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死掉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死的有全尸还是无全尸,他对市场的教育意义也就仅限于“死”,所以没必要盯着他。反而是蒙牛伊利更值得关注,他们的态度、经验教训、后续行动更具有长远意义。”
事件处理而言:蒙牛早期相对略好一些
毒奶粉事件提出了两个问题:企业怎么做市场和政府怎么管市场。政府的事说的已经够多,我们做广告的,可以更关注企业。
占据领导地位的蒙牛、伊利在这件事件中的行动将影响其他的企业,甚至决定中国奶制品市场重新站起来的时间。因此,研究蒙牛、伊利的危机处理方式对中国企业是个教材。
做品牌就是做人,已经出了问题,任何掩饰的行为都只会加强别人对负面信息的认同。仅就前期两个企业发表的第一份声明来看,蒙牛要比伊利做的好,记得当时我还专门看了新浪网友的评论,虽然充斥了责问不满,但显然就当时两个企业出具的声明来看,大家更接受蒙牛。蒙牛最先提出双倍赔偿,5年内负责,也是比较早提出关注奶农的企业。随后其他企业也提出双倍,有的甚至是8年内负责,但显然已经没有蒙牛有力度了。与之相比,伊利的早期的第一份声明就显得毫无诚意。但比较可惜的是蒙牛的后续跟进不好,尤其面对香港媒体的声明粉碎了前期的很多努力。
在这样的事件中,输的最少就意味着赢得最多,我原以为蒙牛会成为这次事件最大的赢家,但可惜还是有侥幸心理存在。
“中国制造”付出代价
梁文道有一段话说的很有意思,国外商学院会给企业家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中国企业家也会上,但这些课程都是教企业家怎么注重环保、创新,可没有哪个商学院教“企业家不能往食品里面投毒啊!”--这个问题也需要教吗?
中国制造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只有咸鸭蛋和毒奶粉,所有这些事件的原因都是两个:
一是中国的市场环境还没有催生出真正尊重消费者的企业
二是市场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和所有中国监管体制不健全一样)。
改变“中国制造”的负面形象一定是循序渐进且鲜血淋漓的,夸张点说,是要用死掉一堆人(犯罪者和受害者)、一堆企业、一堆行业、丢掉一堆市场换来的。没有教训,谁会
选择更艰辛的真正尊重消费者的道路去赢得市场,中国绝大部分既得利益获得者已经很习惯赚快钱了。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再次追忆08年的很多灾难,我们会发现这些灾难是中国的财富,不乱不治--这些灾难所发出的信号若能妥善分析解决,就能避免更重大的灾难。
我倒是觉得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做,就是到了年底算一个帐--因为毒奶粉,国货奶制品丢掉了多少市场,看看数字怎么说话。
希望今天“中国制造”付出的代价能换回我们尊重消费者意识的觉醒。
尊重消费者--企业、广告人的功课
其实对这个事件,我的感触核心说来就一句话--我们都要学会真正尊重消费者!我也希望作为一个广告人可以在这个进程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看了三鹿的“比毒奶粉还毒”的公关策略,我无言以对,从同行角度来说,我理解,广告人经常做一些被逼疯了的事情,但觉得很难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广告业这十年来发展的应该说很不好,慢了、乱了、不理智,缺乏自我规划和自我优化。理想来看,我希望这些事件能给我们做市场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记,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个倒带和总结。广告公司承担着发展商业文化的使命,但目前我们对这个使命的理性承担太少了,希望这个事件可以让我们总结再前行。但从实际角度而言,这次的事件恐怕留下的东西不会太多,实质性的影响不会太大。有几个行业能推人及己,想到“我应该怎么对待消费者”,就算我自己,真的到了被逼着做糊弄消费者的工作的时候,是不是能坚定的说不,我的信心并不是太足。
广告人是可以在商业文化的发展中起到引领的作用的,如果我们能善用,引领商业文化向着更健康长期的方向走,我们的影响力才会真正受到尊重--被企业被消费者被时代尊重,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