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频发的背景探析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频发的背景探析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要宽,公共事务包括了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也包括公众人物的所言所行等等。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频发的背景

 

  网络舆情频发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由于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利益交错,公共突发事件此起彼伏;二是由于网络技术进步,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三是由于媒介生态环境由延时单向线性传播向即时互动循环模式的转变。

  从Web1.0到Web3.0——网络麦克风时代。如果说Web1.0的本质是联合,那么Web2.0的本质就是互动,包括新闻跟帖、BBS、博客、QQ群,特别是微博方面,它让网民更多地参与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分享。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分配的一种互联网方式。

  网络传播互动性和开放性强的特点,为大众提供了平等的发言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发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使人类进入了“个人传播”时代。这种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话语的分配,使得话语权实现了空前的普及。有专家指出,我们已经从“大喇叭时代”(曾经一度在中国,每个村头、每条街道、每个车间、每个人头攒动的犄角旮旯,都会竖立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大喇叭”。“大喇叭”的那头连着官府衙门,这头对着你我他。“喇叭”是中国媒介史的重要隐喻——它几乎依照政府的行政网络层层蔓延分布,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向我们“喊话”)②进入了“网络麦克风时代”,形象地概括了这个群体话语权时代的特点——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就像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信息控制的难度加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特征,使得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等是政府很难控制的。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有比过去更高更强的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传部门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在当今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呈现多渠道、互动性的新情况下,政府要明白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传播内容的变化。博客、微博使文字的自我出版成为可能,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使图像的自我出版成为可能,政府无法垄断信息源;二是传播渠道的变化,信息的抓取、推送和聚合都在一系列社会性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之下成为可能,政府也无法再控制主导信息的流向。在源和流两方面,政府的控制力度都在减弱。与此照应,政府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应该有两种转变:一是介入事件的时机不容滞后,不仅要通过党报、电台、电视台发布信息,更要学会利用网络随时跟进、及时刷新事件的进展情况;二是政府要转变介入姿态,不能一味地保持高压、扭曲、遮蔽等方式,而是应该抛弃由官方独家掌控信息的意识和行为,学会让多双眼睛观察,让多种声音说话,让民众在多种信息中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一味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③

  网络族群兴起,网民社会关怀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4亿关口,达到了4.2亿,较 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与2009年底相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 2.77亿人,增幅为18.6%。”④这组数据证明随着网络的崛起,一个新兴的网络族群正在悄然兴起。网民的组成更加贴近现实的社会结构。多种研究显示,网民作为中国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积极地关注和反映社会现状,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人群基础。

  从民意表达的角度说,网络比任何一种传媒都更开放、互动、及时,从而也就更混乱。无论是在人流穿梭的门户网站,还是在人以群分的专业讨论组,互联网构筑起的电子空间中到处“众声喧哗”。正是在这种散漫无序的后现代图景中,互联网既为“新人类”在感官疆域中的个体狂欢提供了手段,也为传统意义上的“本分公民”构建起了互动与参与的新平台。

  手机和互联网为实时播报最新的公共事件铺就了方便迅捷的通道。据统计,“3.84亿网民中有3.0769亿网民看网络新闻,跟帖大战常常现诸网页,而且部分网友回帖的思想深度可以与传统媒体的评论相媲美;1.17亿网民访问BBS,最新热点事件常常在这里聚集;2.21亿网民开博客且1.45亿人活跃更新,评析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网络的‘意见领袖’多通过博客来传播影响力;2.7亿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工具,2.33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其中有3070万人只使用手机上网”,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⑤

  随着网络言论载体的逐渐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学者认为,网络社群“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网络社群已经结成了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融合,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报纸记者、编辑和电视主持人习惯于到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网络“意见领袖”也乐于为报刊撰写专栏,到电视台做嘉宾访谈。网上的爆料,由传统媒体接手深入采访和评论,提升了可信度,更能引起政府重视;而传统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报道,经互联网的放大,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新老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推动了不少社会问题的解决。例如河南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河南灵宝市跨省抓捕王帅案等,经传统媒体报道后,网络舆论随即沸腾,与这些事件相关的跟帖、话题、贴吧数激增,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和解决无不引起网络的关注。新老媒体相互借力,扩大事态,把舆论推向高潮。

 

  网络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管理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来源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较之于传统媒体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网民就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网络言论的自由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自由市场”的言论发表者是由一群来自不同地域、种族、身份和职业的网民聚集而成。他们的身份是隐匿的,道德和责任束缚相比于现实社会要小得多。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把关人”等程序不如传统媒体严格,这就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天然的舞台。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不了解事实真相的网民无意中受到流言、谣言和情绪化、偏激性的言论表达的影响,凭借网络平台进行舆情炒作,推波助澜,使政府处于被动、失信的局面。

  网络舆情研究为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和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组织力量展开舆情汇集与分析以作进一步的引导和控制,因势利导,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已经成为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严肃挑战。(作者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众传媒系)

 

  注 释:

  ①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理论界》,2007(1)。

  ②《展江、单光鼐、于建嵘、胡泳谈石首事件: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http://yq.people.com.cn/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12695

  ③人民时评:《石首事件,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79173730d2350.html

  ⑤杜骏飞:《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卷五),中国网络社会心理报告。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