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云监工”的养成:“慢直播”的快融合    

2020年是我国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推进的第七年,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移动新闻直播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在此次疫情报道中,“慢直播”作为一种新型样态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此次疫情期间,第一款走红的慢直播是全程跟踪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工地慢直播。这两所医院源于武汉市为缓解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紧张问题,参考小汤山模式分别于1月23日与1月25日开工建设的应急医院。在医院开工之后,从1月27日20点开始,央视频推出一场全程无剪辑、无解说、只有几个固定机位的长达600多小时的慢直播,却吸引了1.7亿多人次在线观看,最高570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点赞数超过221万。这个数据相比于央视频APP上的其他慢直播频道,热度高了几个数量级。

此外,相关微博话题“云监工”阅读量超过1亿次,视频“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施工现场”冲上推特平台国际新闻首页热门,单贴获得观看量近554万。截至2月16日,央视频最高峰时共推出了火神山、雷神山、武汉天河机场、方舱医院的16路慢直播、4路VR慢直播,直播内容被BBC、FOX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大量转播转载,在抗疫信息战中发出最强音。央视频在春节期间日活跃用户迅速提升,这其中慢直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央视新闻APP的“云守护小石榴”报道也是“慢直播”一个非常新颖的应用模式。2月15日,总台记者来到华科大同济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探访在特殊时期降临人间的小天使们。其中有一个小宝宝,父母在他出生前全部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分别在不同的医院治疗。为了避免感染,宝宝一出生就被转到重症监护室,进入了为期14天的医学隔离观察。在征得宝宝父母同意后,央视新闻APP于2月17日开启了慢直播,让宝爸宝妈用另一种方式“陪伴”宝宝成长。

截至2月27日,央视新闻APP在24小时不间断的《共同战“疫”》大直播中,连续进行了11天的“云守护”直播,整合推出特稿9篇。同时,在重要节点上单开5场直播,微博累计观看量1579.8万,客户端、微博、头条、百家号累计观看量1898万。#云守护小石榴#话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1.8亿。


慢直播在承继移动新闻直播实时性、现场感特点的基础上, 呈现全新的传播样态。直播间不仅是一个新闻场景, 更是一个社群、一个情境、一个人们交流信息与意见的公共领域。此次慢直播的走红,既为主流媒体借助技术优势打造现象级产品提供了宝贵经验,又折射出疫情防控语境下网友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传播心理,是一场媒体融合与公众参与“虚拟见证”相交融的社会实践。通过对慢直播走红的多视角分析,可以对智能时代主流媒体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01


慢直播+疫情议题:数字在场构建参与感


武汉作为此次疫情的核心区,一举一动牵动着亿万华人的心,两座应急医院的建设进度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抗疫进度和舆论建设的集合点。在这种语境下,这场慢直播实则是媒体赋予个体参与宏观议题讨论的平台。根据媒介仪式理论的解释,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仪式传播功能。


作为国家掌控支配符号价值及信仰体系的媒介机构和传播系统,借助媒体强大的覆盖力和感染力,让无论身处何地的我们都能成为重大事件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从而为建构民族-国家身份,给民众提供了建构认同的空间和力量。”通过两所医院建设的慢直播,网友虽不能做到物理空间上的身体在场,但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情感在场,通过“云监工”的方式构建参与性与同场感。“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通过慢直播场景传递出全国网友对一线建设者的敬意和对武汉的祝福。
 
分析此次云监工中网友的对话文本,可以发现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政治话语呈现明显的激增态势。例如观看直播的网友之间互相自称“国家性重点工程的监工”,给现场器械起的拟人化名称也颇具政治意涵,如送灰宗(混凝土搅拌车)、送高宗(高层吊车)、焊舞帝(电焊工作组)、摄政王(摄像头)、光武帝(现场晃灯)、光绪帝(旁边小灯)、多尔衮(压路机)等等。这些拟人化名称多取自于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的谐音,由此可见,网友们通过“云监工”的方式建构出国族身份的自我认同,表现出对“中国速度”的强烈自豪。
 
另一方面,这也正体现出在万物皆媒时代,媒体不再局限于新闻生产单位,而是一个助力媒体、政府、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通过集约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公共治理能力。例如在火神山医院建设中曾出现一些施工冲突,由于直播的透明性和关注度,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得知现场情况,在全民监督下第一时间协调解决,直接封闭了舆论场中的谣言空间,切实助力疫情防控中的信息战疫。


02


慢直播+5G:重塑媒体生产传播链条


纵览媒体演进的历程,技术创新是推进媒体产业链创新的核心力量,传媒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重塑着媒体传播的多个环节。2019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广电等4家单位发放5G商用牌照,广电正式进入5G市场。5G的到来预示着传媒业态的再次重组,进一步推进移动化与智能化这两大媒体发展的趋向,此次长达10天的慢直播正是5G最直观的应用之一。得益于5G技术高速度、低功耗、大连接的特点,数亿“云监工”才能在移动端口共同见证中国奇迹。
 
5G高速网络传输高清信号、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使用成为此次“慢”直播“不慢”的关键。早在火神山项目启动的第三天,火神山医院的首个5G基站就已经正式开通。紧随其后,央视频APP联合中国电信用用4个机位,开启武汉雷神山医院项目建设现场5G慢直播,广大网友可以在手机上24小时实时云监督工程进展。对于当下5G手机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央视频采用“5G+CPE”加持,在手机直播、安防摄像头、VR摄像头等多终端直播能力支撑的同时,快速撑起前方复杂的直播环境,为前线争分夺秒。
 
另一方面,5G+云计算将助推广电建设智慧化的制播体系。根据工信部研究人员的预期,端云协同、人工智能、视频处理等基础算法将成为未来机遇。在此次慢直播中,央视频利用云计算,在接收到前方直播信号后,云端系统开始快速实施转码、添加水印等动作,保障直播画面快速、高质量传递到用户面前。


从此次慢直播经验来看,目前各大媒体基本建设成型了具备各自特点的融媒体内容生产云平台,下一步或将实现智慧媒体服务云与制播云的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融合创新,构建智慧云平台,推动传统制播网络向互联互通的IT架构转变,构建“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平台发布”的一体化媒体智能化信息资源平台。
 
与此同时,5G传输速率增强、时延降低的特性也使得“5G+VR”模式走向深度开发运用,由此沉浸性的内容使信息体验全面升级。在整场慢直播中,2月2日央视频增加两个机位,其中就包括一个VR全景直播机位。有了此次VR慢直播的练兵,双千兆网络部署后,5G+AR/VR+云+4K/8K+AI的技术组合将有望大幅提升数字化时代的生存体验,结合全息投影和摄像技术带来临场化新闻的沉浸感,“云监工”的围观群众有望实现身体与情感的双在场,实现沉浸式感官体验。
 
从宏观层面来看,5G不仅会对广播电视生产机制、生产环节进行效率性的提升和改善,还会对整个传媒领域的边界、内涵、要素构造、运作规则带来生态性的改变。据技术方面的预测,5G连接数密度可以达到100万个/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万物可被数据化、被监测,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将要到来。


具体到移动新闻直播,在信息生产上,传感器可以超越人的时空局限与感官局限进行信息采集,各种环境中的摄像头为新闻事件报道提供第一现场,无人机延伸观众感官体验。


此次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便是充分发挥了摄像头作为生产主体的信息采集功能,从长远来看,如果将直播现场的器械安装传感器,再辅以无人机画面,将进一步发挥“物”作为传播者的功能。5G技术正在强化“物”的传播者角色,冲击着过去以人为主体所构建的媒介化环境,“万物皆媒”与“媒生万物”的数字时代将建构起以“物”的传播偏向为主的信息形式和传播关系。


03


慢直播+社:交互生产新内容


技术迭代从本体论的层面改变了当前的媒介化环境,人际传播网络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基础设施。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曾提出强关系与弱关系的概念,强关系是指联系频繁的关系, 而弱关系则是联系不够频繁的关系。格兰诺维特指出, 强关系往往是同质群体内部的纽带, 而弱关系则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纽带。在慢直播的直播间中,围观群众通常是由直播内容为枢纽建立的弱关系,而这种弱关系的连接有助于人们打破同质群体内部形成的信息茧房,获取最新的疫情资讯。


正如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詹姆斯·富勒在《大连接》一书中指出, “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信息交互状态下的慢直播形成了一个多者共建的舆论场,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直播间成了个体交换信息、通过云协作拼凑完整新闻图景的重要场所。在直播间里网友形成了“不懂就问”的零时差对话场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信息世界的超级节点,在相当程度上规避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盲目恐慌,也客观上消弥了对未知的恐惧,成为网友获取疫情最新信息的一大渠道。


在由工地慢直播衍生的快手直播上,武汉雷神山工地的工人在直播中实时求助招工,在短短两三个小时里就得到了相应工种的工人迅速到场应援,直播间成为线上线下联动战疫的重要枢纽。
 
慢直播核心在于观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而社交化传播的本质在于将用户激活为传播渠道,其中的关键在于为内容和用户注入社交动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此次疫情事件与慢直播的搭配就为“云监工”的网友们提供了社交议题和场所。在慢直播的界面中,上窗是信号流,下窗是评论流,信号窗口播放工地实时场景,评论窗口则搭建起了一个交互场景,为这场慢直播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内容。


直播中与单调的画面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热闹的评论区,网友不断自发形成有趣的互动形式,如为画面中的器械、建筑等起拟人化绰号,在评论区叫外卖引发他人跟单等。此时舆论场自发的多元话题吸引多元注意力,网友交互成为直播内容,从而提升用户活跃度,促进信息的散点化传播。


04


慢直播+场景:陪伴性与宅文化的适配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长时段的“云监工”与有大块无聊时间的场景十分适配。场景是指人与周围景物关系的总和,其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场所与景物等硬要素,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空间与氛围等软要素。场景被认为是“移动媒体的新入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 彭兰教授认为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适配意味着不仅仅要理解特定场景中的用户,还要能够迅速地找到并推送出与他们需求相适应的内容或服务。对相关信息或服务的发现、聚合与推送能力,也决定着适配的水平。
 
在疫情期间,宅与无聊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景。微博话题#在家的我被逼成什么样了#获得5亿阅读和10万+讨论,网友发起了客厅钓鱼大赛、客厅套圈等游戏,可见无法出门的民众的无聊程度。慢直播这种以陪伴式见长的传播形式,正契合这一时间节点大批中国受众的受众心理与信息获取需求。
 
追溯慢直播的历史会发现,“慢直播”的场景应用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温度。第一期慢直播节目为2009年挪威广播公司(NRK)拍摄的纪录片《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内容为一列从挪威首都奥斯陆开往卑尔根市的火车,镜头跟随火车行进旅程跟拍沿路风景,这个长达7小时的直播节目吸引了约100万挪威人观看。2013年,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开办iPanda熊猫频道,24小时直播大熊猫生活,微博号粉丝达到1079万。对于以长时段、自然态为主要特点的慢直播的走红,美联社认为,网络视频的播放场景与传统电视不同,传统电视更多关注变化,但在网络中, 人们并不需要了解内容发展的每个节点,而是习惯于在观看视频直播过程中,同时处理其他工作,这种陪伴类视频播出效果更好。
 
从此视角出发,火神山与雷神山两所医院的慢直播既可以提供紧跟疫情动态的差异化内容,又能够作为无聊放松时的背景音乐。通过考察此次慢直播的走红路径,同样发现长视频陪伴性在吸引流量时的显著作用。此次医院直播的第一波热点便是微博用户@CatSon于1月28日0:22分所发的微博,“推荐无聊又睡不着的朋友去看直播武汉造医院”。截至1月28日17点30分,此条微博累积已转发12万,评论1.7万,微博评论区网友纷纷跟帖“果然大家都很无聊”。当“闲疯帝”遇上慢直播,全民“造梗”打造“挖掘机天团”。


结语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发表重要讲话,寓示着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此次“慢直播”爆款正体现出技术赋能下新型主流价值平台的建设成果,整个主流媒体系统在融媒体改革方面的成果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融到深处,终究要回到内容。在移动化、智能化的媒介环境中,技术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不能动摇新闻的基础作用。此次由慢直播引导大量观众关注防疫重点议题,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告知层面,更是以直播的形式直接根除谣言,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功能。


如果将本次慢直播传播案例放在整个疫情防控舆论宣传工作中观察,可以发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之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在着力布局vlog、直播等新媒体内容形式。各主流媒体正凭借先进的融媒体产品理念,通过多种新兴技术手段,使得严肃内容换新颜,成功吸引年轻化受众,持续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这一次慢直播的爆红不仅仅是传播形式与场景适配的偶然,更是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转型中厚积薄发的必然。


编者按:
作者: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静,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科学防疫
共克时艰
CTR和你肩并肩!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