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刘旭东全景扫描2006—2007年中国长篇电视剧(一)    

刘旭东全景扫描2006—2007年中国长篇电视剧(一)

    两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这是一个电视剧的时代》,记述我对2004—2005年两年间中国长篇电视剧的观感。现在我有机会再次参加金鹰奖评选,观看了127部出品于2006—2007年的中国长篇电视剧,这些作品经过专家审看遴选,应当代表了中国电视剧在近两年的水准。我从中选出一部分印象深刻的,撰文成稿,为自己留一份审美记录,也奢望为中国电视剧史建立一份标本或者留存一份资料。

    总体上看,这两年,中国电视剧的需求量有增无减,电视剧仍是各大电视台创收的主力产品,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电视剧的年产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升。与同时代其他艺术样式或艺术门类相比,电视剧的繁荣程度和影响力仍然没有可以比肩者。

    我的最大感受是:这还是一个电视剧的时代,于是便以此为题。

***************************************************************

1.《金婚》(50集,出品: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世纪星润影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编剧:王宛平,导演:郑晓龙,摄像:崔新平,主演:张国立、蒋雯丽、林永健、李菁菁)

    检阅两年来中国电视剧的收获,我以为《金婚》堪为首选之作。

  《金婚》是有魅力的。它的魅力在于朴素。《金婚》没有传奇,有的是庸常。它把庸常的生活写到了极致,就呈现出朴素的美感来。就像无技巧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一样。它比传奇更难,也更有持久的魅力。这就是传统美学中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种境界,在当代电视剧中难得一见。

    五十年的人生,五十年的变迁。时代、历史交织,家庭、社会相映。让人会心,让人感慨,让人兴叹,让人深思。佟志和文丽的婚姻生活具有了中国普通民众至少是普通市民生活的典型意义。

    用编年史结构全剧的方法其实来源于中国传统史学,虽不多见,但不是创新,电视剧《一年又一年》就曾有过类似的尝试。但是《金婚》的跨度长达50年,其创作难度可以想象,它给编剧、导演、摄像、美术特别是演员表演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金婚》的价值还在于它所反映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传统的,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忠贞、宽容、友爱、敬老、克制等等伦理原则与忠恕之道、孝悌之道一脉相承。这些原则是整个中华文化共同体都崇尚的。因而《金婚》有着广泛的受众面。

    但是《金婚》又太有特色了,这特色与它所描绘的时代和历史紧紧相连,难以割舍。因为这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是地球上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一特色使得异地的人们很难完全读解故事背后的意蕴。也使得隔代的人们难以理解,他们一定会惊奇:啊,我们的祖辈曾经过着这样的生活呀!

    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很有些怀疑。《金婚》能够走到海外吗?能够为陌生的人群所接受和读解吗?《金婚》能够给隔代的人群带来同样强烈的共鸣吗?


2.《喜耕田的故事》(19集,出品:山西省文明办、山西电影制片厂、太原市委宣传部、中央台影视部,编剧:牛建荣,导演:牛建荣,主演:林永健、王亚军,摄像:谢戬烽、郭圣)

    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是不会放过这部电视剧的,因为它处处渗透着当代农村的气息,处处印证着自身的生活感受,会感到亲切、生动。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也应当不会放过这部电视剧,因为这样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会感到新奇、有趣。在中国,农村戏很少,好的农村戏更是少之又少。尽管主管部门号召鼓励,尽管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比重仍是绝大多数,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生活常常是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在艺术舞台上,农村题材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我更要为《喜耕田的故事》叫好,喝彩!

    这部电视剧具有醇厚的山西地方特色,是“山药蛋派”在当代电视剧中的传承。

    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却又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味。这是此剧的最可贵之处。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如此生动和谐地揉在农民喜耕田的故事中,浑然天成,是编导的功力所致,也是演员的天才表演所致。喜耕田这一形象虽然生活在山西的土地上,但他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

    一部电视剧能够创造这样一位典型人物让人记住,足矣。


3.《大明王朝1566》(46集,出品:海口广播电视台、北京天风海韵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剧:刘和平,导演:张黎,主演: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王雅捷,摄像:池小宁)

    由于特定的原因,“海瑞罢官”的故事在中国可谓耳熟能详。与许多历史剧相同的是宫廷权谋、明争暗斗,同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死我活,但《大明王朝1566》却显得别开生面,它围绕嘉靖和海瑞的对决,用风格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庶几相同的故事。这就呈现出艺术的价值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特征就是让观众觉得它的不同一般的形式。它的每一个镜头几乎都是导演殚精竭虑、精心打造的。与其他电视剧更加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有着复合时空,一重是故事原有的现实时空,一重是人物独有的心理时空。这种蒙太奇手法大大拓展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异常丰满起来。与这种艺术追求相匹配的是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尤其陈宝国、倪大红对嘉靖和严嵩这两个人物的把握,真可谓炉火纯青。这部电视剧中海瑞、嘉靖、严嵩、胡宗宪均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可能长期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一部电视剧能有这样的成绩,十分难得。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由于这种迥异的艺术手法凝滞了作品的叙事节奏,不符合人们对电视剧的收视习惯,使得这部电视剧未能取得应有的市场预期,几轮播出,均未能得到让人满意的收视率。

    一句话,用电影的手法拍摄电视剧,在中国,目前还不太行得通。


4.《插树岭》(24集,出品:吉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中央台影视部,编剧:郁晓,导演:顾晶,主演:程煜、丁嘉丽,摄像:栗粟)

    这是又一部十分地道的东北农村戏。

    近年来,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似乎都出在东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东北一家人》、《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可谓佳作迭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我以为首先在于东北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尤其东北的乡土语言,是文学创作不可替代的优质资源。对于全国大多数观众来说,东北方言好懂,不像其他方言存在接受障碍。加之,历年来赵本山的小品又对东北方言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此外,一批立足乡土的作家,一批优秀的东北籍演员,是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

    东北乡土的基调加上紧随时代的主题,是《插树岭》成功的两大要素。将它摆在上列优秀剧目中毫不逊色。这部电视剧生动地表现了改革大潮中中国农民的进步和变化。剧中,杨叶青、张立本等新型农民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他们带领乡亲从封建宗法意识中一步步解放出来,发家致富,追求幸福,走上小康之路。

    全剧主题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出“经济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才是人的全面解放”的道理。


5.《大工匠》(28集,出品: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公司、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编剧:高满堂,导演:陈国星,主演:孙红雷、刘佩琦、陈小艺,摄像:陈昆晖)

    大工匠,小人物。同样的题材如果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没有多少人感到奇怪的。但是在时过境迁的新世纪新时期,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入到肖长功和杨老三这两个产业工人的命运上来,就显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恢宏而深沉的历史感是此剧的特色之一。此剧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苏联专家来华、大跃进、三年困难、“文革”停产、林彪叛逃,改革开放、工厂改制、职工下岗等,几十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尽在其中。肖长功与杨老三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紧密相联。人无法超越时代,每个人的生活与思想情感都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时代,那是一个狂热与执着的时代,该剧真切地还原了历史,客观描绘了那个激情与狂热、理想与疯狂相交织的时代与人物,令人有几多感慨叹息,几多思考回味。

    此剧成功刻划了两个具有典型性格的产业工人的形象。剧中的肖长功技术精湛,工作踏实认真,为人诚实朴素,好胜好强。在技术革新试验中,为了保卫工厂进口的机器,他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只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他有着豪迈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他视荣誉如生命。在这种人生信念下,为了荣誉,他阻断了杨老三与妹妹的爱情;他强迫大儿子娶技术能手卖肉姑娘王一刀为妻;他使已验上特种兵的二儿子被部队退回,二儿子由此远走他乡、精神崩溃;为了荣誉,他决然与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偷了工厂零件的妻子离婚,致使妻子含恨离世。妹妹的曲折,妻子的不幸,儿子的遭遇,都与他的所谓“原则”有关。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仅礼教可以杀人,“原则”也是可以杀人的。肖长功的性格其实已经被“原则”异化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到健康的人性是何其脆弱!

    与之相对比的是,杨老三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他聪明好学,刻苦钻研技术,他打扮时髦,口无遮拦,张狂自我,活跃开朗。尽管在厂里有许多女青年追求他,苏联女专家也曾爱恋过他,他却热烈地爱着自己的徒弟肖玉芳。这样的人物与性格在那个时代注定会招来非议。“文革”中他被打成苏修特务,受尽折磨,被迫装疯。杨老三又是一个恪守传统孝悌之道的人,他与师兄数十年共同赡养师娘;他始终尊重爱护师兄,他将肖长功的买酒违纪行为揽到自己身上,失去了进京参加技术比武的机会;为了相知相爱的肖玉芳,几十年里,他一次次恳求师兄同意他们的婚事,得不到师兄首肯,他就是不敢娶肖玉芳。从杨老三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人性的美好与顽强。

    小人物,大工匠。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人爱国爱厂、忠诚奉献的优秀品格,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延续与传承,看到了时代和政治风云的变迁,他们的身上折射了共和国的历史与命运,他们的人生历程也是“性格即命运”的最好注脚。


6.《奋斗》(32集。出品: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编剧:石康,导演:赵宝刚,主演:佟大为、马伊利,摄像:郑志勇、甘运全)

    言情剧也好,励志剧也好,都是偶像剧的一种。偶像剧是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日剧、韩剧、港台剧,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成功的范本。偶像剧的魅力在哪里?不妨解剖一下《奋斗》。

    与大多数偶像剧共同的是,《奋斗》洋溢着青春的力量。年轻貌美的演员让观众养眼,积极向上的主题让观众悦心,贴近而又新颖的剧情让观众凝神。这些艺术特征是偶像剧可以合并的同类项。

    与许多偶像剧不同的是,这是第一部反映“80后”生活的电视剧。它描写了“80后”一代人在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之初几年的奋斗历程。他们的奋斗与父辈祖辈的奋斗已经完全不同了,主要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全方位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80后”的一代人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也有着甚至超过上几代人的生存压力,因而他们的奋斗就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深刻的时代精神。剧中陆涛、向南、华子就是这一代人的代表。夏琳、杨晓芸、米莱等新女性更是中国电视剧中崭新的形象。她们的人生追求和情感方式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中国女人。他们和她们的身上焕发出这个时代才有的自主自强自立自由的意识。看到这些年轻可爱的形象,你可能会立即感悟到,这是解放了的一代人。你也许会进而感叹,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


7.《贞观长歌》(82集,出品:峨嵋电影制片厂、中外名人文化产业公司、北京锦绣江山影视文化公司、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编剧:周志方,导演:吴子牛,摄像:葛利生,主演:唐国强、张澜澜)

    虽然长达82集,但是看这部电视剧不会觉得冗长沉闷,相反却会让你欲罢不能。你明知道它融入了很多商业元素,但你却会接受它、欣赏它。说到底,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有人指责《贞观长歌》虚构的成份太多了,认为许多故事情节于史无据,甚至有些人物的年龄与史不符,但是瑕不掩瑜,我以为这部电视剧仍是一部上乘之作,仍然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在中国,历史剧总是绕不开历史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历史剧究竟是历史,还是艺术,我以为其本质特征应当是剧,是艺术。历史剧不是历史本身。打个比方,它应当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评价历史剧的优劣得失应当首先坚持艺术的标准或者审美的标准。如果一味从历史的角度去钩沉去考证,恐难得到历史剧的真髓。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认为《贞观长歌》是一部成功之作。历史的故事和人物,在这部电视剧中已经进入了自在自为的自由状态。历史的精神与艺术的表达已经水乳交融,浑为一体了。

    看完全剧,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亲情爱情,都让人感动钦佩。其作为天子、人父、丈夫、兄弟、战友的多重形象令人难忘。


8.《狼毒花》(36集。出品: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等,编剧:张晓亚,导演:黄文利、司晓东,摄像:郭智仁,主演于荣光、童蕾)

    狼毒花是个传奇,在代表死亡的沙漠上,它顽强生存,傲然盛开,给人以生的希望。

    常发更是个传奇,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奋勇御敌,走马沙场,百死不回。

    这是个传奇故事,关于民族英雄“狼毒花”常发的传奇故事。正是无数个常发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中华民族的长城。

    这是一个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史诗般的作品。

    导演匠心独运,将镜头、影调、节奏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

    主演于荣光的卓越演技将常发塑造得如魂附体,难分彼此。常发这个人物堪称典型,应当可以进入中国电视剧史的人物画廊。

    《亮剑》之后,一批跟风作品络绎而出,但这是其中最好的一部。


9.《特殊使命》(40集,出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等,编剧:谭力、乔辉,导演:彦小追,摄像:胡卫国,主演:李光洁、周扬)

    尽管还有一些不合情理之处,但仍然不能妨碍该剧的成功。这是一部不一样的谍战片。

    不一样在故事。十年内战期间,中共地下党员巩向光受命打入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后与党失去了联系,并因特务头子余沁斋的陷害而被地下党视为叛徒。十二年中,他面对同志的怀疑、误解、仇恨和追杀,承受个人感情、内心孤独与屈辱的巨大摧残,坚持信仰,利用敌人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为党工作。面对生死考验,在追随党组织的艰难历程中做着只有他自知的贡献,最终回到党的怀抱。

    不一样在人物。巩向光所经受的考验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生死,而是一颗灵魂在九重炼狱中的煎熬。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英雄主义。它说明人格的力量是何其强大。而中统特务余沁斋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同类人物大异其趣。他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生活朴素,爱护妹妹,爱惜人才,对国民党内的贪污腐化分子痛心疾首,一心为党国效力,最后在国民党失守大陆之时吞药自尽。这一形象的价值在于它更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党失败的历史必然。

    不一样在风格。与许多谍战片不同,这部电视剧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不仅仅是曲折的情节和紧张的氛围,而且有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让人难以放弃的磁力。


10.《恰同学少年》(23集。出品:湖南电视台、长沙电视台,编剧:黄晖,导演:龚若飞、嘉娜?沙哈堤、摄像:陈军、崔卫东,主演:谷智鑫、钱芳)

    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拍成青春偶像剧,是否可行?

    我想在《恰同学少年》之前,恐怕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更是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一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恰同学少年》的编导,我们就要投以十二分的敬意。正是他们的大胆实践,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电视剧的题材领地又向纵深处做了一次成功的拓展。

    一部电视剧的成功总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恰同学少年》也不例外,它至少有三个成功:一是题材的成功,二是样式的成功,三是主题的成功。

    题材的成功毋须多言。这是第一部集中描写毛泽东学生时代的电视剧。(此前我们虽然看过《少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但师范生毛泽东还是首次出现在荧屏上。)伟人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这是题材的优势,她具有历史传奇的特征,又有很强的普及性。

    样式的成功源于创新。他们敢为天下先,用青春偶像剧的样式包装革命历史题材,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需要历史的眼光,更需要审美的眼光,它要求编导从英雄崇拜的情结中解放出来,只有进入自由的创作境界,才能举重若轻,措置裕如。编导的高妙之处还在于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历史的可能性中创作出个刘俊卿这样一个人物来引领剧情、结构全篇、烘托氛围。

    主题的成功在于发现。这样一部描写伟人的电视剧很容易停留在展示和歌颂的层面。但《恰同学少年》却别开生面,将该剧的主题放在“教师应当怎样教书育人,学生应当怎样读书成才”这样一个看似十分平易却十分深刻的主题上来。这一主题的确立既是对题材本身的挖掘,也是对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的一种深切把握。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最根本的动力。今天,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许多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教育能不能搞好,不仅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牵动着两亿多老师学生以及几亿学生家长的心。可以说,教育问题是当下社会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现实问题之一。把住了这根脉,电视剧就找到了与社会大众最大的共鸣点。

    为什么一所普通的中等师范学校,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培养出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志士仁人和栋梁之材,以致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从教育的角度看,民国初年的湖南第一师范,区位优势、办学规模、信息来源都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多其他大学,但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难道只是历史的偶然与偏爱?肯定不是。

    编导将重点放在读书、育人、读书与育人的关系上。全剧展示毛泽东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考入“一师”求学储能的五年师范生活,同时描写杨昌济、孔昭授等优秀的教育家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言传身教,“欲栽大木柱长天”的伟大理想。在教学相长、师生相济的互动中,友情、爱情、亲情、师生情时时散发出人性的温馨,滋润着亿万观众的心田,也开启着观众思考的心扉。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