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做了两年公众号,关于我所见的广告行业有几句话想说    

做了两年公众号,关于我所见的广告行业有几句话想说

1.jpg

很抱歉,我并不是来抱怨广告行业的,我只是想说:想要在一个行业走得远一点,光有骄傲的才华是不够的,能适应这个行业的不好,才可能留在这个行业,把这个行业的好拓展到一个更宽的边界。

严格来说,今天并不是「写给非广告人的广告常识」2周年,这个号第一次发文是在2014年8月13日,而这件事是在2014年7月24日发起的。我只是今天有几句话,特别想跟你说,如果你刚刚好有空,那真是太好了。


用2年陪你走过10000个小时,我做对了5件事

用2年陪你走过10000个小时,这句话是我最初做这件事写下的广告语,也是我至今最满意的一句,它也许慢得有点离谱,但是足够真实,是每一个想入行的广告新人必须走过的路。

从时间节点来说,我给第一批种子用户的承诺貌似到了下车的站点,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当初的你还在场(但愿你还在),回溯过去2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我自认为做对了5件事:


1)众筹《写给非广告人的广告常识》。

国内第一本众筹的、系统的、广告入门常识书,这些堆砌的形容词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时至今天,还有人对我说,这本书给他入行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方向,甚至平复了他浮躁的心,最令我欣慰的是,有不少人跟我说,当他身边有朋友说想要去广告行业试试,他给对方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写给非广告人的广告常识》。

首印3000册,2015年8月24日-2016年6月14日售罄,小众书再印的希望渺茫,但我相信电子版能延伸它的本质功能。


2)发起《你有20000幅经典广告尚未下载》

5月中旬,第一次见到这种互动玩法,我就想做,又担心被说形式太LOW,搁浅了;有一次聊天,塘主推了他的文章《你有一份8Gb的文案进阶资料暂未查收》给我,说“你要不要试试这个?”,我把怕被说LOW的心情表露给他,他说“你辛辛苦苦花了2年整理的资料,免费给人领,LOW吗?你应该尊重自己的劳动!”

“是呀,最初整理不就是为了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吗?”我一下子就没了顾虑,然后想起以前向北跟我说的:多试试,多给自己一些机会。

7月20日放胆试了一下,没想到大家这么捧场,累计有31000多人参加了活动,余热尚存。


3)重译《NEIL FRENCH》。

前后花费3年,去年全新翻译设计完成后,因为版权关系暂停,进度后文单说,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一点努力,这位影响过国内两代广告人的文案之神NEIL FRENCH的同名作品集,正在被更多的80、90后新生代广告人重视。


延伸阅读:《关于文案之神 Neil French 的作品,这里有最全面的总结》


4)运营《毛线九日谈》和《鬼访某某人》。

这两个栏目,以演讲和专访的近远距离链接国内广告大牛、新锐,不管它能否成为广告圈的“Ted”“开讲啦”“一席”,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让20位广告人,一人一堂手艺分享,现身说法的传授自己的核心技能,并且将义无反顾的进行到底。


5)提出《广告肥牛论》。

显然不是我独创的,这是我观察广告行业牛人们的成长路径,总结的一个职场成长积累方法论。即:想要对一个行业了如指掌,必须对这个行业的牛人、牛作品、牛公司、牛著作、牛资讯五牛(five牛谐音肥牛)如数家珍,并运用到实操中,功夫在广告之外也通用。

后来和其他行业的人聊及这个理论,我又发现,但凡是成熟的行业,比如PPT、互联网、电商、传媒、出版、各种实业都适用,这也是很多真正看懂《写给非广告人的广告常识》一书的人给我的正向反馈高频提到的一点。

当然,我们在塑造「写给非广告人的广告常识」这款产品的内容时,也是用的《广告肥牛论》,细心的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从5月底,特意开启了按品牌梳理牛作品的路线,宜家、锤子、迪斯尼、阿里巴巴、腾讯、百度、Havaianas、江小白、瑞士军刀、苹果、诚品书店、万科等品牌的经典广告都各整理了一集,未来,不会停。

很开心,透过这5件主要的事,我们还没有倒闭,有49696位读者,陪着我们挺过一次又一次难关,感谢你们。

未来,我还会一直在,濒临倒闭就像一个调皮的提示,成为我们之间的默契吧?


大哭一场,然后说,我没事了

有一次跟我妈打电话,聊着正来劲儿,我都快要把家里保险箱的密码要到手了,我妈突然发问。


妈:你是不是有什么事?

我:没有,就是想你了,打电话给你请安。

妈:你声音好像不太对,有事可别瞒着妈哈?

我:没有感冒啊……怎么会……

妈:那没什么事,先挂了哈?

我:额……嗯……

妈:瞒仔,怎么了?(瞒仔:江西吉安方言里,妈妈对儿子的爱称)

我:没事,还没找到挂机键……

妈:有事要说哈,别憋着……

“哇……”


我妈真有本事,就这么让我干干脆脆大庭广众下嚎啕大哭了足足有两分钟啊。哭完就没事了,然后定睛看了看周遭,还好房间里就我一个人,吓死我了,宝宝妆都哭花了,我都十八岁了呀,怎么还能这么随便哭,吼?

我:妈,这回真没事了,你别担心我哈?

妈:你这情况有多久了……balabala……(这回,我妈的母性大发,有事了)


笑归笑,我想说的是:
职场人,压力过重太特么正常了,哭是很好的释放方式,比跑步管用,对我来说是这样的。那个不重,夜夜轻松。(那个=压力)


5品,一个假装很有品的品牌人聊天走访

因为身在武汉,2年来,我越来越意识到的一个行业困惑是:除了北上广深等广告重镇,其他城市的广告圈都有点被大众遗忘,各自野蛮生长,又各自互不了解。

和武汉本土起家的烘焙品牌仟吉的企划经理聊了一次后《和仟吉人闲侃品牌品牌做大后,更考验的是连锁属性,而不是烘焙属性》我更深感,区域品牌人知识对流还是太少了。

那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天,能从武汉做起,实地采访区域甲乙丙丁等方的牛人,每个人给我90分钟聊天的机会,记录下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品牌思考。

譬如,Base武汉的周黑鸭、良品铺子、仟吉、杰士邦、秋叶、积慕、宁美、男人袜、楼兰蜜语、卷皮网、斗鱼TV等品牌,我都希望有一次近距离的观察,甚至网易、腾讯、新浪、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在湖北的分支,一切烧脑探索品牌的武汉本土品牌人,我都希望能和他们亲密接触。

好吧,这个梦有点大,它费时、费力、费钱,还未必讨好,但我乐意说出我的想法,我想在某个地方,一定有一个比我有执行力的广告爱好者,他也许能去完成这个梦呢?

嗯,永远不要觉得你的想法有多么原创和独一无二,没有一个想法不是继承过往美好和加塞个人性格的结果,而固守所谓绝对原创的人,很可能是鼠目寸光,也可能是狂妄自大。(我不是鼓励抄袭,我是鼓励打开、分享)

并且,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还涉及到工作模式的革新。


你不是来工作的,工作只是你认识自己、认清世界的工具

养家糊口是工作的必须,但如果只把工作当作工作,那我们无异于一颗螺丝钉,被捆绑、被裹挟。

工作只是一个工具,是你认识自己,养成自我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工具;是你认清世界,找到可能为之努力一辈子的事业的工具。

作为一个广告常识分享者,为了做前文说的《5品》,我畅想过一种工作模式:去到一座城市,和当地最有心大广告公司签约,我用一半时间坐班工作,另一半时间用来走访,一切在地关系需要公司协调配合,而我付出相应的价值置换,直到那座城市的《5品》结束。

也许你以为我想做自由职业者,错,前不久看了陈野的一篇文章后,我对自由职业者失去所有兴趣,不自律等于自颓废,离开人群对一个分享者来说,犹如鱼离开水、瀑布飞离河道、鸟儿失却天空,对我来说,这不是我想要残缺美。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畅想,作为读者上帝,你发笑了吗?


藏拙还是露馅,这是个浪费生命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被“我都不在一线做广告了,还特么有什么脸搬运和评说广告?”,甚至在一部电影中,看到男主人公说“天才都在创作,无能才去评述”,我莫名感到被扇了几个耳刮子。

我对这种资源浪费更愤怒,不就灌一句鸡汤给我,搞这么大阵仗拍部电影给我,也是醉了,我是想多了吗?(忍笑)

我一度是钻进这个牛角尖了的,然后安慰自己“做手机测评的也没几个做过手机的”“写影评的也没几个是拍过电影的”……短期有效,但过了一晚,药效全无。

后来,看到台湾著名演员李立群带着女儿做客《鲁豫有约》,当被鲁豫问及“如果你女儿像你一样,不断的拍戏拍大量的戏很辛苦,你会同意吗?”李立群说了这么一番话:

他们年轻人现在的这个时候,本事不足,她要懂得藏拙还要懂得练习,所以他们应该挑适当的戏,去做练习。

但是一旦到了一个不会再跳到电影界,也不会在舞台剧界长时间停留。注定你这一生,就是电视演员的时候,不要挑了,不要等了,演吧。

挑跟等同样都损失,那你要选哪一个?你就干脆让观众看到你最好的,也让观众看到你最烂的,让观众知道一个演员并不是箭无虚发的,他的一辈子,一定有各种优点缺点,跟观众同时成长。让观众一眼全看完,这也是一种。

还有一种就是老藏着老藏着,藏着你保护你自己,不代表你保护观众,不见得你挑的本都对,然后你却失去了练习的机会,一晃眼十年过了,人有几个十年,所以我觉得不必挑了,演。


我所有唯唯诺诺的犹疑都打消了,感恩李立群老师,为了给我提个醒,特意去上了一趟《鲁豫有约》,我又想多来吗?(再忍笑)

不论过去、未来,此刻,我不是广告人,我是一个广告常识分享者。请原谅我过去的烂,压压惊,后面的可能更烂。哦吼吼~


我没那么高尚,只是为了生存,和可能的私心

常常还会遇到新认识的朋友,上来就一段抒发他对我们号的情感,夸得我离网红就差一个字了——脸红。

说我们有趣的我们还能开启相互吹捧的模式聊几个回合,有些人说,你们真棒,像在做公益(OS你妹是公益吗)。

从此,我将以此套路回答,仗JIAN走天涯:您谬赞了,我们也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中华之崛起。


盈利,不是退去华服就能裸奔出去卖

做自媒体,起于兴趣会越做越幸福,盯着盈利会越做越痛苦。挣钱就像成年孔雀的求爱,时间到了自然而来,对幼孔雀催情是没用的。

过去,我们卖书、卖演讲、卖会员、卖光盘,开流量主、开赞赏……开源节流,卖货、接广告、增值服务无非三种变现,我们都试过了。

我们原本以为小众出版,能养活我们,结果书销售额破20万后,算了下账,隔壁卖油条的老王都笑了。

我们最不想走的广告之路,可能要卷土重来了。关于盈利,给那些担心我们要破产的朋友人,讲个前不久的故事:7月的一天,有一个产品很文艺的甲方爸爸找到我,希望我在公号发一条文字信息,费用是2.5W,这是我们这个屌丝号,目前见到的客单价最大的一笔。

就在付款前的一分钟,我跟老板紧急通了个电话,最终拒绝了。

我们不是清高,是挣钱有两个底线:一是不违背做号的初衷;二是保证生存线。

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收入上还是一穷二白,就交给时间和甲方爸爸们吧。


如果吐槽能派上用场,我骂人的造诣早已出师郭德纲

2年的分享,我对吐槽式的选题和写稿已越来越无感,负情绪写作是很燃,但对这个行业的新人的脾气塑造并不利,这个行业缺充满愤怒、给人醒悟的好作品,但从来不缺满身戾气的广告人。

刚做号时,经常看到一些广告,第一反应就是这则广告哪里不好不好,后来就发现一个问题:长期以挑剔的眼光看一则广告,很有可能会让自己的选题越做越窄,并且有些我们使劲儿鼓吹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人,可能还看不起我们。很多广告在平均线上,尽管不是超级好,但是可能有某个闪光点,只要去挖掘这些闪光点,对大家都好。一来打开分享者的角度,二来打开读者的视野。

任何行业的金字塔尖,都不缺曝光,真正急需挖掘的是平均线与金字塔之间的好广告公司和牛广告人,所以,今年以来,我们选题上,关注更多平均线上的作品,而不是跟广告圈的大号去抢屈指可数的那几个顶级公司。

吐槽这个行业的话,我在书里说了大半本,发掘每个平均线上广告水准的闪光点,是我想做的重点。一个作品,只要有一个足够闪光的点,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对那些有些执行得还不错的作品,得了点荣耀加冕,就一副不可一世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人,我们选择远距离欣赏。

吐槽是容易的,我们想换个体位。(随时准备自我打脸)


广告人哪儿来那么多戾气?

真正牛逼的广告人,将愤怒放进作品里,帮甲方解决商业问题,偶尔普世。日常生活沟通,心是平和的,能包容的,而不是永远一副带刺的玫瑰。越是长青的牛广告人,越是能体察所有人行为的表象,不认同的他会引导,而不是倨傲的刺伤身边人。一句话:广告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不论你是谁,他跟你相处,他是真实的,你是舒服的。

为啥广告人有那么多戾气?世界级顶尖创意热店BBH的创始人约翰海格蒂在他的《约翰海格蒂谈创意:创意无规则》书里是这么说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愤怒等同压力,且是最糟糕的那种。但是对艺术家来说,愤怒是一种正能量。如果能通过一件作品聚焦传递出来,就可能产生一些伟大深奥的东西。

现实是,不少广告人的能力和脾气完全不成正比,但愿这个现实是假的。


过去,现在

过去,我认为,看一个广告人就看三点:作品、作品、作品。

现在,我认为,看一个广告人要看四点:作品、作品、作品、做人。


过去,我认为,看一家广告公司就看三点:作品、作品、作品。

现在,我人诶,看一家广告公司要看四点:作品、作品、作品、经营。


没有一点儿挑战,为什么要发问?

做《鬼访某某人》时,绞尽脑汁琢磨如何向提问者提问,做了几期后,慢慢的摸到了一点提问的窍门:被问烂了的小问题,不问;重要的议题,不怕重复问;别人没问过的,打开问;别人没问透的,深问;读者关心的,多问;受访者懂的,多问;多年前的问题,对比问。

有点冒险但值得一问的:别人不敢问,受访者从来没分享过,读者又特别想知道,带点挑战也要问。尊重受访者是前提。

现在知道,为啥广告常识的很多问题都涉及操作层面吧?从读者角度发问的。


广告人真的不需要学历门槛吗?

有一次,和一位深圳的十年生文案老司机聊天,我抱怨说:“广告圈子小,小圈子的人,才华有时候是狭隘愤怒下的情绪表达,歧视无处不在。比如做广告的可能会说你连广告都不会做,还写什么广告评论,就跟你是主创团队一样。手机圈就不会,手机测评人未必做过手机。电影圈也不会,写影评的未必拍过电影。”

老司机说:“我感觉还是文化水准的问题,某个圈子的整体素质跟行业属性太相关了,学历不代表专业,但一定跟素质相关。”

答案无对错,给你个参考。


为什么在广告圈就行不通?

有一次,和广告行业网站流量排名第一的创始人聊起广告圈的产品,我抛了2个疑惑,得到的答案有点意思。


问:我有个感觉,兴趣社区、高额培训等市面上多大产品、快产品思路,在广告圈行不通,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答:因为我们是人,我们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不是全部。所以我们鼓励内容上拓展到工作以外的一些有关艺术、时尚、电影、音乐、服装、摄影等选题。像好奇心日报、今日头条等面向全社会的精选内容就行得通。


又问:同样是垂直领域的行业媒体,虎嗅、36Kr、钛媒体、好奇心日报等,它们的内容常能实现跨圈层传播,是什么原因?

再答:或许这又涉及到用户人群教育文化背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人群和广告营销圈的人群。就好比一个学校的艺术系,总是觉得自己很另类。比如:iPhone7发布会,大家都会关心新功能,只有一部分人会关心发布会PPT做得好不好。


关于2016版《NEIL FRENCH》,我在担心飞机去哪儿了

聊来聊去,还是逃不过《NEIL FRENCH》的进度问题。我只能这么说:尼尔说合同已经在飞回来的路上,我们焦急等待了快一个月没到,我倒是不伤心,我对飞机一直不降落这事儿犯愁,看我这咸吃萝卜淡操心的。

总之,不出时空穿越的意外,今年,这本尼尔独家授权,中文首次正版全新翻译发行的神作,能够顺利抵达尼粉的手中。多的我也不敢瞎说了。


好,交钱,拿药,上来,我告你怎么吃

最近,我去看了趟医生,候诊的时候,闲着就看了下墙上的“病症表”。


社交恐惧症,病症……好像是我呢。

对视恐惧症,病症……好像是我呢。

焦虑症,病症……好像还是我呢。

抑郁症,病症……好像还还是我呢。

失眠症,病症……好像还还还事我呢。


妈蛋,我是进了传销医院吗?怎么病症都是跟我定制的?

当然,更吊诡的是,做汉密尔顿测试表时,医生边普查黑户资料般地问题(就因为我长得黑就被认为黑户吗?你们医生能不这么浮于生理判断吗?),得知我的工作跟自媒体有一毛钱关系后,她开启了知心姐姐的聊天模式:“其实吧,你这种情况,你也别给自己大太的心理暗示,说实话,别人的开导都是次要的,还是得你自己想得开,就当作一种过程吧,自己克服,下次写看病也更熟悉……”。

歪,医生,您能关心关心我的病情吗?我交钱的时候,也没人跟我说是上《20分钟搞定自媒体内容创作》课程呀!!!

笑归笑,写这一段,我是想跟你说:生病了,一定别扛,第一时间看医生,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如果是心理方面的,综合我身边几百位患者的寻医历险记,最有效的方法是药物治疗。有钱人的区别是:开始担心药物依赖,害怕药物副作用,然后全球各地四面八方上天入地求助无毒无公害的心理疏导,费钱费时无效后,死马当活马医最终还是被药物救了。附赠建议:不少做心理辅导的心理医生都是靠药物维持日常的。这些很多都是我朋友告诉我的,自己判断。


未来,要么倒闭,要么再次出发,要这样么?

熟悉我们的读者都知道,“一个濒临倒闭的公众号”是我们今年的口号,被很多读者调侃,也有不少读者曾一本正经的,以学术口吻对我讲过:你这么讲让我看了很不舒服,很不自信,你造吗?

好吧,未来,不管倒闭与否,又或者改头换面再次出发,我们一直会做等事情是:发掘被低估的广告常识,直到我们习惯了彼此的陪伴。


我是鬼鬼,你是谁?

行文至此,这篇文章又破6000字了,恐怕不超过100人看到这里吧?假如你看到了这里,想必是认识我们有一段时间的读者了。

请配合我做个投票,告诉我你是谁。


感谢49696位读者和俺们老板的支持和陪伴,不然不会有今天的这篇文章,最后用一首歌和2句共勉,结束今天的2周年煽情文吧:

《演员-薛之谦》

唯有牢靠的技能,撑起你骄傲的一生。

像疯子一样勤奋,像冷风一样坚持。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