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朋友圈防刷屏的“阈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早上,视频类微信自媒体大号“视觉志”的一篇有关“凌晨3点不回家的心酸文章”刷屏了。

  

  但是当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660万左右的时候,视觉志CEO沙小皮发了一条朋友圈,称这篇文章突破了微信的转发上线,被限流,朋友圈仅自己可见。大叔试了一下,确实如此。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有关微信朋友圈分享“阈值”的讨论,一直都有,微信官方也承认,但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叔俗称“小黑屋”。今天大叔试图通过自己的调查,掀开“阈值”的一角,并给大家几个解决方案。

  

  昨天晚上9点25分,拥有千万粉丝的“视觉志”头条推送了一篇文章,叫做《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根据大叔社群的群友爆料,这篇文章在今天早上刷屏,而大叔在上午看了这篇文章,核心还是一个视频,击中职场新人的辛劳,几个剧情的小反转,确实挺有共鸣,最后也都传递了正能量。最关键的是,这个视频竟然没有植入广告……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临近中午11点的时候,视觉志CEO沙小皮发了一条朋友圈,称“这篇文章又突破了微信的转发上线,目前已被限流,朋友圈转发仅自己可见。”还附上了一个这篇文章的后台阅读量数据。截图显示,截至10点40分,阅读量665万+。

  

  随后,大叔让团队的小伙伴测试了一下,11点17分,分享到朋友圈这篇文章,仍然可见,有用户留言和点赞。据说在11点30分,都能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转发这篇文章,大叔本人亲自在11点11点57分测试,这条朋友圈动态确实变成了仅自己可见。虽然晚了近1个小时,但还是证实了沙小皮的“被限流”说法。

  于是,大叔又询问了几个粉丝数量过千万的大号和操作过近千万阅读量刷屏案例的团队,均表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大叔是刷屏的研究者,也是倡导者。对于朋友圈传播生态的研究,也是大叔一直提倡所有人关注的,毕竟,虽然朋友圈是一块宝地,但也有人家的游戏规则。

  

  有关这种“朋友圈被限流”的情况,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某个链接,以H5居多,随着访问量和分享量的剧增,这个H5会被悄悄地设置为“用户分享到朋友圈后仅自己可见”。

  

  微信之前的官方回应,给这种行为有一个定义,即这是朋友圈一直有防刷屏机制,而“仅自己可见”的设置是因为传播量超过了阈值,而过了凌晨24点后,自动恢复正常。不少H5在朋友圈先刷屏后被“封杀”之后,微信官方给出的理由也是“阈值”,而不属于微信的刻意封杀。

  

  针对视觉志今天的问题,大叔再次询问了微信公关团队,得到的答复也是“阈值”问题,但无法详细解释阈值是怎么被触发的,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朋友圈的防刷屏机制——“阈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叔费了半天的劲儿,好不容易找了4个维度,试图做个解读:

  

  1、“阈值”与阅读量本身无关。

  

  微信官方回复大叔的说法是:朋友圈的防刷屏机制,与阅读量本身关系不大。大叔的理解是,像视觉志这种千万粉丝的大号,用户刻意通过在订阅号里打开这篇文章阅读,这样的行为是无法触发“阈值”的。也就是说,“阈值”只与朋友圈的分享数据有关,而本身与阅读量无关。

  

  2、“阈值”不仅管理的是外链。

  

  按照微信公布的朋友圈外链管理规定,大叔一直认为所谓“外链”是不包括微信订阅号单篇文章的,但从视觉志这次的情况和其他大号给大叔的爆料来看,在朋友圈分享的所有内容,包括不限于H5、视频、微信文章、新闻网站的链接等,都会受到防刷屏机制的限制。也就是说,微信的“内链”也得受此规则影响。

  

  3、“阈值”的计算周期是自然日。

  

  这是微信自己官方声明说的,不解释了,就是一句话“过了每天的24点重新计算”,而不是“从H5进入朋友圈的24小时内”。

  

  4、“阈值”与分享量和时间有关。

  

  排除了阅读量,很显然,“阈值”与链接的分享量有关。大叔拿到了一个刷屏案例的后台数据显示。一篇文章在第一天晚上10点30分发出后,在次日中午12点被限流,情况和视觉志这次很类似。由于“阈值”的计算周期是一个自然日,显然,限流的触发是因为次日的这12个小时的分享数据。数据显示,这篇文章在次日的朋友圈阅读量近500万,分享转发的次数是近100万。

  

  所以,扣除凌晨1点到7点的低潮时间段,大叔粗略地估算,朋友圈限流的阈值可能是这3个维度,即:果一个H5或者微信文章在6个小时内,来自朋友圈的阅读量破500万,分享转发的次数破100万,就很有可能出发阈值,从而被朋友圈限流。

  

  也欢迎大号们亲自验证一下这个数据,告诉大叔。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要刷屏,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避开阈值呢?大叔自己拍脑袋想了3个办法,供你参考:

  

  1、鸡蛋多放几个篮子。

  

  一个链接被限流了,另一个盯上,或者同时在朋友圈传播时就采取多链接和多渠道的策略,而不要把命都压在一棵树上,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

  

  2、用图片代替链接。

  

  人民日报做的军装照H5的PV累计接近10亿,但并没有被微信封杀,也没有受到阈值的影响,为什么?因为H5最后生成的是一张军装照,用户分享的也是军装照,而不是一个链接。同理,腾讯公益的“一元购画”也是这个套路,至少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图片的分享数据是无法被统计的,所以,我们要生产图片。

  

  3、推送时间利用好24点。

  

  “阈值”过了每天的24点重新计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推送的内容,可以平均地跨越两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于降低了至少一半触发阈值的可能。比如你推送的文章时间选在第一天的下午6点,6个小时的分享数据,如果不超过第4条的数据,过了24点就会重新计算。2天的数据相加,就可以突破500万的阅读量和100万的分享数了。

  

  以上,是大叔的猜测。

  

  以下,是大叔的吐槽。

  

  微信朋友圈的游戏规则在日趋透明,大叔认为这是好事,因为营销人和自媒体已经投入巨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做朋友圈传播,对规则的了解是必须的,但似乎微信一句“为了用户体验”而设计的这个“阈值”总是特别神秘。

  

  大叔作为一个深度的微信用户,其实很想问小龙哥一句:我的朋友圈到底是我的,还是微信的?我讨厌分享某个链接的人,我可以拉黑他啊,你说呢?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
创意宝典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