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上海故事》开播一年 同时段收视率上升四成    

《上海故事》开播一年 同时段收视率上升四成

  东方网12月24日消息:影像已经成为记录城市变迁、保存城市记忆最生动的载体。不久前,获得今年中国纪录片栏目一等奖的《上海故事》在开播一年后,同时段收视率上升了40%。有学者对此现象指出:“一座城市没有反映历史变迁的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自己的相册。重温历史影像资料,不仅能唤起对过往的集体记忆,还能通过‘再解读’看到城市的精神。”

  据悉,经过数十年的整理汇总,目前上海已经收集了60万盘电视节目和7万余部历史影像资料,仅上海音像资料馆收集的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新闻类和纪实类节目,就超过1万个小时。对此,资料馆资深研究员张景岳告诉记者,单纯的数量“堆积”并不能让历史影像“增值”:“如何利用好历史影像,让它们不仅是库房中的‘资料’?上海正在致力于影像资料的开发利用,使其成为城市生活变迁的讲述者。”

  面对历史,联系当下比“堆积”更有意义

  要开发利用历史影像,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对黑白胶片和磁带上记录的“历史”感兴趣。“只有把过去时态连接现在进行时态,‘资料’才能鲜活起来。”《上海故事》策划汪求实告诉记者,电视片要好看必须讲故事。历史影像中的那些普通人,如今在哪里?过得怎么样?他们在数十年中的命运如何?都是吸引观众的悬念。

  亮相《上海故事》栏目的“老房有情”,重访曾经住在同一石库门中的16户人家,展现了他们30年来的生活变迁。当年买辆自行车都会当做宝贝,每天扛上扛下的住户们,如今分散在上海的各个城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不过,主创人员并没有沉浸在对弄堂邻里的怀旧之中,他们提出“端着饭碗到邻居家串门”的交往方式以及“你我不分”的老街坊心态已经不适应现代社区化生活的发展,在便利店、物业公司等服务行业代替了邻里间的相互依赖之后,如何构建既和睦相处又不打扰对方生活的新型“邻里情”,已经成为摆在社区和每个家庭面前的问题。

  “让历史影像讲故事,不能只温暖怀旧,也要看到曾经的局限,看到突破局限的发展。”汪求实说,联系当下生活读历史,才能读出新意。

  城市精神,发展愈快愈需要“价值守望”

  “影像不仅能让年轻人对父辈的生活有感性认识,而且通过父辈甚至爷爷奶奶辈的口述历史,代代传递平凡生活中渗透的城市精神。”汪求实说,城市发展得愈快,一些被加速覆盖的记忆反而愈加珍贵。

  正是有了亲历者时隔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讲述和回忆,历史影像才会让人感觉沉甸甸,显现出另一种意义。“比如现在看上去普普通通并不起眼的围垦人,却在50年前有过吃杂粮饭、喝咸混水、睡芦苇床、穿‘泥制服’的经历,他们用万众一心的担当,为上海创造了土地资源,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故事》主创人员之一的余永锦说,回望上海建设和生活的目的,是希望年轻人在消费的时候懂得珍惜、学会创造。“很多年轻人说父辈的‘理想主义’不够理性,我们想通过历史影像和讲述,让更多人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父辈们的价值坚守。”汪求实说:“因为读出了社会价值、人生价值,影像资料才变得鲜活,也因为传递价值,电视作品才获得了真正‘有价值’的收视率。”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