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辽宁日报》三次大型文化系列改革策划探析    

《辽宁日报》三次大型文化系列改革策划探析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勃兴的挤压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在不断迎合市场,且被边缘化的同时,功能更加衰退。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对文学抱有强烈不满,这种不满,带着一种文化上的焦虑,包含着复杂的内容。其中有文学自身原因,有文学批评体系的紊乱原因,有受众价值观念变化的原因。实际上,对文学的不满,本质上是对当代文化现状不满。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陷入到一种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状态。随着全球化、商品经济、数码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学批评在理论建树、价值立场和批评标准等方面,愈发显得匮乏、游移和混乱。“文学批评怎么了?”尽管其创作繁盛,仍然被冠以“缺席”“失语”等评价。质疑声中,文学批评失去的是公信力与权威性,它已经成为无关痛痒的附庸品或是为商业目的服务的工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处于空前活跃和繁盛的时期,无论是风格、样式还是流派,都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众也对艺术充满关注,收藏热等不断升温,但一般读者却很难了解绘画领域存在的问题,“中国绘画传统是抛弃还是继承”“国画的美学观念如何实现现代转换”“西方美术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尊重艺术规律还是追求市场需求”“艺术家的品格与底线是什么”“艺术品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理清。
  有鉴于此,《辽宁日报》在“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两次重估之后,再次开启“重估中国当代绘画”之旅。
  报道特点解析
  三次“重估”均具有以下特点:时间跨度长,邀请专家不仅多而且层次高,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鲜明。
  首个开启的“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旅,始于2009年,结束于2010年6月,历时半年多,“文学批评价值”重估也历时半年多。全国30多位批评家、作家接受了独家专访,他们勇于言说,不屈就文学利益。国内近30位批评家、作家写来文章,从多个角度参与了讨论。这些批评家均是全国知名和活跃的专家、学者和作家。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之旅分三个板块进行,在第一个板块中,《辽宁日报》辨析了中国作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参加讨论者指出的问题包括缺少人文情怀、急功近利、普遍学养不足等。这正是作家重返文学现场需要逾越的巨大障碍。在第二个板块中,《辽宁日报》把中国当代文学放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从翻译交流史、中外文学特性与短长等角度进行了比较,给急于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描述了一幅让人迅速冷静的真实图景。
  与此同时,关于文学批评问题的分析,成为重估的重要节点,其中包括对文学评价制度的考量。在第三个板块中,《辽宁日报》辨析了当代文学生长的环境和氛围,认为当代文学成长需要深厚的人文环境,市场化和娱乐化只是启蒙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并从大文化角度描述了当代文化景观和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同时直言,如果失去对文化的坚守,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产生的后果非常可怕。
  《辽宁日报》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提出了30个节点问题,涵盖了当代文学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包括“当代文学是否被低估”“当代文学是否过度商品化”“中国作家是否储备不足,是否普遍不够真诚”“网络文学能不能进入文学史”“理想的中国文学批评什么样”“茅盾文学奖评选该不该暂停”“文学还能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文学和文化发展是否需要始终贯穿人文精神”等,提出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
  在文化批评重估中,《辽宁日报》对当代文学批评重建所面临的困惑和路径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争论。《辽宁日报》辨析了批评重建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一是文学批评理论的主体建构——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式微甚至退场;西方文学理论大量涌入造成消化不良;求新作为革命性的动机,一直贯穿在理论实践中;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很好地开始。
  二是文学批评队伍建设——一些知识分子和学者的文学理论实践,已经从人文精神中退场,在商品经济和资本的冲击下,不再承担社会良知守望者的职责。
  三是中国社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生成,提供了怎样的土壤?一个良好的、适合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环境,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重估批评”摆脱了常见的文化事件炒作、浅层次的文化信息传播式报道,而是摆出更多的事实与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考给读者,以寻找文化与文学重建的可能。并通过重估得出了重建文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即:文学批评的现状是中国文化的寓言,这个寓言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学批评面临着理论创新和话语重构,只有文化自觉,才能缩短这个历史进程
  二是中国的知识阶层,特别是文学批评队伍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如果放弃文化责任,如果在学术操守上突破了道德底线,则中国文化建设毫无希望;三是包括文学批评这个小众化的工作,也是广阔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然受制于种种环境因素,因此文学的生成,离不开丰厚的社会土壤。
  而正在进行的“重估中国当代绘画”大型系列策划,力图全景式呈现当下绘画领域的真实图景,通过绘画领域专家之口厘清问题、辨明方向,从而提高公众感受美、认知美和思考美的能力。
  以往,大众传媒所做的美术类报道或着眼于单一事件和人物,或只关注热点话题,而“重估中国当代绘画”则为全景式报道,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在内容方面强调既有深度又有普及性,该策划广邀国内重要的学者、艺术家参与,通过人物专访、事件报道和现场新闻等丰富的新闻呈现形式,系统梳理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当下中国绘画的整体面貌,挖掘阻碍绘画健康发展的病症,同时,凭借传媒的辐射力和传播力,为受访者提供平台展开交流、交锋,并对症下药,向公众呈现出一个多角度的中国绘画的真实图景。
  前期推出的报道不仅仅概括回顾了中国绘画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对重要历史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从“范曾事件”切入,介绍了美术界对该事件的真正态度。专访多位专家,这些专家或是大学教授、或是著名评论家、知名画家,集中讨论了关于中国当代绘画整体状态评价的问题。接下来,该策划将继续围绕中国当代绘画的整体状态展开深入讨论。
  三次策划报道形式多样,不仅有人物专访、新闻事件报道等常规新闻报道形式,同时推出了大型问卷调查、读者反馈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报道。辽宁的13位作家和中国人民大学的30位研究生接受了本报关于文学批评问题的调查,大家交流观点、争鸣思想,从不同视角就当下文学批评的具体问题和现实困境展开讨论,更对文学批评的重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选择正确立场是党报策划的关键
  党报的新闻策划,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立场,发出正确声音。《辽宁日报》选择了参照系统,即从人文精神与市场关系入手,反思创作、批评与文化生产,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成长至关重要。坚持人文理想,弘扬人文精神,才能体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此,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梳理历史节点问题,从庞杂的文学创作、美术创作、文艺批评现象中提炼出问题,然后寻找合适的专家学者联系专访回答问题,同时制作调查问卷让更多的人参与互动调查,可以说这是一个庞大工程。
  在此过程中,不仅考验着编采者的理论素养,也丰富了编采者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中国当代绘画包含着更具社会性和公众性的文化问题,如若价值标准模糊不清、艺术家放弃底线、学术良知缺失、承担意识淡漠等现象不断滋生,则不仅将阻碍中国绘画的健康发展,更会对当下文化生态环境的养护带来负面效应,甚至于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为此,编采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报是思想舆论阵地,是启蒙和思想工具,特别是在大众媒体塑造时代精神的语境下,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标志,在于能否介入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不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在重大的思想问题上,发挥党报的引导能力,勇于发言,引导广大读者,回到理性,重建文化意识。三次“重估”实践表明,在文化领域,以策划方式开展思想交锋,不仅能提高党报的权威性、引导力,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