行量猛增4万份。当时,周跃敏的同学不相信他能写出如此活灵活现的报道,不认识他的读者以为他是个足球专家。至今,省内一些40岁以上的体育迷看到周跃敏的名片,还会兴奋地问:你就是那个体育记者呵?


  采访中,周跃敏不无感慨地说,要善于在不同时段给自己确定不同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去追、去赶、去超,这一办法很管用。借用篮球比赛的一个术语,叫“人盯人战术”。这就是:盯住同城媒体同一条口的记者,奋力追赶超,力争成为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这样的路径和策略比较现实又可操作。同城媒体本来就数得过来,跑一个条口的记者也不会太多。即使起步比别人迟,条件也不算太好,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咬住目标不放松,尽最大努力,下最大功夫,一个一个地追,一个一个地赶,就完全有希望有可能“一个一个地超”。


周跃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接近目标,并最终得到大家认可。当了7年体育记者,在全省报纸好新闻、全国体育好新闻、全国晚报好新闻评比中,他的作品都拿到了一等奖。后来,他又主动向领导提出调换口子的申请,退出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体育圈子,进入一个并不了解更不熟悉的全新报道领域。1989年,周跃敏由《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调任第一新闻部(后更名为经济部)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扬子晚报》的经济报道也屡屡在全省报纸和全国晚报好新闻评比中获奖,常常成为同城媒体和圈内同行关注并研究的对象。

  推进新闻创新塑造党报品牌

  有强势而无强效,是当前各级党报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面对网络、手机等媒体能够实时传播的竞争,报纸尤其是党报怎样主动作为,争取受众。对此,周跃敏有着自己的思考,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后,他提出“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理念,坚持不懈地推动党报新闻改革。

  为党报可持续发展注入时代因子

  媒体拥有持久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靠制度,二靠人才。周跃敏担任总编辑后,除了坚持长期值夜班当好第一把关人外,在对日常采编工作的指导上也付出大量心血,并和团队同仁们共同探索、建立、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编、评报纸运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除出差和其他特殊事由外,周跃敏坚持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召集两次编委和各部门主任参加的采编工作会议,以保证编辑部的高效运转。通过流程改革,加强了对稿件的组织调度和编辑整合的力度。实行“三级策划”机制,包括采访部本部门的策划、几个部门合作策划和编委会层面的策划等。尤其是跨部门建立了虚拟策划中心,从相关采访部轮流抽调年轻骨干记者,每次5到6人,每月轮换一次。策划中心直接对总编辑和值班编委负责。策划中心每天碰头一次,策划选题,经采前会(编前会)通过后,由策划中心负责实施,相关条口和驻站记者参与或配合。实行策划成果公布制度,每周在采前会上公布各部门和策划中心上周策划的情况,并累积排名列入部主任考核。他还创立了“隐身人”书面评报(投影)、部主任轮流评报、同城媒体比较研究、兄弟省报动向研究、网上舆情分类研究、网上评报等一系列制度,在编辑部营造出研究业务的浓烈氛围,年轻的记者编辑从中受益匪浅。


  周跃敏十分重视对记者采写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经常性地为记者出谋划策,从新闻主题、报道视角到采访方式、写作技巧,一一细心点拨。几年来,由他出题、经他指导完成的新闻稿件,有不少在省级以上好新闻评选中获奖。2007年度《新华日报》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有七成是在他的指导策划下采写完成的。


  为改进党委机关报的机关化办报作风,周跃敏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党报采编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自2006年6月开始,周跃敏组织在新华日报社编辑记者中进行大规模的“画像”式的工作作风调查。在此基础上,他们实行了业务练兵三年计划,即连续三年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推出一套方案,打造一个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思想业务作风建设。第一年2006年,以“角色互换”为载体,组织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角色互换、13个省辖市的驻站记者南北交流易地采访、部主任当半个月值班总编辑。第二年2007年,以建立记者基层联系点为载体,组织采写部门112名记者每人确定一个县(市、区)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全省106 个县(市、区)全覆盖。第三年2008年,组织记者分期分批赴省外国外采访,推出的“科技创新域外行”系列报道,刊发的关于韩国与以色列在科技创新经验方面的深度报道,得到了江苏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梁保华专门作了批示。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也给予充分肯定。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