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海南特区报》:一张报纸开启特区记忆    

《海南特区报》:一张报纸开启特区记忆

 
  壹玖捌玖
   
   1989年1月4日,一张报纸在海口龙昆上村290号的一栋民房里诞生,它开启了大特区的记忆。20年来,这张报纸与海南大特区命运与共,记录了时代。20年后,这张报纸已成长为海南主流媒体。它就是《海南特区报》。
   
  一张报纸开启特区记忆   
  追寻
   
   《艰苦奋斗 自立自强——1989,塑造一个全新的海南》
   
   建省这一伟大深刻变革已从热浪扑面的激奋状态迅速转化为冷静求实的思考和行动。现实无法回避,困惑着折磨着海南。怎样才能摆脱困境,在中国改革一盘棋上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从而无愧于中央期望和600万海南人民的心愿?1989年1月4日,《海南特区报》创刊号头版头条“本报述评”呼吁:用真正属于海南大特区的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在1989年,塑造一个全新的海南。   
   20年前的1989年1月4日,一张报纸在海口龙昆上村290号的一栋民房里诞生了,它开启了一个大特区的记忆。20年来,这张报纸与海南大特区命运与共,记录了时代,也影响着时代。20年后,这张沐风浴雨的报纸已成长为海南主流媒体,拥有无数忠实读者。这就是《海南特区报》。从创刊之初呼吁“用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塑造一个全新的海南”起,20年来,她一直浓墨重彩为大特区开创的时代作卷,为20年的特区成长和变迁作注,为媒体与时代的关系作证。
 
  风雨飘摇中上下求索
 
   “龙昆上村290号”,是多少《海南特区报》老报人耳熟能详的字眼。一家省级报纸在一栋民房起步,那是怎样的一段记忆?报社老员工章女士带着记者,重新回到了特区报的诞生地。
   “20年前,这边是土路……旁边是大片菜地……每天都能听到青蛙叫,尤其是下雨后……”重返故地,章女士一下子陷入回忆:“时间过得真快呀,当年我还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龙昆上村290号”如今的门牌号已重新编为256号。五层的楼房也重新装修过。一进门是个天井,当时报社年轻的记者编辑闲暇时常聚在这跳舞。当年楼层的分配一楼是食堂,二、三楼是办公室,四、五楼是宿舍。“天刚亮就有粪车的摇铃声和早点的叫卖声唤醒我们……”报社前辈吴坚离开海南后曾撰文回忆,择业无数却从未有一个地方像《海南特区报》这样让其刻骨铭心。
   此后,报社先后搬往金华大厦、杭州大厦、金宇大厦、海景湾大厦,直至现在的汇隆广场,从租房办公到拥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其间有过辉煌更有过艰辛。报社最困难时,曾10个月发不出工资,人员流失到只剩十几人。但正是在这种风雨飘摇中的求索,让这张报纸积蓄了能量,迎来今日的收获与成就。
 
  以市民为本敢于担当
 
   岁月流转,逝者如斯,《海南特区报》迎来了她20岁的生日。1989年1月4日创刊,对开4版;2002年3月19日全新改版,四开16版,再由16版扩至24版、32版、40版;2007年3月19日,庆祝改版五周年推出120版纪念特刊;2009年,20岁的她生命力历久弥新。
   一路走来,《海南特区报》一直在变,一直力求以朝气活力的面貌面对读者,唯一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2002年改版以来,特区报以其独家新闻多、舆论监督有力、时效性强、信息量大、服务周到、版面活跃迅速赢得读者和市场,逐渐成长为海南的主流媒体,成为全省影响力最大、读者最贴心的报纸之一。
   尽管定位为市民类报纸,但作为一份敢于担当的报纸,《海南特区报》最终目标是借助市民社会的具象,促进公民精神的生长;是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关怀所在,永远从公众立场、普遍良知和公共理性出发,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如创刊伊始的呼声一样,为大特区发展呼唤一种能将海南人熔铸一体的精神,一种真正属于海南大特区的精神。
   
  一桥架南北 荒凉变繁华   
  追寻
   
   《海南第一座双层高架大桥和平北路桥明年五月通车》
   
   位于海口市长堤路和平北路口,横跨海甸溪两岸的和平桥,是海南第一座双层高架桥,也是当时海南最大的桥梁。本报12月16日头版报道了该桥即将通车的消息。和平桥建成通车后,对海甸岛开发区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9年3月6日,记者途经海口和平桥。宽阔平坦的桥面上,车水马龙。桥的两端,连接着两片繁华,尤其是北端的海甸岛,一条条宽阔的水泥大道纵横交错,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高雅别致的别墅小区花团锦簇……回望20年前的海甸岛,却是水塘遍布、荒草丛生。
  海南第一座双层高架桥
   1989年12月6日,《海南特区报》头版头条图文并茂报道了“海南第一座双层高架大桥——和平北路桥将通车”的消息。不仅仅是因为这座桥有个“第一”的身份,更因其为广大百姓所关注。
   和平北路桥建设之前,海甸溪两岸全靠只有双车道的人民大桥连通,每天拥挤不堪。伴随着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滚滚而来的开发热潮,原本水塘遍布、杂草丛生的海甸岛被列为建省初期几大开发区之一。
  建省之初和平北路桥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1988年8月动工,1990年竣工正式通车。这座横跨海甸溪两岸的大桥,是海南第一座双层高架桥,也是当时海南最大的桥梁,对海甸岛开发区的建设举足轻重。
 
  十余年后旧桥改造展新颜

   数百年前,海甸岛曾经有过繁华,后又长久没落;如今重整旗鼓,已建设成为以住宅、写字楼、公寓、别墅、酒店为主,集金融贸易、商业服务、旅游娱乐、文化教育为一体,具有浓郁南国情调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和平桥的建成,就像打开了一扇门,重新连接起海甸岛数百年前的辉煌。
   时间的车轮碾过,曾经是海南最大桥的和平桥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路面破损,交通功能不完整,交通组织困难,整体景观较差等问题显露出来。2006年6月,海口市政府投资近8000万元,改造已“服役”16年的和平桥。2006年12月,改造后的和平桥开始实现双向通车。如今的和平桥,不仅新建了5条匝道,还以其“龙飞凤舞、生机盎然”的绿化立意构思,吸引不少市民驻足。
   夜幕之下,崭新的和平桥轮廓宏伟。它见证了海甸岛由荒芜滩地变成繁荣商住区的历史。
   
   ■年度记忆
   
   1月4日:海南特区报在试刊两期后,正式推出创刊号,每份售价0.15元。
   1月7日—1月18日:“公交车上六勇士”系列报道引起省领导关注。
   1月28日:海南首批死刑犯的报道,记录了死刑犯的罪过与反思,呼吁大特区良好的治安环境。
   4月1日:梁湘省长在京接受本报特约记者采访,称海南腾飞是“跨世纪的事业”。
   5月20日:《金牛岭在呻吟》报道引起海口有关部门重视,启用海口市新垃圾场。
   12月6日:为答谢广大读者的信赖与支持,本报举办“读者奖”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可免费观光并奖彩电一台。      

12月27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海南特区报东方记者站成立。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