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报纸新闻传播变革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报纸新闻传播变革探析

  摘 要:当下,新兴媒介在日常的信息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促使新老媒介呈现融合发展之势,这将给传统的新闻生产提出新的时代命题。为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有效,有必要探索融合新闻的生产模式。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交流、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新闻内容的归置与表达、新闻成品的传递与反馈等环节都要融合,新闻生产者的专业技能也要适应这一趋势。唯此,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媒介融合;报纸新闻传播;融合新闻;整合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五种媒介正逐步走向融合,“媒介融合”早已悄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纸质媒介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电信传播的形式不再泾渭分明,传播的内容也逐渐混杂,甚至趋于重复。
  从世界范围内看,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在学界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之前,不同媒介间的“合作”、“集成”就早已开始进行了。待到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次第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也随之愈发明朗,它己经成为传播媒介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
  一、道阻且长:当下我国媒介融合发展中报纸传播危机常存
  媒介融合的趋势虽然早已出现并势不可挡,但我国的媒介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种阻碍仍然存在并制约着融合的进一步进行。如行业壁垒、行政壁垒往往会使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媒介画地为牢,无法突围。
  另外,传统媒介的组织机构形成已久,管理风格仍局限在传统的单一方式内,缺乏宏观的调控与策划,无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资源共享、新闻共筹、统一策划、分工协作的需要。
  肇始于几年前的“报网内容版权”之争至今仍未得到共识,报业的“冬天”愈加寒冷,说明媒介融合始终未从理念层次上深入媒介的日常运作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只做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新闻,在并适宜的情况下谋求大集体的协作,这是所有媒介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第一原则[1]。今天,传统媒介必须进行改变,寻求数字化转型以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与此相应,也要改变信息传播“唯我独尊”的传统意识,不是倚仗自己强大的信息采编平台垄断信息,对新兴媒介横眉冷对,而是厘清彼此的优势与合作契机,将信息分流给更适宜的媒体。
  二、应势而变:媒介融合推动报纸新闻传播模式变革
  媒介融合促成的“融合新闻”其实是对新闻“真实、迅速、新鲜”三大本质特点的深化与巩固。而其重点不仅在结果,更在于融合理念对整个新闻生产过程的渗入。
  (一)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交流要融合
  新闻信息的采集是新闻生产的源头工作。媒介融合时代,便利的技术条件无疑也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源。Web2.0的出现,使内容生产不再为媒介组织所垄断,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当前Web2.0相关技术中的“BLOG”和“IM”(即时通讯)等生成新的内容。这类软件已成为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之一,如《杭州日报》用MSN聊天软件,通过设立“杭州日报热线新闻”来搜集各种新闻线索;《都市快报》也通过MSN,由记者在网上组织话题,吸引读者参与,次日见报[2]。更多的电视节目也会留下QQ号和MSN号,让更多感兴趣的观众随时交流,提供一般记者“鞭长莫及”的即使新闻。这不仅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扩大了新闻源,也更有效地实现了新闻传递的时效性。
  对于融合新闻的采集,更先进的做法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与信息中心,集纳新闻信息组建历史资料库,以供编辑随时选用。当所有信息(包括天气、航班、服务等)的共享与流动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信息的自由选择将更自由。但是这需要组织的密切合作,实施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要融合
  新闻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体,媒介外在形态的融合及环境的支持与变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准确、迅速、便捷、生动的传递新闻内容。然而我国新闻融合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媒介融合”的速度。面对不同形态媒介大量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介依靠即成的采编系统牢牢把握话语权,事无巨细全写全报。新型媒介缺乏成熟的采编系统,只能以简单的采写加上大量复制的信息来架构体系。这不仅引起了内容版权之争,更使得信息日趋庞杂、铺天盖地,一方面混淆了受众的视听,使有用信息不易辨别,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媒介的良性竞争。
  基于此,内容重整是关键。将已有信息以专业化眼光进行整合分类以适应不同媒介的特性,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急需“即时播报”的新闻快讯,可以交给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进行快速传递;虽已即时传播但尚且“有待深化”的新闻,可以随后在传统媒体进行详细报道;重要信息需要“深入解读”,更多信息需要“内容扩展”以提供全面的新闻视角,可以利用报纸及网络链接方便进行;相比而言,传统纸质媒体的公信力更适合针对特大新闻、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新闻“发展系列报道”,并通过网络手机媒体“引起讨论”,通过电视访谈等形式进行点评,对容易产生误解的信息,社会上流传的错误的行为及价值观等及时“树立导向”;而更加生动、能够增强新闻理解程度和感染力的视频、音频亦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手机传递。
  此外,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根据新闻敏感的能力,对可以产生“相似”、“相对”、“相关”、“相应”的信息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挖掘或许具有潜在意义的大新闻是开掘新闻资源十分必要的手段。
  (三)新闻内容的归置与表达要融合
  五种媒介有其各自在传播中的特点与侧重点,如纸质媒介虽便携但难于保存,时效相对较差;电波媒介依赖设备与信号,转瞬即逝,视听效果虽佳但不宜于思索反刍;而网络与电信媒介(手机)便携,具有完全的即时性,声光色等视听感觉俱佳。将相应信息投放适宜的媒体,使其在传递这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使新闻“致效”,是这些媒介求得生存共赢的不二法门。
  如何利用不同形态的媒介准确完美的将不同信息呈现给受众,是媒介融合时代需要不断探求的问题之一。在传统媒介新闻产品的呈现过程中,都注重强调单一方面的“美”,视觉、听觉或者娱乐感觉,主要是适应传播媒介的特点而生。随着科技的融合,媒体新闻呈现出多样化的效果,这就要求信息呈现方式跟随科技的进步而做出改变,即产品呈现的效果融合。
  具体而论,首先要注重整体配合,强调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新闻视觉呈现不是简单的版面稿件的安置,而是根据稿件内容的配合,求得文字和图片所要表达的合理、适宜的意义,并把它们准确传达给受众。在新闻融合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媒体之间文本的转化,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整体性效果。
  其次要尽可能增强视觉表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维和三维空间。媒体科技融合为新闻报道视觉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着力让受众既能在二维空间上进行阅读,又能在三维空间上进行信息交流[3]。
  最后,不能忽视符号的表现力度,传递新闻的活力。视觉美感向来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可以根据受众的个人喜好定制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界面和新闻阅读方式,或者以图片配以简单的说明文字来呈现一段新闻要说明的内容。
  (四)新闻成品的传递与反馈要融合
  在新闻生产中,信息传递是促使新闻致效的决定性工作。而这就需要加强内容的综合性与链接性。如英国《泰晤士报》,网络版要比报纸版更加丰富,而且可以连接到其他与内容相关的网站,便捷的提供更多的信息。除此之外,媒体还可以利用网站来进行次日纸媒体重要内容的预告导读。而纸媒体所无法呈现的相关新闻的音频、视频资料,相关事件的读者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数据资料库,甚至一些flash读者测试等,都可以在纸媒上进行相关引导,告知读者,促使他们去登陆网站享受相关新闻信息的服务。
  新闻信息的反馈机制是新闻传播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媒介融合能够更好的利用新兴媒介的快速反馈与即时交流特性,为信息的流动沟通提供畅通的渠道,对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也会产生有宜的影响[4]。
  (五)新闻生产者要形成技能融合、协同合作的理念
  媒介融合要求新闻融合,而融合新闻的生产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复合型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高的外语能力、精通计算机与网络、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传统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和极高的新闻敏感,以适应技术性、专业性极强,融合度极高的融合新闻的生产。
  此外,互动与内容共创向新闻从业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记者编辑不仅要做好“把关人”,还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的范畴内。
  三、结论:融合报纸新闻才能适应时代传播需求
  历史已经远去,历史正在走来。随着人类历史诞生的那一刻起,媒介就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并且不断鼎新革故服务于人类社会直至今天。当媒介大同时代不期而至,我们应该感谢历史的进步是如此慷慨,让我们能够以更加完美的速度、质量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新闻生产从来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人类的信息需求促成技术进步,技术的演进又促使信息形态的变化和信息传播的至臻致美。顺应历史发展,不断更新变革新闻生产的诸环节,努力让新闻产品以更加契合的姿态通过媒介渠道,是社会与媒介发展题中的应有之义。而在这样新的历史契机之下,我们的每一次创新、每一步足迹,都是在创造历史,为未来那还不曾设想过的媒介景观勾勒一笔或许重要的线条。
  (作者简介:刘荒石,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广告研究。)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