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媒体转型,先确定服务半径    

媒体转型,先确定服务半径

  媒体转型,先确定服务半径

  如果依然沿用既往的传播模式和盈利模式,传统电视以后会越来越凋敝,那是一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市场本身在萎缩。视频市场越来越大,只不过,这个市场与我们理解的公共电视服务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

  当信息获得更加便捷的时候,用户对信息本身的价值要求就有了提升,用户的心理需求刻度也变得更加细腻,既要便利,也要个性化。

  而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标准大多是为共性而生产,去个性,所谓“求同存异”。

  我们今天要面对的,是要从过去为共性生产,向分众化、个性化生产转型。在此基础上,媒体的内容制作标准、形式标准和盈利模式都将发生变化。

  以往为共性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收费模式并不一定会完全失效,但一定是多样化的。这实际上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过去大众广告将大量资金用于媒体投放,只有小部分应用于创意;但微电影营销的案例恰恰相反,大部分投资在创意,传播花费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已经不是传统媒体所熟悉的生产模式、盈利模式和运行模式。

  生产方式、盈利模式的变革之外,随之而来的是传播业态将发生结构分化。

  重新审视大众媒体职能

  分众化传播时代,大众媒体仍有存在的价值,即社会基本价值构建的任务是交由大众传播媒体的。但此时它所承担的职能并非是过去普遍的信息服务,必须往上提升,明确自身职能是“社会沟通和公共空间再建”——要形成不同圈子之间的对话、互视、理解以及共同议题。

  对于不同媒体而言,有的要往上提,有的要往下沉。这是一个版图重新划分、重新确立个性价值的过程。

  对于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来说,要更注重公共服务和沟通。底层的交由地域性媒介、垂直媒介和社区媒介去做。

  关键是要确定服务半径,也就是确定一家媒体的服务空间,形成媒体价值。

  这包括一系列问题:第一,市场规模是否满足发展需求;第二,服务的圈子有无共性需求;第三,如何提供比别人更好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需求;第四,能否通过有效方式方便地接触到用户。

  转型原则——个性化

  为新媒体而新媒体,为形式化而形式化,这是错误的。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新的传播通路、传播平台,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价值,并有一套新的游戏规则。

  布局新媒体,不只是建立视频网站、视频分享或与其他新媒体机构合作,这只是完成了建立渠道的问题,尚未完成生产方式变革和价值转型的问题。

  媒体应该有专门部门去研究新的生产服务样式将针对哪些用户,其服务半径和服务圈子是什么,文化属性如何,我们叫做“性格系统控制”。必须要解决个性化服务选择的问题。

  让传统媒体在新平台上产生价值增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终端产品个性化。内容服务模式要有所区分,传统媒介能干什么,网络媒介能干什么,这之间有功能、决策和价值方面的差异。

  第二,传统媒体还可以提供标准化的中间产品,类似预制件。媒体扮演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使其在各终端开花。

  第三,提供更加分众化的产品,如定制服务。譬如新华社既有发通稿的系统,也提供专线新闻定制服务。

  价值转型——确立个性价值

  任何一种媒介生产,都应是一种创造价值的生产,都要为了形成价值、实现价值而展开。

  即使是传统媒介的新组合,只要是跟以往不同的内容生产和盈利模式,也算是一种新的技术模式或市场模式。

  从价值生产角度来讲,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价值生产有三个阶段:打造核心产品,发展形式产品,开发延伸产品。

  电视是内容产业,要提供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等,核心产品能迅速提升电视台品牌和经营水准。

  但当核心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提高技术和品质,投入和产出就不成正比,之后就要发展第二波的形式产品,将核心产品所蕴含的价值通过多介质、多落地、多平台充分实现,分享核心价值,形成新的服务模式。

  当形式产品发展到平台期,再进入到延伸产品,延伸产品不再做内容服务,而是利用内容品牌、已有渠道和用户群,去做内容以外的服务。

  当延伸产品做到一定程度,跟商业市场有了更多关联,内容核心产品还会再升级,如此进入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不断循环往复上升的过程。服务模式也随着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的升级进行阶段性转化。

  内容、终端和渠道是竞争的三大领域。很多电视台或广电集团兼具三大领域,这是由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共性服务模式所产生的。未来发展一定要明确,哪个领域是你擅长的,功能会日益明晰化和专业化。一定会有大的媒体集团既做内容,又做渠道,还做终端,提供全面服务,对核心用户形成包围。也会有媒体专注于某类服务。

  现在抢占新媒体终端,电视已经没有太多优势。当竞争不过的时候,就要与对手合作,这就要看媒体的整合力。只要有好的合作模式,能够把别人的力量化为己有,就能实现双赢。合作越多,可选择的组合性就越强,盈利模式也就越多,价值实现的方式也会随之增加。

  风险控制

  如果提供普遍服务,市场虽大,但竞争者众。如果走专业路线,竞争者有限,但市场盘面小。

  未来有两种模式:

  第一,规模经济。做全国市场或者世界市场。突破地域的限制,横向扩张,来弥补专业市场所失去的空间。但这种方式对内容生产能力、资讯来源、产品独特性等方面要求很高。

  第二,范围经济。刚才是求助于内容把市场扩大,还可以求助于内容之外。举个例子。水皮接下亏损的《华夏时报》后把它改成了周报,先止血,接着把报纸定位由综合性报纸改为政经为主。范围收窄了怎么活?报纸与其他机构一起联动,提供论坛、咨询、会议和营销服务。

  在规模不能扩大又没有独特性的情况下,只能把价值链做长,这也是一种服务模式。但做媒体的人对这种模式并不特别熟悉。

  开展“范围经济”一定是未来相当多地方媒体可行的发展路径。做内容本身也许并不赚钱,但它是一个橱窗,橱窗背后还有很多实质性的服务。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报纸,广告份额在下降,但报纸在相关多元化产业方面获得了收入。

  但“相关多元化”也有风险,当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时候,就会导致业务链普遍没有收益。所以一些大的传媒集团致力于发展“不相关多元化”,以对冲风险。这时候就要考虑业务之间的平衡,项目利润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等,但发展“不相关多元化”,运作难度也会很大。

  调整是一件慎重的事。我在给很多媒体作改造设计时从来都强调,首先要稳定既有价值。这不是做理论研究可以大起大合,媒体往往有几百人、上千人要生活,是不可以折腾的。

  拿出一个部门做战略研究,类似新媒体孵化室。假定报社在新浪微博做一个微博群,比如“红酒会”,提供一个平台来对接产品提供者和需求者,过去报社很多做不了的广告,就可以在那儿开辟一个新的空间,这其实应用的是DM(直投杂志)的概念。当营销群达到一定规模,还可以办一份杂志甚至专门办一个广告公司。电视台也可以这样,就看有无这种意识。

  改革前一定要作市场评估,机会和利润各有多少。在用80%精力做好底座之外,拿出20%的精力去作新的尝试。稳定、发展、改革——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经营者都是如此。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