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探寻大众专业报营销新路径    

探寻大众专业报营销新路径

  作为浙江惟一的省级财经专业报,《市场导报》今年已经两次荣获经营方面的全国性大奖:6月,在上海开幕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上,被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专业报经营管理十强单位;7月,又被中国经济报刊协会评为中国经济报刊经营创新单位。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市场导报》逆势飘红的奥秘何在?其营销创新的路径,对于普遍“体弱多病”的行业报同行究竟有哪些启发?本文试作一番探讨。
    
  重新定位为“大众专业报”,树立“斜行插位”战略
   
  有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像《市场导报》这一类报纸,到底是叫行业报还是叫专业报?笔者认为,这两种叫法都不利于这类报纸的品牌推广。
  
  顾名思义,专业报重在“专业”二字,而一旦“专业”,学术价值远远高于传播价值,传播渠道也只能限定在“极窄众群体”,所谓曲高和寡是也。行业报,重在“行业”二字,而行业分类也是千差万别,仅仅死守所在的行业也只能是作茧自缚。因此,必须科学定位,将《市场导报》重新定位为“大众专业报”。
  
  所谓“大众专业报”,就是从传播内容上,呈现某一专业领域的新闻事实,而从传播渠道上,面向所在行业的上下游大众的报纸。笔者提出的这个定义,兼顾了传播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但它是否科学,有待行家指正。毕竟,像《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汽车报》等这些知名的经济类报纸,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品牌的角度,早就不是什么“小报小刊”,关注它们的受众群,也呈现愈来愈宽泛,愈来愈泛大众趋势。所以,这类报纸应该称之为“大众专业报”,较为合适。
  
  摆脱自怨自艾的心理阴影之后,要在指导思想上尽快树立“斜行插位”战略。国内品牌策划大师李光斗曾提出“插位战略”,认为当竞争对手非常强大的时候,只有插位,才有机会。而所谓“斜行插位”,形象点说就是另起一行,让受众认为你是最优的,进而改变游戏规则,这就是插位的精髓。
  
  以《市场导报》为例,每期报头上“做最好的财富周报”,就是“斜行插位”的战略目标。浙江虽然有70余家报纸,但仍然有市场空白:一个是周报市场的发育不全,另外一个就是财经媒体的严重缺乏。各地所称的《××商报》,大多是另外一张都市报,财经内容充其量只是一种佐料而已。面对这样的空白,《市场导报》迎难而上,避开与党报、都市报的正面市场交锋,从2006年下半年就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做最好的财富周报”,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为浙江创业者服务,为中国民营经济代言”的办报宗旨。观念一变,顿感天地宽广。
   
  践行“资源中心观”,平面媒体立体化办报
   
  平面媒体绝不能“平面”办报,而必须立体化拓展。大众专业报必须立足于所处的行业,通过建构和整合细分行业或专业领域的资源平台,在资源平台上部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产品,成长为行业或专业领域价值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简而言之,要以崭新的“资源中心观”取代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千方百计拓展报业的产业链,寻找报社之外的增值,这也是一种突围的路径。
  
  笔者曾经在多个场合谈到,“资源中心观”是大众专业报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法宝”。实事求是地分析,各家大众专业报都有各家的资源,而今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财富。况且,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当下,迎合日益明显的分众化、对象化趋势,只要守住自己的资源,精耕细作,大众专业报完全能够改变“守着金山要饭吃”的窘境。
《市场导报》和都市类报纸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专门为浙江中小企业主这个群体服务。鉴于99%以上的订户为中小企业主和市场摊户,而浙江的民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内民营经济的大致走向,报社通过牢牢把握浙江经济的脉动,为一个新兴阶层代言。
  
  如今,互联网的黏性特征日益突出。任何一个网络事件,“官员公款出国旅游”或者“史上最牛的房产局长”点击量都是过百万的,而一家纸媒很难发行超过一百万的。所以,互联网的黏性也应该被平面媒体所借鉴,要千方百计为受众提供增值服务,把这张报纸作为一个组织者或者作为一个平台把人聚拢在一起。
  
  基于此,我们一切围绕着办报的资源进行增值服务,不仅要做资讯的提供商,而且还在报纸之外搭建了很多的平台。比如,外向型的中小企业感受金融危机最为深刻,《市场导报》便适时进行改版,把最后几个版面统统改为信息管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梳理过的商业信息,让他们能够快速地寻找到商机。同时与社会的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在资金和项目之间搭建平台,如每月一期的VIP浙商沙龙,让银行和中小企业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此外,报社还组织浙江中小企业到江苏、山东等地考察,而大大小小的培训活动也让企业主们受益颇多。
  
  为了更好地践行“资源中心观”,我们千方百计打入各个行业圈层,提供近距离的套餐服务,从单一营销转型为复合营销、从面子营销转型为互利营销、从平面营销转型为立体营销。今年以来,《市场导报》新设的品牌工作室,通过报网互动、资源整合,吸引了众多品牌战略合作伙伴加盟,同时对全省民营医疗圈层的介入初显成效,设立了每周一期的“民营医疗·健康”专版,开展亮牌服务活动、“四心”民营医疗机构与导报健康大使评选活动,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依靠“马太效应”的倒逼机制,多方发力拓展品牌形象
   
  经济下滑时期,传媒“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日益彰显。面对这样的倒逼机制,大众专业报如何被受众、被业界、被广告商认可,已成为一种“生死时速”的赛跑。在这方面,尽快扭转品牌贫乏的现状,已成为燃眉之急。
  
  《市场导报》不满足于“小有名气”的小日子,而是强化报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全体导报人做到观念的转型、行动的升级,并辅之以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的全新变革;要求强化两个“千方百计”意识,即在千方百计完成经营指标的同时,更要千方百计拓展导报品牌形象。
  
  经过3年多来的创新实践,《市场导报》已由厅局机关报向市场化迈进的财经报纸转变,由区域性的行业报向无区域的、跨介质的媒体转变,由无品牌的报纸向有一定品牌含金量的报纸转变。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大胆解放思想,采用资源互换等形式,用较低的代价,实现了品牌效应的最大化。主要做法有:
  
  1. 利用户外广告,宣传导报品牌。2007年7月,导报自身形象广告上了杭州城区公交车,这是报社首次在户外广告载体上发布广告。紧接着又在沪杭线、上三线高速公路以及杭城主要街口、公交车站的广告牌上亮相。今年7月,还在宁波好又多、农工商大卖场、三江超市等场所设立灯箱与立牌。这一品牌推广模式,将在全省其他城市全面展开。
  
  2. 加强媒体合作,提升导报品牌。导报与杭州新闻广播频率合作共同整合与共享新闻资源;与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合作维权报道;与杭州网合作成功开通手机报;还与阿里巴巴网站合作共建该网的媒体频道;与浙江都市网实行报网联动,在多项宣传活动中进行深度合作。今年6月,报社与社会力量合作打造“来客网”,为浙江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3. 组织开展活动,推广导报品牌。《市场导报》与省民营企业协会、省市场协会、省女企业家协会等机构合作推出的“浙商女杰”评选,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推广活动。目前,第三届评选活动正在积极筹备中。
  
  在金融危机不断冲击浙江实体经济的不利环境下,《市场导报》能在逆境中实现新飞跃,得益于近年来全体导报人“居危思危”的二次创业心境,得益于在报业的转型升级上做到“早谋划、早行动”,所以才能在不利局面中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实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品牌形象的内外兼修。
  
  本文解剖《市场导报》营销创新的做法,显然不是为行业媒体提供的唯一解决方案,其意义仅在于提出一种可供讨论的主张。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