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纸媒未死?》美国当今纸媒的困境与转变    

《纸媒未死?》美国当今纸媒的困境与转变

  在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的十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听到过这种“预言”:人们将不再看报纸买杂志,出版社将面临倒闭,书店将无人问津⋯⋯纸媒将逐渐成为历史长流中文化的墓志铭。
  
  而这确实也是真实发生的。报刊亭逐渐成为卖水卖杂物的小杂货店,书店转型成咖啡馆,而一些老牌的纸媒也难以守住自己的百年招牌濒临破产(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崛起,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盛行,纸媒似乎已经难掩颓势,无力回天。
  
  令人费解的数据
  
  就在上个月末,Crain’sNewYorkBusiness刊登了一篇《纸媒毕竟未死:杂志出版纪录上涨》,称2014年第一季度对美国杂志业是一个“特别乐观和值得看好的时期”。文中提到,第一季度全美有35本新杂志出版(远高于去年的23本)和10电子刊物上线(去年同期4本),并且业界称这些新杂志“质量上乘到令人惊讶”;除了新杂志的出版数量高于去年同期,文章声称“主流出版人和广告商已经发现在现今飞速增长的互联网世界,纸媒依旧屹立不倒。”这不仅说明了广告商在纸媒上的投入并未减少,而且前景依旧看好。
  
  有意思的是,在一个多月以前,Crain’s刚刚披露了《2013年下半年杂志销量下滑》,并且对纸媒持悲观态度。文章中提到,2013年下半年报刊亭(newsstand)杂志销量下滑11.1%;杂志电子版虽然同比上升37%达到1080万,但是依旧只占纸媒总体的3.5%。
  
  仅仅一个半月,难道市场就有了这么大变化?如果根据2013年杂志销量的走势,纸媒确实在一路下退,那又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杂志进军市场呢?
  
  
  


  衡量标准的转变
  
  在纸媒的传统时代,报刊亭Newsstand的零售销量是衡量杂志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如果报刊亭销量越多,证明读者群体越大越稳固,那么杂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更多的广告收入。
  
  然而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报刊亭销量已经不再是衡量杂志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而杂志订阅和纸面广告,也不再是出版商的唯一收入来源。随着互联网打破了资讯交流的壁垒,信息更迭可以说是“秒新分异”。而以月刊为主的纸媒杂志再难以“快”取胜,必须在内容、载体上进行转型,重构杂志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低成本订阅——维持读者群的数量
  
  报刊亭的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各大杂志都在自己网站上推行“半年订阅特价优惠”的销售策略。比如说一直以高端和顶尖奢侈品著称的《Vogue》,半年6期的订阅费用仅为6美金(比一份麦当劳套餐还要便宜),而报刊亭的销售价则是5.99美金每期。这么比较看来,读者当然会愿意在网上订购半年,而且还是送货上门。
  
  纸媒以极低定价销售杂志,并不是说他们已经不看重以纸质出版来赚钱,而是对于他们来说维护自己的读者群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这种情况下,纸质出版物仅仅是杂志和读者保持沟通交流的渠道。杂志只有维持并扩大自己的读者群,才能扩大品牌价值,从而用机会得到更多广告商的青睐。
  
  纸质、电子版捆绑订阅——引导纸质读者向电子转型
  
  近年来随着平板平台的持续走高,纸媒也纷纷推出电子版,并且和纸质杂志推行买一赠一捆绑销售。同样以《Vogue》为例,如果在Amazon订阅半年纸质版,则会免费赠送电子版。虽然电子版仅仅是杂志的pdf,而用户评分也往往不高,但是没有人会拒绝一份免费的额外礼物。
  
  对于杂志来说,电子版也并没有被给予很高的“期望”。电子版储存在平板内,方便用户在任何时候进行阅读,可以增长读者看杂志的时间和频率。比如说在出差路上不愿意多背一本杂志增加重量,但是如果ipad里面就有杂志的电子版,那不妨翻开看看打发时间。
  
  然而电子版杂志仅仅是“更方便的扫描件”而已,很少有纸媒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试图把电子版变成更交互的电子杂志。因为对纸媒而言,电子版只是“无纸的杂志”,但归根到底和低价的纸质版一样,是增强用户粘性、扩大杂志影响力的渠道。
  
  杂志网站——转型互联网媒体
  
  将线下转向线上,这是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美国几大出版传媒集团Times、Hearst、CondéNast近两年来纷纷将旗下的数十本品牌转向线上,并且将线上定为公司的重要战略转型。CondéNast更是将原来公司名称后面保留百年的“出版(Publication)”二字去掉,以示转型的决心。
  
  而当纸媒同时成为线上媒体,将会弥补纸媒在信息滞后、载体固定、不易携带等多方面的弊端。互联网使得杂志报道得到更及时的更新,再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传播,反而增加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而这种杂志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则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商机:不仅仅是网站定向投放更具针对性广告,并且可以推出广告赞助的栏目和品牌
  
  纸媒转型为线上互联网媒体,具有其天然优势:庞大且稳定的忠实读者群,以及提供优质内容的专业作者和编辑团队。
  
  纸媒并不仅仅是媒介,而是品牌
  
  如果仅仅是以纸质杂志销量来判断一本杂志的影响力,未免过于片面。世界上知名的杂志都有自己长期在业界积累的口碑,而他们不仅仅是杂志,更是行业的喉舌,也是具有含金量的品牌。对于这些杂志的读者而言,不论是《Vogue》还是《wired》都代表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Apple、Google的品牌具有那么高的市值,为什么这些更贴近生活的杂志品牌不能重新崛起呢?
  
  内容才是产品,而编辑则是纸媒最宝贵的资源
  
  杂志销售的不是“书”这种纸质实物,而是里面的内容;就像读者买杂志也不是为了得到一本印刷品,而是为了获得杂志里面的信息。以此看来,作为内容创造者的作者和编辑,才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网上信息已经泛滥成灾,为什么我们依旧需要作者和编辑?恰恰是因为这个时代信息过剩,我们没有时间自己摸索每一个事情的答案,所以需要专业编辑进行筛训甄别,提供更可靠的内容。
  
  当纸媒转向线上媒体之后,反而大大加重了“作者”的份量。《NewYorker》等杂志在网站上都为每位作者建立专栏,读者可以查阅这名作者的所有文章,并且可以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关注作者,并与他进行互动。
  
  纸媒向线上媒体转型是大势所趋。转型较早的《纽约时报》则是新闻报业的成功代表,而其他杂志也都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纸媒的实物销量命运依旧未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寻求重生。
  
  这可能是纸媒退出历史的时代,也可能是纸媒再次辉煌的时代。
  
  ImageCredit:网络;Crainsnewyork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36氪特约作者雁云,她是一位用户体验设计师,现居纽约,就职于某国际传媒集团。相信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设计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让一切更美好。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