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都市报以责任意识践行主流化转型之路    

都市报以责任意识践行主流化转型之路

  都市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流化是都市类媒体的责任担当
 
  早在1999年,第二届全国都市报总编辑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上,就有代表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概念。之后,包括《华西都市报》《钱江晚报》《南方都市报》在内的一些都市类媒体,率先开始探索主流化转型之路。

  最初的主流化行动,基本上出于对报道内容低俗化的摒弃、以提高报道品质为目的自发朦胧意识,其本能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诸如与新媒体争夺注意力、培养年轻读者群、避免同质化竞争等,可以称为主流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行动,则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传媒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为动力,以担当媒体的社会责任为要义,已由自发的生存需要提升为自觉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将都市类媒体纳入舆论引导范畴,并明确了发展主流媒体的方向。赋予都市类媒体主流化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标志着都市类媒体的主流化步入一个新时期。 面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都市类媒体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地位,勇于担当,自觉肩负主流化转型的重任。
 
  《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实践
 
  2007年6月,《楚天都市报》适应时代新特点和读者新需求,提出“主流化转型”的办报理念,强调在保持信息量大、服务性强这些优势的同时,加大时政、经济报道分量,强化深度思维,特别是做好做足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要事的新闻报道;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提高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报道水平。两年来,《楚天都市报》秉持“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为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加油鼓劲,不断丰富“大事看楚天、服务看楚天、活动看楚天、深度看楚天”的品牌内涵,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以报道内容与方式的调整强化主流价值观传播

  向主流化转型,首先要转变报道内容与手段,以追求内在吸引力取代单纯的外部冲击力。

  2008年,《楚天都市报》实行改版,新设深度报道部;2009年又设立评论部,以版面内容、结构的调整,来引导采编人员调整方向,增强内在竞争力,全面提升新闻品质。
 
  1. 全方位强化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地位。
 
  对时政新闻的重视不仅是增量,而是传播主流价值、与时代同行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忽视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决策、举措,忽视时政新闻,报纸必然会陷入边缘化。同时,现代公民社会中,公众对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对事关民生、公共利益的方针政策制定有强烈的知情欲、参与欲,做好时政新闻,也是保障广大读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因此,加强时政报道、体现桥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主流媒体的应尽之责。

  —重视时政新闻,首先体现在“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这方面的上下互动,主动设置议题,自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发令枪就是从时政报道打响的。名牌栏目“市民有约”走出武汉,在襄樊市电信局搭建沟通平台。这种主动为“官民互动”搭建平台的担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的武汉两会、湖北两会、全国两会报道,相继推出“我为市府提建议”“我为省府提建议”“捎句话儿到北京”等栏目,给公众一个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两会报道以民生话题为主打内容,抓住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民情民意民需去采访代表,使两会变得亲切可感。报纸也充当了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有助于树立政府、官员急民之所急的良好公共形象,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时政报道的第二个方面是高唱主旋律,为社会发展鼓劲加油。

  去年1月3日,《楚天都市报》以每月一期特刊的形式,在湖北媒体中率先推出年度巨献—《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其后,又发动百万读者进行“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大型评选,评出聂海胜、朱伯儒等30位时代翘楚,并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又推出两个大型系列报道、两个大型活动。两个大型系列报道:一是每月8个版的本地化特刊,以湖北视角,回顾新中国60年不平凡历程;二是与全国有影响的报纸联动的连续报道《中国红?解放时刻》。两个大型活动分别是7月份与省艺术馆联办《巨变?荆楚60年》大型摄影展,二是举办“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大型评选活动。这些报道和活动,气势恢宏,版面突出,形式活泼,读者喜闻乐见。

  —加强时政报道还在于鼓励采编人员创新,让时政新闻更鲜活,更具传播性。

  以前都市类报纸的记者参加会议,戴着有色眼镜,往往以偏概全,路越走越窄,不少党政机关不欢迎都市报的记者参会。

  实施主流化转型后,我们强化时政报道追求本质真实、整体真实的自觉性,在会议报道方面的探索,得到方方面面好评。如报道省委书记罗清泉会见1240名选调生这一会议新闻,以“罗清泉勉励千余名选调生奔赴农村建功立业”为引题,以“年少时我也满腔热情下基层”为主题,在报道中引入故事叙说、引入人物经历,读来可亲可感,感染力强。

  经济报道方面:将经济新闻专叠处理。对关乎民生的新闻,对党和政府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惠民项目,如省委省政府的“一带两圈”战略,武汉新港、汉口北等重大项目,第一时间重磅解读,不吝笔墨鼓劲加油;对影响民生利益的事件,如巡司河污染、武昌珞狮路高架桥施工等民生问题,及时予以监督。

  同时,通过提档升级来提高民生报道的品质。如改版后的《生活资讯》,在继续做好“开门七件事”服务的同时,还关注读者的文化需求,每天拿出版面预告艺术场馆的讲座和活动。财经、产经版配合经济新闻叠,关注业界趋势,剖析经济走向,视野更加开阔。

  另外,还加大了“全民创业”的宣传。《就业创富》版的“小老板创业”栏目成为本报今年人气最旺的栏目之一。
 
  2. 以深度思维加强报道深度厚度。
 
  深度思维是主流化转型的具体实践,以拓宽新闻社会意义的深度与广度。

  如2008年2月,《楚天都市报》与《大河报》联手推出“19年前的良心债报道”。19年前,武汉一名女邮政员将一笔汇往河南的1500元汇款截为己用;3年前,她在弥留之际叮嘱子女一定还上这笔良心债;几经犹豫,子女署名“校正”将这笔钱寄至《楚天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由此展开系列报道,与《大河报》联动,寻找当事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报道通过对犯错、悔错、改错、容错氛围的营造,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看到了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的神圣使命”。这组报道被认为是一次都市类媒体典型报道的超越,从受众需求出发,挖掘普通人中的不平凡经历和事件,刻画出普通人面临的道德选择,将这个事件的思想含量和社会效应放到了最大。

  这组报道也是《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以来,提升社会新闻品质的一个典型表现,即不再停留于将社会新闻视作鸡毛蒜皮类的消遣性谈资,而是深入社会深层,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让社会新闻深起来,达到“一滴水映照世界”的效果。这组报道因此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今年4月,连续报道《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母子情缘》,以敏锐的触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丧子家庭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深挖这一戏剧性的故事蕴含的社会意义,并通过开通读者热线等做法,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民间爱心社团组织者对此事进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重视丧子家庭。

  经过层层推进,这一组连续报道关注心灵弱势群体,见人所未见,诠释了“相互关爱、心灯长明”的人性理念,并引导社会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凸显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nextpage}

  3. 在大事面前占领舆论高地。
 
  主流化转型就是要善于在大事面前占领舆论高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楚天都市报》热情讴歌在党与政府领导下的抗震救灾工作,反映湖北与灾区的心手相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北京奥运,《楚天都市报》以丰盛的精神大餐,大力宣传人民群众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生动景象以及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的积极评价。两次大事的报道都得到中宣部阅评组的肯定。
 
  4. 强化舆论监督,力促社会和谐、公平、进步。
 
  舆论监督是都市报的起家法宝。实施主流化转型后,《楚天都市报》编委会认为:尤其在事关民生的公共领域,舆论监督大有可为。只要充分做好风险评估,方法得当,讲求艺术,把握好“度”,就会收到好效果。

  2008年以来,《楚天都市报》的舆论监督力度空前,大的舆论监督报道几乎件件得到好评,报纸的影响力、权威性因此得到强化。今年年初的江城鲜榨果汁系列报道,其后的来电任意显、咸宁500亿元赌球案、药水泡豆芽报道等等。其中,江城鲜榨果汁系列报道和高速公路施救乱收费报道,还分别催生了省、市两项地方性法规、标准的出台。

  特别是近期重磅推出的武汉经济适用房“6连号”、江城黑的“内鬼”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武汉市两次都积极回应,分别处理了一批人。

  对于恶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楚天都市报》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通过内部报道形式向省领导报告,赢得了省领导的信任。石首事件,《楚天都市报》第一时间向省委发出内部报道,对事件成因、事态严重性作出准确描述,受到省委表扬。
 
  5. 强化评论运用引领舆论。
 
  对舆论的引导有两种,即通过新闻报道与评论发言来实行。对报道的主动策划操作是一种间接引导,是一种曲线表态,通过评论发声则是一种直接表态。

  《楚天都市报》自2007年6月开始的主流化转型以来,即加大了对评论的运用,设立本报评论员,雪灾、地震、奥运会,诸事面前,都有本报评论员在第一时间表明观点、立场,鼓舞人心,疏导情绪。2009年更是设立评论部,开辟“楚天时评”专版,以每周六期的频率向社会发声,以本报评论员、专家学者、社会作者构成的“三位一体”评论体系,紧扣民生、社会热点,有目的地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以发几个无关痛痒的稿子了事。比如,在应对经济危机、在政府提出“弯道超越”等大事面前,本报都主动组织系列评论,以“系列谈”的形式解读政策,增强各界信心。
 
  二、以活动策划扩大品牌影响力
 
  《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通过一系列的新闻公益活动,扩大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之所以称为新闻公益活动,是因为活动参与性强,服务性强,牵动人心。从漂亮孕妈咪评选、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楚天杯作文竞赛、资助贫因大学生、记者进校园,从“关爱落榜生”到楚天新春招聘会,《楚天都市报》的品牌活动几乎覆盖了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从2008年2月30日开始,主流化转型的重磅出击之一“走进社区”开锣,每周定期邀请各城区和社区相关部门人员,到社区摆摊设点,与读者共同分享社区文明进步、生活质量提高的喜悦,现场回应读者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同时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2008年10月份,又启动“江城十大特色社区”的评选,得到了社区群众的热烈响应。

  四川地震过后,适时推出《我们在现场?楚天都市报抗震救灾摄影图片巡展》与抗震记者进机关校园活动,激扬起各界的爱国热情,树立起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每年暑假推出的“资助大学贫困新生”的活动,举办到了第十届。武汉最为知名的寺院归元禅寺也主动参与到今年的“十助”,利用其在信众中的号召力筹集善款,资助贫困学子。十年来累计募得善款近2380万元,把将近8000名寒门学子送进大学课堂。一年一度的“楚天杯作文竞赛”“楚天少儿诗词朗诵大赛”深入人心。这些活动,有效扩大了《楚天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深得社会各方好评。
 
  三、以多点战略拓展主流读者
 
  主流化转型要最大可能地拥有主流化人群作为拓展影响力的基础。《楚天都市报》在巩固原有百万读者的基点上,通过多点战略开拓新的读者群体。

  1. 通过改版发展高端读者。

  在形式上,推出创刊以来的最大变革,在周一至周五对48个版一次套印,同时实行“内分叠”,将版面同类合并,设置为时事新闻、经济新闻、天天娱乐、副刊等四叠。一版定位为“准导读版”,采用“大图+导读+简短稿件”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当天最重要、最抢眼的新闻和图片。在版式编排上,添加了更多时尚现代的元素。改版后的都市报,内在品质更胜一筹,外在形式也更现代,更符合主流人群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读者的热烈支持,发行量节节攀升。

  2. 加强报网互动发展年轻读者。

  2008年7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腾讯联姻组建大楚网,以《楚天都市报》为主要合作平台,集约腾讯在鄂1300万QQ用户资源优势和都市报的原创新闻优势,报网联动平台推出后,首批3名特派记者在网上挂牌上岗,报纸与读者之间又多了一条重要的联系渠道,传播创新又出一招。

  3. 走进校园培育潜在读者、发掘高知读者。

  从2008年起,《楚天都市报》借鉴美国报业的成功经验,推出NIE工程,在大中小学校园培育潜在读者。针对中小学生创设的《开卷?作文》、针对大学生创设的《校园风》专版,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很大。教科部开展的“记者进校园”“高校讲坛”两大活动,以记者、专家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形式,拓展媒体在大学校园的影响。

  4. 开设地方版实现跨地域拓展。

  在挑战面前,更须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密切都市类媒体的合作关系。2009年,在办好《楚天都市报襄樊新闻版》的同时,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力争在与地市级报纸合作办报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品牌的战略扩张,以避免无序竞争,推动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传媒产业的科学发展。

  主流化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都市类报纸因为报道的贴近性,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发行量大,影响力广,具有发展成主流媒体的现实基础,是主流媒体建设的优选对象之一。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指出:都市类报纸要勇于承担主流媒体职责,对都市类报纸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楚天都市报》以主流的思想占领主流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主流化路径不动摇,都市类报纸才能提升品质,才能更有生命力,更有影响力,真正做到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受人尊敬。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