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美国新闻业的内容重构与模式变化    

美国新闻业的内容重构与模式变化

  本文考察了次贷危机背景下的媒体帝国——美国的新闻业现状,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媒体运作模式发生的变化,为新闻业的裂变重组和媒体创新提供学理探索和现实操作的路径。

  本文观点及数据来源:2010年9—10月,美国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与南京新闻、社科考察团的10场研讨,对分布在美国东西部的包括美联社、发现频道、洛杉矶时报、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16家媒体机构的考察,以及美方提供的相关研究资料。

  一、问题严峻的美国新闻市场

  1.传统媒体的新闻市场在削减。美国的日报印刷发行量从1990年的6200万份跌至2009年的4300万份,报纸广告总收入从2006年60亿美元跌至2009年的37亿美元。分类广告部分转移到网上,零售广告在缩水。媒体公司的股价下降。通过表1的统计,我们不难想象整个美国新闻业笼罩在怎样的萧条中。

  



  2.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在减少。美国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包括行业协会都通过裁员、减薪、精简和重组部门来应对市场的萎缩。全国地方电视台的雇员2008年是2.8万人,两年内减少了1600人。自1983年以来,《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员工减少了47%。老员工比新员工的抗打击能力更差。

  3.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在改变。美国的一项“昨天你从哪里获取新闻”的调查显示:1991年,68%的人从电视获取新闻,51%的人从报纸获取新闻;但到了2010年,58%的人从电视获取新闻,34%的人从报纸获取新闻,从网络获取新闻的人猛增到34%。

  4.不确定的新媒体。悲观的《2009年美国新闻年度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说:“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传统网络广告不可能维持该行业,那么通过何种途径找到为新闻收集、融资的渠道呢……创造新型网络盈利模式所用的时间,等于在印刷业中流失的金钱。新闻业必须在金钱耗尽前找到一种新型模式。”当然还是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创新,新型生态系统混合了不同类型的新闻经济模式,虽然规模尚不成气候。但《报告》称:“进入2010年,还是很少有证据表明网络新闻业已经找到了一种持续的盈利模式。”“旧媒体和新媒体会继续合作,共享报道并汇集资源吗?”结论是:“新的一年不会有任何问题得以解决。”

  5.未来新闻业的六个主要趋势。①传统盈利模式瓦解,在网络经济中对新闻分类计价是未来的核心。②新旧媒体未来的联系比一些人预测的要紧密得多。③新闻业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正在萎缩的观点是错误的。④科技使得媒体更注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而不是信息的收集。⑤利己的信息提供者的队伍会迅速扩大,新闻机构必须明确与他们的关系。⑥旧媒体的削减也影响着新媒体的在线内容。

  结语:传统媒体会在持续面临的压力中适应并进行改革,从而缩小其规模吗?(《报告》)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尚未确定。

  二、从经济角度看新闻供销

  1.作为商品的新闻供销的五个W。杜克大学新闻与传播中心主任James T Hamilton教授曾撰写了《所有可销新闻:市场如何将咨询转化为新闻》一书,他介绍了以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新闻供销的五个W:

  Who(谁在关心新闻?)

  What(他们希望如何支付新闻消费?)

  Where(顾客群在哪里?)

  When(何时有经济回报?)

  Why(何谓新闻、版权等?)

  2.对信息的需求有四种类型。作为生产者,人们都需要接受对其工作有益的信息;作为消费者,人们则希望了解什么商品以什么价格提供最具价值;作为寻求娱乐的民众,人们却乐于接触简单易懂和有趣的故事和事实。以上三种类型决定了大多数人希望媒体提供的信息是:对其工作有益的、对其个人及家庭经济生活有助的、能够自娱自乐的。而作为公民和投票人,选择与“义务和责任”相关的政治新闻、公益信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成本超出了产生的效益,并不划算,他的阅读既不能改变事件本身也不能改变自己。这就是许多美国人并不关心国际新闻和选举新闻,也不太关心公益事件的原因,而是“理性保持对政治详细情况的不了解状态”。作为公民该了解的信息和作为读者想了解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新闻业的危机主要是经营模式。在美国学者看来,技术和商业周期造成的变化,仅是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的一个痛苦过程;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影响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倒闭和解雇仍将发生……但最终,媒体会找到新的运营模式,消费者也将以一种新形式展现他们对信息的重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固定成本大大下降。对新闻业而言,更重要的改革不是技术,而是内容。

  结语:在新闻业的裂变期,回归它的商业属性,是商品经济时代探索逐利的媒体成功模式的思路之一。
  三、内容重构和操作模式

  1.报道仅仅是事实没有太多价值。曾担任《华盛顿邮报》总编辑、现为杜克大学新闻和公共政策实践课程授衔教授的Philip Bennett说:告诉读者这些都是事实是不够的,如果你的报道只是事实其实没有太多的价值,要有以个人见解为主的评论……应该是有独特观点和视角、对读者有启示意义并帮助读者发现、归结和提取的新闻。评论不仅是传统新闻基于客观事实自然展现的主观态度和立场,也是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发现、修正其侧重点和突破口,通过主动的理性求证得出的易于解读的观点或倾向。我们的制作人必须意识到,现在的新闻不是量少而是量多,读者无所适从。选取“我需要的新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剔出“我不需要的新闻”的过程。“我在消费”的时间甚至远远不如“我在排除不消费”的时间。“有观点的新闻”实际上是帮助读者消化,而不是真假难辨地一味贪多,并给读者的选择行为以附加值。附加在事实上的评判的价值,才真正是新闻竞争的部分。

  2.独家新闻现在行不通。新闻竞争使独家线索很容易成为共享线索。网络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你顶多是该新闻线索的发起人,想自始至终垄断新闻难以做到。少量地方社区性的报道由区域性媒体组织,更多的我们把它称为资讯;一旦对其他社区有同样的价值就又不可能是独家了。在这种环境下,新闻必须建立选取改编、打包重组、分装批发的流程。切记这是一个“链接和聚集都是新闻业一部分的时代”。(《报告》)

  3.寻找新的、多样化的平台。现在新闻的制作模式有反应快、爆发力强的特点。作为一个产业来看,新闻已不是一个单一的平台,不同平台的利用有不同的价值。《华盛顿邮报》的头条制作模式:第一步,早晨5:30第一位编辑上班;记者把捕捉到的线索通过Email传回编辑中心;编辑把“有戏部分”发给多媒体(网络、移动手机)。第二步,记者基本有一条被验证的、篇幅不长的信息,这一小段话送到编辑那里,一旦被认可立刻传到多媒体。第三步,不同媒体的业务管理人员开始考虑如何对它进行炒作。第四部,记者充实头条新闻,写出完整的文章。第五步,不同平台的媒体发布。过去,编辑指挥中心的办公桌集中在北面靠墙,所以记者想要发稿最关心的就是“北墙在想什么”;现在,指挥中心的编辑们的工作是发现“读者在想什么”,他们通过看发布内容的点击率可以得知。美国的三大传统媒体“捆绑”网络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是否另起炉灶新办一个网络版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这取决于你的动机。如果你是这么想的,对不起,网版媒体赚钱的前景还看不到;如果你是想通过网络来争取更多的受众,从而加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那是可行的。访美期间,我们下榻的几乎每一家酒店都在门厅里摆放着当天的报纸,而一旁就是专供免费上网的玻璃房。这种景象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4.网络新闻的运作模式。曾担任《国会季刊》网站总编辑、在《华盛顿邮报》网站工作期间七次获得EPpy奖(专门颁发给与媒体行业有关的互联网站)的Ryan Thornburg认为: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有三个显著的区别:Multimedia多媒体、Interactivity互动、On-demand Delivery即时。他进一步阐释了制作网络新闻的六个步骤:

  Step 1: Do Your Work

  Step 2: Show Your Work

  Step 3: Talk to Your Readers

  Step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ep 5: Prepare for Breaking News

  Step 6: Atomize Your Reporting

  网络新闻要求记者对自己的报道负更大的责任,要经得起查证。因为网络新闻有很大的透明度,要求展示报道的过程。通过与你的读者合作完成项目、为读者提供相互交谈的地方、帮助读者提问、引导读者向你提问、向你的读者发问五种方式(五种方式由后往前逐步递进)与读者互动。网络时代新闻素材可被多次反复使用(Reduce减少,Reuse重用,Recycle回收),网络新闻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特征。网络时代是网民自己先报道,新闻社准备好接受的渠道,不是告诉读者“我知道什么”,而是告诉读者“我不知道什么”。在对要闻报道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寻求事实的逐步堆积、同步发布、自我更新。新闻最终还有一个备查和被反复使用的功能。信息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选择信息者自己的成熟度。网络时代不在新闻的多少而在新闻的真伪。关于隐私权的问题,动机和如何泄露的考量是判断是否侵权的依据。

  

  5.只要有需求就要去关注。以往媒体关注的是重大新闻、头条新闻,而如今的电子时代,只要有需求就要去关注。仅仅知道消息的四种需求类型还不够,还要通过点击率来知道具体的关注点。美国社区的居民喜欢通过网络去找人,于是许多网站都开辟了“讣闻”专栏,犹如平民百姓的人物档案馆。网络开发了市场的缝隙,如环境、能源、商业界的需求等。近年来,缝隙市场的从业人员上升了50%。

  6.展现新闻挖掘的过程。新闻仅仅告诉读者这是事实是不够的,除了要有观点和评论外,还必须告诉读者“我是如何挖掘到这个事实的”。展示过程、原始文件和数据、被采访对象的照片和采访录音……展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因为读者有深入细节、换角度去发现的接受特征。美国一家报纸网站的主管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一场球赛纸质报纸往往只能用一两张图片,成百上千的照片过去被弃置不用,偶然的机会他把这些照片登在了网上,结果网站的点击率一下子几何级数地猛增。

  7.互动,制作方和消费方的混合,记者隐身。过去,记者是中间人;现在,中间方的角色已不再存在。记者在新闻的报道过程中经常发生隐身现象,读者提供多方面、多角度、多细节的信息和多样化的观点,从而逐步把该新闻阶段性地引向深入甚至改变报道的走向。与其说是制作方与消费方在互动,不如说是消费者在自己群体互动。

  8.提供服务链接的新闻。智利矿难发生后,全世界除了接受到大量有关救援进展的消息,也接受到了大量诸如矿井安全、绝境生存、紧急救护、国际合作、危机公关等的知识及服务性信息。网络上通过点击新闻中的相关词语,可以看到逼真的动画演示,告诉民众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下正确的逃生、避险和自救的方法。近两年来,我国媒体在自然灾害的报道中有不少涉及到类似的内容,但尚未理性地认识到新闻所链接的服务内容与新闻本身同等重要,因此,不仅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严谨度也要引起重视。要知道,我们身处一个“链接和聚集都是新闻一部分的时代”。(《报告》)

  9.新闻亦即历史和百科全书。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络版百科全书有很多就是新闻的内容。“维基百科”号称“是一个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并有多种语言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准确和中立的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维基百科上的内容”。过去的新闻成为历史和知识,成为当下新闻的背景资料和延展。这是符合现代读者兴趣引申的需求的。我们访问美联社的那天,亚洲有两条重要的新闻,其中之一是:朝鲜金正日任命他的小儿子金正银为大将。美联社的一位华裔年轻人向我们展示了他刚制作完成的金氏家谱图。点击家谱图上的链接,读者可以越来越深入地浏览到几乎所有关于朝鲜的政治、军事、历史和人物。

  10.高科技背景下的深度调查。深度报道仍然是需要的,只要它符合相关的新媒体模式。Sarah Cohen是写深度调查的高手,她在《华盛顿邮报》供职期间写的系列报道《华盛顿地区失去的儿童》,揭露了福利机构失职导致几十名儿童死亡,获得了普利策调查性新闻奖。她的另一组包括20篇文章的披露美国农业补贴滥用的系列报道耶入围了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她认为,1992年至2002年是高科技对新闻冲击最大的十年,2002年以后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速度更快一些;现代记者的三大武器是:互联网+软件+统计分析方法;要充分利用云技术、微博等;挖掘深度是媒体自我拯救的一个重要手段。深度报道的问题在于它的投入(时间周期和资金来源)。我们更关注对制作深度报道的记者及其团队的考核,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调查如何每月领取薪水?美方提出了一个概念:信任管理。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对特殊人才和资深业者,完全的量化考核是行不通的;信任管理是所有管理模式的基础。

  


  结语:抛弃传统的新闻观念,逐步明晰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理念,积极尝试开放式的媒体运作模式。(杨叶青: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高级编辑)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