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渠道变革:报纸发行从单一到多元    

渠道变革:报纸发行从单一到多元

    新闻出版60年变迁 1949-2009
 
  2004年,中央领导首次对中央党报发行作出重要批示:“存量靠动员,增量靠市场。”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2005年,《人民日报》在天津委托天津日报社发行,这标志着中央党报正式拉开了自主发行改革的序幕,也标志着在我国采用了 50多年的“统一邮发”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其实,60年来,我国报业在探索发行渠道变革方面,一直没有停歇过脚步。
 
  邮局发行:统一发行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报纸从1950年起,陆续交邮局统一发行。几十年来,我国报纸一直采取“邮局包发”的模式。这主要得力于邮局系统的优势:全国有6.7万个邮电局所,发行网可延伸到全国最偏远的乡镇;有数十万员工,3.5万辆汽车, 510多节邮政车厢,8架专用飞机。这样的硬件是任何渠道无法比肩的,故而长期以来成为我国报业唯一的发行渠道,为报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邮局发行方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发行方式适应的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办报模式。然而,随着报业的不断发展,“邮局包发”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观念旧、效率低、服务差、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报纸运作方式的变化,“邮局包发”模式已经不再适宜报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当时全国1000多家报社,只有邮发一个发行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邮局的垄断经营,报业发行的命脉掌握在邮局手中,报社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正如武汉工业学院报刊发行研究所所长吴峰所言:一是入门难,新创办报纸要办理各种烦琐的审批手续,确定邮发代号。二是费用高,邮局确定的发行费率最低25%,最高45%,报社想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回款难,读者订阅报纸是先交钱再看报,但报款先进邮局账号,可报社却迟迟拿不到应得的报款。四是服务差,邮局虽然向报社许诺及时、准确投递,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投递中迟、漏、错等现象层出不穷,报社也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报业开始酝酿新的渠道变革。
 
  自办发行:打破垄断格局
 
  1985年,地处中原的河南洛阳日报社成为全国报业关注的焦点。这一年,《洛阳日报》在洛阳市9县6区1市建立了发行所,配备了计算机,斥资建立运输车队,全部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形成严格的发行策略:及时投递,确保市区早7点、县区上午10点、农村在当天下午看到报纸;快速处理订户投诉,确保“上午投诉不过午,下午投诉不隔天”。

  《洛阳日报》自办发行后,实现了“三满意”:成本降低,报社领导满意;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读者满意;发行量不降反升,扩大了报纸影响力,党委政府满意。《洛阳日报》率先走自办发行之路的创举,立即得到全国许多报社的积极响应,报纸自办发行迅速席卷全国,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行改革风潮。

  据有关资料显示,继《洛阳日报》之后,除了中央党报和部分省级党报之外,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尝试自办发行或自主发行而获得成功。用发行专家谭军波的话说:“报纸脱离邮发,解决了时效和服务质量问题,自办发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发行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报社的经营者们尽情享受着挣脱镣铐的欢乐。”
 
  “敲门发行”:创新发行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报纸自办发行遇到两大瓶颈:一是报纸零售和征订难有大的增长;二是各地自办发行条块分割,没有形成统一的发行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我国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首次提出“敲门发行”,再一次创新了报业发行模式。

  1996年,《华西都市报》成立发行领导小组,招聘了400多人的发行队伍,在重庆敲门搞发行。该报创始人席文举说:“(门)敲开以后就送你一张《华西都市报》,送了还不走,要站在那儿宣传报纸。第一次向你宣传,第二次、第三次也向你宣传,到了第四次就建议你订上一份,你要犹豫就建议订一个月试一试……”上门宣传,上门征订,上门投递,读者家住几楼,报纸就送到几楼!没想到,“敲门发行”的效果很好,《华西都市报》发行量很快突破50万份,成为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

  《华西都市报》对中国报刊发行业的贡献,在于它首次把商品销售的观念引入报刊发行,并用实践证明可以像卖普通商品一样卖报纸,主动走出去,敲开千家万户门,主动争取订户。《华西都市报》及其“敲门发行”为报纸发行活动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创新了报业发行模式,这一经验很快被国内各地报纸效仿,引发了各地报纸发行的“敲门浪潮”。

  令业界惊奇的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许多都市类报纸都创造了发行神话。

  在东部,杭州《都市快报》以精密周到的策划,演绎了“西湖传奇”,短短3年内发行突破60万份;在西部,成都《华西都市报》发行高歌猛进,不到3年突破60万份,一举改写了成都报纸发行市场格局;在南方,广州《南方都市报》从初创时的几千份,不到两年达到几十万份,形成了广州报业发行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在北方,北京《京华时报》在短短几个月内发行量突破30万份,创造了“魔鬼发行”奇迹,进入北京报纸发行市场的第一梯队。
 
  代理发行:城市网络成型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报纸自办发行的兴起,一批精明的报商也趁势介入报刊发行领域,形成了强有力的民营渠道。然而,一般的报商受资金、政策限制,只能送摊做零售,没有自己的征订队伍,特别是民营渠道尚不规范,还款信誉较差,一直难有作为。同时,各地民营渠道发行力量互不统属,形成割据分散的局面。如何把这些民营渠道的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渠道?此时,《南方周末》横空出世。

  1997年,作为我国报业的一匹黑马,《南方周末》一时“一报难求”,由于发行渠道不畅,许多代销点经常脱销。为快速向全国扩张,《南方周末》开始整合民营渠道,采取了两项策略:一是建立层级代理。首先以分印点为根据地,建立一级大代理商,覆盖主要省会城市;其次在各地发展二级、三级代理商。对代理商实施一定程度的优惠,一级渠道代理的退保率最高为20%;边远地区代理商则采取包销。二是建立淘汰机制。每年召开一届发行大会,在省市代理商中遴选较有实力和忠诚度高的,培育成一级区域代理商,逐渐淘汰掉一些实力较弱的代理商,并通过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在发行商中建立起规范的发行规则。

  经过几年的运行,20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一级代理商为核心、二级代理商为辅助的全国城市发行网络逐渐建设起来,也正是依靠代理《南方周末》等全国性品牌报纸,一个完整的、规范的全国性城市报纸代理发行网络逐渐成型,成为我国报纸发行渠道的重要力量。
 
  整合营销:立体化的销售
 
  21世纪以来,报纸市场竞争空前加剧,这一时期,报业开始思考新的变革,自办发行又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引入整合营销理念,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的全面营销之道。在这一方面,《京华时报》首次提出完整意义上的报纸营销理念。

  整合营销是指全面引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综合考虑营销的四要素——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采用立体化的销售组合,达到最佳发行营销效果。由于报纸产品主要是编辑部考虑的范围,发行整合营销主要考虑后3个因素。因此,从创刊开始,《京华时报》就采取整合营销策略。在渠道上,以发行站为基地,快速建立密集覆盖的发行网络渠道;在价格上,采取了保守的价格策略,从低端做起,以低价切入市场,逐步吸引中端读者、靠近高端读者,改善读者结构;在促销上,以广告作为推进器,快速树立报纸的品牌形象,为《京华时报》在短时间内争取到了大批读者,使《京华时报》在京城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中异军突起。从此,整合营销成为报业发行的利器,在各地被广泛运用,在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60年来,我国报业大胆探索发行模式,进行新型渠道创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目前邮发、自办发行和民营渠道相互竞争、互为补充、和平共处的多渠道发行格局,推动了我国报业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