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重庆晚报》:“责任媒体民生立报”是晚报的品牌追求    

《重庆晚报》:“责任媒体民生立报”是晚报的品牌追求

 
  《重庆晚报》是一张有着20多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报纸,20多年能够一直走在重庆报业甚至全国晚报的前列,主要源于它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今传媒:石总您好,感谢您接受《今传媒》杂志的采访。 新年伊始,《重庆晚报》的重新改版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读者还是业界对此次改版评价颇高。我们很想知道,这次改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石刚:很感谢读者和业界对《重庆晚报》的改版有如此高的评价。《重庆晚报》是一张有着20多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报纸,20多年能够一直走在重庆报业甚至全国晚报的前列,主要源于它的不断创新,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来临,许多产业面临着危机。行业的萧条使很多企业减少了广告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的广告收入。而且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对于报纸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重庆晚报》此次改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挑战,使报纸得到更好的发展。做报纸不能一成不变,那样读者会有审美疲劳。晚报这几年略显疲态,我们想通过改版,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的变化,还有士气都有一个重新的振作。
  今传媒:改版的决定是什么时候做出来的?前期做了哪些工作?
  石刚:改版是在2008年底做出的。我们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包括跟客户的座谈,发放大量的问卷调查,在充分倾听了读者、客户和业界的意见后完成的本次改版。以前,我们是对开的瘦身大报,不方便市民在公交车、地铁里阅读。而且,以前出报时间比较晚,大概9点多才能到读者手里。这次,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实现了与竞争对手同一时间出报。这些改变让晚报在短时间有了迅速提升。
  今传媒:2008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报纸也是一样,纸价上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广告收缩以及报纸面临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强硬分割,本次改版是不是出自于压缩成本的考虑?
  石刚: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还是从如何应对竞争的角度来考虑的。当然这里面包括与同城媒体的竞争,与新媒体的竞争。这几年重庆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重庆晚报》要保持其在报业市场的领先,就要努力先做好自己。
  今传媒:本次改版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还是从形式到内容同时变?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石刚:这次改版无论是从形式和内容我们都有很大的改变。形式上不用说了,我们由原来的瘦报改成了四开的小报。同时,我们提出了“责任媒体民生立报”的理念。把原来的“城市主流、责任媒体”宗旨更加细化了,更多的强调民生、强调服务性。我们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用比较“贵重”的二版去做天气预报等相关服务内容。这是一个很新的尝试,不过事实证明,市民还是比较认可的。我们要求记者要深入社区,深入市民之中,写出的稿子不能说教。另外,我们加强了言论版,内容更加贴近市民、贴近读者,增加了与读者的互动。
  这次改版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报纸与读者见面的时间提前了,基本上实现了与同城媒体的同步上市。以前,晚报一般都是9点多才能到读者手里,跟其他报纸相差了2个多小时,对晚报来说一直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中。现在早上5-6点读者就能看到我们的报纸,这一改变使我们在零售市场上销量大幅度增加。我们现在提出了“更早、更好、更到家”的口号,一方面是指我们的发行提早,另一个方面也寓意着报纸的报道会更加贴近读者。
  从现在市场反馈来看,改变是成功的。改版才1个月,《重庆晚报》发行就呈现出“四多”的可喜局面——日均零售量比其他媒体多了;报摊摆放位置比其他媒体更醒目了;有效发行的区域和群体更多了;本报通过改版争取到的消费主流读者、年轻读者、女性读者多了。零售份额已占市场近40%的份额。
  今传媒:你希望通过改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石刚:我们这次改版,更多的是出晚报自身的一种谋变。俗话说“变则通”,我希望把本次改版当做重庆晚报的“二次创业”,从内容上形式上甚至包括士气上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从24年前那个春天开始,第一代晚报人上路的时候,“责任”就一直是我们的追求。“责任传媒、民生立报”这个口号的变化其实是更细化了晚报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更多的去关注民生,关注市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好的利用媒体为市民服务。
  今传媒:以前《重庆晚报》的办报理念是“城市主流、责任传媒”今年则提出了“责任传媒、民生立报”,这个改变对《重庆晚报》来说意味着什么?
  石刚:“城市主流、责任媒体”是晚报一直所践行的理念。从“城市主流、责任传媒”到“责任传媒、民生立报”虽然在只有四个字的变化,但意义深远。
  《重庆晚报》作为重庆市历史最长的都市报,早已经得到了读者的认可,成为重庆不折不扣的主流媒体。以前,我们强调主流,是在强调权威性和影响力。因为,那个时候重庆报业市场竞争很激烈,某些报纸为了提高发行量,过分的去渲染所谓的“黄赌毒”新闻,靠凶杀、猎艳等低俗的新闻去取悦读者。而我们则坚定地提出了要做“城市主流、责任媒体”,在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稿件上不低俗、不媚俗、不庸俗,我们要扛起对这个城市、市民的责任。
  如今,“民生”问题得到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也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重庆晚报》认为,作为一份主流媒体、责任媒体应该更多的强调“责任”,那么是对谁的责任呢?当然是对市民的责任,对民生的关注。这是晚报立报的根本。从23年前那个春天开始,第一代晚报人上路的时候,责任就一直是我们的追求。这个口号的变化其实是更细化了晚报的责任和义务:应该更多的去关注民生,关注市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好的利用媒体为市民服务。
  今传媒:刚才你一直在提到“责任”两个字。《重庆晚报》履行了一个主流媒体对市民、读者的“责任”,收获了什么?
  石刚:感动!这是晚报最大的收获。我们的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不止一次的被一个个人物和事件所感动。我们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同时也收获着无数的感动。比如,我们有20多名“巷子记者”他们每天在各个社区采访,有的还在社区内挂职。他们跟社区市民打成一片,写出了诸如《生日蛋糕一个贫困小学生的梦想》(一个贫困小孩为给婆婆买生日蛋糕苦苦存钱的故事)、《一生好人外科专家遗嘱向病人致歉》(一个外科医生一生为病人服务的事迹)等,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超出了晚报人的意料。当然,我们还要感谢读者对晚报一贯的支持。晚报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报纸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跟读者一如既往的关心是分不开的。
  今传媒:从“愿做报春燕,飞入百姓家”到“城市主流、责任传媒”再到今天的“责任传媒、民生立报”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的变化,更是办报思路和理念的改变。24年,《重庆晚报》走过了一个怎么样的历程,经历了几次这样的变化?
  石刚:《重庆晚报》呱呱落地的时候,就提出了“愿做报春燕,飞入百姓家”的办报宗旨,这是重庆市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份都市报。那个时候只有4个版,最多的时候8个版,但是得到了重庆市民的热烈欢迎。每天在日报集团门口的张贴栏里,围满了看报纸的市民。报贩们每天都在报社排队等着取报纸。上个世纪90年代,《重庆晚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告客户争着上广告,都要排队3天以后。
  现在的晚报应该是说二次创业。面临都市报的竞争来临,晚报首当其冲地成为竞争对手,我们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迎面而上,在竞争中得到逐步的发展。

{$nextpage}

  今传媒:我们知道《重庆晚报》虽然是一个老牌的主流都市报,但是报社的编辑记者队伍却是比较年轻的。你曾经对队伍进行了一次大的“换血”,采编队伍平均年龄从36岁降到27岁,这个举措对于《重庆晚报》来说,对于你这个决策者来说,做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很难?有没有人不理解?
  石刚:在重庆的报媒中,晚报的队伍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它是人才流失最少的,这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稳定也有它的坏处,就是长期待在一个环境下容易产生惰性,慢慢的就失去了进取心。后来,我们引入了更好的竞争机制,招聘了大量的人员。对晚报的记者队伍进行“换血”以保持晚报记者队伍的冲劲和活力。
  今传媒:我相信“换血”给《重庆晚报》带来的不仅仅是9岁这个年龄的改变,更大的变化是什么?
  石刚:那次“换血”不仅仅是招几个人才过来,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新的竞争机制。将来报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晚报只有留住人才、抓住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留住人才靠的是体制和管理。在晚报实行“双师制”,每个新加盟晚报的人都会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导师,一个是老师。资深记者是老师,我们的编委会成员、总编、副总编都是员工的导师。另外,我们还有科学的月度明星记者、编辑的评选。只有通过人才的科学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晚报的稳定发展。
  做都市报的人都有危机感,甚至有人说没有危机感就做不好报纸。《重庆晚报》是一张老牌的都市报,它20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影响力是很难被超越的。
  今传媒:谈到重庆的报媒,不得不提到“竞争”。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媒体竞争也很激烈,《重庆时报》虎视眈眈,《重庆商报》也一直是你们的竞争对手,此外还有《重庆晨报》,犹如兄弟之争,《重庆晚报》如何看待对手之间的竞争,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石刚:重庆报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是事实。我们不反对竞争,反而认为竞争会对重庆晚报有促进作用。通过竞争发现我们的不足,弥补我们的劣势,对于晚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各个报纸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包括广告经营、发行、品牌等各个方面。《重庆晚报》是一张老牌的都市报,它20多年来形成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影响力是很难被超越的。
  今传媒:你认为跟重庆其他报媒比较,相互间的差距在哪里?有多大?《重庆晚报》的优势在哪里?如何保持优势?
  石刚:重庆的报业竞争并不是很充分的市场化竞争,虽然竞争很激烈,但实际上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出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如果仅仅是从广告收入来看,重庆各大报纸彼此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而且前两名的差距更小。我认为《重庆晚报》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品牌知名度。在重庆,提到《重庆晚报》读者的一致认为就是“责任、大气、庄重”。因此,知名品牌客户在重庆市场推广,第一选择就是《重庆晚报》。正如我刚才所说的,20多年的积累晚报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良好品牌和文化内涵,这是年轻的都市报所不具备的。
  今传媒:相信你也会有危机感,这样的危机感在什么时候最强烈?是“狼”刚来的时候,还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
  石刚:做都市报的人都会有危机感,这样的危机感随时都会存在,没有危机感就做不好报纸。毕竟我们要面对市场,每天去面对残酷的竞争。我们在报社内部也一直在提“危机意识”,无论是在一马当先的时期还是现在竞争激烈的时候,我们的员工一直都有这样的危机感,我相信晚报可以在市场中走得更好。
  今传媒:重庆报业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在哪个阶段,在那个时候《重庆晚报》做了哪些事情?重庆晚报是被动保位还是主动出击?
  石刚:应该是从2004年到现在。《重庆时报》的创刊给重庆平静的报业市场投下了一颗石子。在这之前,重庆报业市场的竞争主要是《重庆晚报》、《重庆时报》和《重庆商报》三家报纸的竞争,由于同属报业集团的子报,更多的依赖于集团的宏观调控。《重庆时报》的创刊给重庆报业带来了一些新闻、办报理念、体制上的冲击,本来相对平静的重庆报业开始有了真正你死我活的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理念方面的原因,晚报确实失去了一些机会。但是,晚报从来是不缺乏信心和斗志的。对于晚报来说,之所以一直走在重庆报业的前列靠的就是“自我创新”的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晚报一直保持了对自己的创新,无论是新闻还是广告经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今传媒:假如让你预测,未来重庆报业市场,格局会不会有所变化?
  石刚:重庆报业这几年经历了“新闻战”、“发行战”、“价格战”之后,应该说格局初定。重庆报业的几家大的都市报开始进入相持阶段,除非有雄厚的资金注入重庆报业,否则未来3年,重庆报业市场的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希望晚报的理念一直能够薪火相传。这就是对社会、对读者的责任。只有牢记责任,晚报才能更好的发展。
  今传媒:目前,对于《重庆晚报》来说,不仅仅是同城媒体的竞争。随着互联网和一些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于中国的都市报来说,都将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你如何看待报媒与网络及新媒体之间的竞争?
  石刚:网络和新媒体对于传统报业来说压力很大。每天很多人通过网络去浏览新闻,从楼宇电视到触摸平台,新的载体(有些不能算媒体)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更多的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近几年,互联网和新媒体在不断分食传统媒体的广告蛋糕,不断的挑战传统媒体的经营形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崛起,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时效性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而相对于报纸来说,一方面采编成本和印刷成本比较高,虽然每年的广告收入也有几个亿,但实际上盈利并不是很多。即使如此,我认为,虽然都市报和网络竞争很激烈,但他们也是一种补充,人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对纸媒体的阅读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对于都市报来说,除了要直面新媒体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
  今传媒:记得前两年,中国报业市场曾经哀鸿遍野,更有人预测“报业寒冬已经来临”,但第二年报业市场又快速复苏。今年报业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无论是纸张涨价,还是全球金融危机,还是新媒体的挑战,似乎报业市场再也不容乐观。与前两年的那次“伪寒冬”相比,你认为这次“冬天”是不是真的来了?
  石刚:对于中国的报业市场,即使业界也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寒冬论”,一种是“拐点论”。我个人赞成“拐点论”。近两年中国的报业市场的确整体出现了一种下滑的趋势,但是并不是说报业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候了。报业是不是寒冬应该是市场说了算的。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传统媒体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残酷竞争,这些外部条件只能促进报业市场的局部调整,加速报业市场的洗牌。一些经营能力差、体制沉疴严重的报纸会“死去”,优势资源不断向经营优良、品牌美誉度高的大报转移。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今传媒:对于中国报业来说,“落点”也好,“拐点”也罢,寒流来了总得应对。具体到《重庆晚报》,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你感受的变化是什么,《重庆晚报》应该如何应对?
  石刚:2008年,对于《重庆晚报》来说是一个调整年。虽然有金融危机的因素,但是我们还是实现了12%的广告收入增长,而且提前完成了集团交给我们晚报的经营任务。《重庆晚报》在重庆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决定了它一定是广告客户的首选。当然,这也和我们经营团队的努力分不开。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压力最大的是他们,但他们顶住了压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今传媒:作为《重庆晚报》的总编辑,你对《重庆晚报》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思考?再过几年它也将迈入而立之年。在《重庆晚报》庆祝30周岁生日的时候,你会对你的员工说点什么?
  石刚:30岁?我还没有想那么远。不过说一下今年的想法更为现实。2009年《重庆晚报》提出了“超越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改版,创新思路、开拓思维,在新闻采编、人才建设、制度管理、广告经营等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实现对自身和竞争对手的超越。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希望晚报的理念一直能够薪火相传。这就是对社会、对读者的责任。只有牢记责任,晚报才能更好地发展。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