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互联网+,传统媒体怎么+上去    

互联网+,传统媒体怎么+上去

  互联网+的时代,太多太多的行业,都在努力加上去。不过,也有一些行业,不容易,比如,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为什么加不上去呢?
  
  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联网+说法很多,五花八门,但有一条是相同的。这就是应用创新、模式创新,颠覆性地重构传统行业。现在的媒体融合转型,说真心话,仍然处于+互联网的状态,包括一些所谓的现象级的产品,依然是+互联网。微博微信客户端,所谓的“三大件“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比较低级。
  
  方兴东有个观点,我是认同的:真正的媒体融合是影响力与用户群体,从现实世界向网络空间的大转移大迁徙,是不同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大转换。他还有一个评价: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第一梯队的公司相比,已落下两个数量级,不可能杀回到主战场了。
  
  因此,中央领导很着急,要求我们融合发展,弯道超车。但是,我们也要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而不能盲目行事,既要奋力大胆弯道超车,也要小心弯道可能的翻车。开车的人都知道,弯道是容易翻车的。
  
  我们是做内容的,做内容,包括做好的内容,都没问题。这是我们的专业,我们也有信心。但是,为什么互联网+传统媒体,老是加不上去呢?我认为,大致有三个结构性问题。这都是传统媒体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深蒂固,改起来确实很难。
  
  一、内容生产方式问题
  
  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媒体,都是板块状的。集团内的报纸与报纸,台与台,下面的部门与部门,直到具体的版面和节目栏目,都是块状的。彼此之间,没有关连。很多集团,越做越大,内核没有改变,块状之间,老死不想往来。这是基本现状。
  
  可以想象,互联网+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网状的,呈发散状。网状的信息结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信息相互连接,累年迭加,可以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础。前两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国信办网络传播局局长姜军的一段感慨,他说,信息化是互联网+的基础。看似平白的话,内涵很深。许多媒体,在转型融合的时候,可能连最基础的信息化基础工作都没有完成。
  
  至于信息化的程度,有人说过一个标准,看他们用纸张的数量。这个问题,到行政办公室一查就知道了。互联网+的媒体形态,信息共享,数据关连,从个人到部门的内容生产,可以从单个的劳动,升级到聚合类的产品。比如,数据新闻。从数据融合到可视化效果,这是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链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块状的内容生产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不可能呈现叠加放大效应。内容的质量,呈现逐级递减的现象。这种情况,很普遍。集团的产品,交给具体的部门做,具体的部门交到更次一级的部门做,最后的生产操作者,可能再或许,就是一个实习生。
  
  而互联网+的媒体形态,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每个生产者的成果,逐层上移,数据叠加,最后经中央厨房精心调制,形成更有质感的产品,然后分发出去。当然,这件事很难,不好做。
  
  这两年,我在东方网整合内容板块,把包括报纸在内的所有媒体形态整合到一起,努力打造一个大编辑部的概念,媒体中心主任,也是报纸的总编辑,内容统一生产,信息整体协调,但说实话,整合了两年,也没把他们完全整合到一起。这就是传统势力,旧的传统习惯。改起来很难。
  
  二、信息传播方式问题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简单的。报纸电台电视,都是一种方式。通过其固有的渠道,将信息传播出去。
  
  现在,各媒体都在转型,结果怎么样的?我发现,依然没有结构性的改变。许多传统媒体,弄几个人,发微博,弄几个人,做微信,再弄一堆人,去管理APP。
  
  信息传播,由不同的发送线条发送,依然是简单的方式。最致命的,这几堆人之间,也没有信息关联。这堆所谓的新媒体人,同原有的传统板块的内容管理和生产者,也没有关系,各自为阵。
  
  有人形象比喻,一些传统媒体的转型,就像一根朽木,上面长了几个鲜嫩的木耳。这样的组合方式,当然不会长久。人力没有丝毫的减少,效率没有丝毫的提高,成本反而因为转型增加板块而大大增加了。
  
  互联网+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则全然不同。它一般会有一个信息的中央厨房,通过蜘蛛的手段,及时地将各类信息从设定的信息采集点扒过来,然后分类聚合重组,再加上中央厨房有经验的人的人力干预(今后此类人才是稀缺的),形成更高品质的内容产品,再通过技术的手段,采用一键分发的模式,第一时间将内容传送到各类终端上去。
  
  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需要几个人,几堆人同时干的活儿,可能由一堆人,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从用户来说,他可能是从微信,也可能是微博,也可能是APP,甚至是户外的终端,接受到了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其实都是中央厨房完成的,它通过集中采集,融合处理,一键分发,多屏适配,完成了信息的多向传播。同时它还是互动的,双向的。但是,它的逻辑是简单的,用户是方便的。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人力成本下降了,效率提升了,而你的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了。这样做的媒体改革,可能就成功了。今后可能有个大趋势,信息消费者的行为将会改变,他们已全然不在乎信息是什么渠道得到的,它更关注其消费的信息是什么品牌提供的。这涉及媒体集团的品牌化战略。不提。
  
  三、广告盈利模式问题
  
  传统媒体的广告模式,比如报纸,是它过去二百多年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石。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也采用类似的广告方式,确定了它近十年的辉煌。当年,我在新民晚报工作时,最牛的人,不是记者编辑甚至总编辑,而是广告部主任。广告排队要三个月,要付现,个个朝南坐。然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媒体广告模式,则完全颠覆传统的广告方式。这种革命性,让人惊愕不已。
  
  我们知道,传统的广告方式,投一百万,至少有五十万可能是浪费的,还有五十万,可能会有效果,但是,这五十万,谁在关注,效能如果,也是一头雾水的。
  
  互联网+的媒体广告,则完全不同,它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判断的。它可以精确地投放到关注而且有消费兴趣的人,而且知道他们是谁,这些用户还有什么样的消费能力和行为习惯。
  
  新的媒体广告的处理方式,完全是基于用户数据和行为进行分析的。它一分钱都不会浪费,直达消费者。好了,我们可以想想,哪个投广告的人,会把广告费的一半浪费掉?不可能。除非他是傻子。
  
  因此,传统媒体的广告下滑,就一定是必然的。我听说,今年一到四月的数据,报纸广告下滑了30.3%,广电也下滑5.8%(因为广播是增加的,但是其基数太小,拉不住电视下滑的速度)。
  
  现在,我们做的那些所谓的“三大件“,照理说,+互联网了,广告效益会提升吗?也不会。
  
  第一,它们的影响都还很小。微博粉几百万,还是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微博的模式出问题了。微信的传播方式不同,效果稍好,但是公众号的命门,在腾讯手里捏着。你想发力,不可能。至于APP,现在媒体做的移动产品,量级都不太够。
  
  APP有个同类产品的淘汰规律。一个人的手机,可以装多少APP呢?去年有个数据统计,APP有上百万个,但是真正下载到手机上平均只有23个,一周之内能够至少点开一次的APP客户端平均只有7个。影响或者排名在前三位之外的产品,没有价值,装了也会立即就会被人扔掉。从新闻产品的角度看,前三位的,都是亿级规的。因此,这个领域,上千万的用户,可能都没有价值,因为靠流量变现再拉广告的方式正在淘汰。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如果产品仍然是用传统方式组织的,靠人力简单堆积,而没有从数据聚合的层面解决问题,这样的产品,依然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也是我不看好有些产品的原因。最近,我经常说今日头条。它的理念就完全不同,它的信息包括它的广告,都是同用户的行为相关的。这就是互联网+。才是好的模式。张一鸣最近在南方日报集团有个讲话,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今日头条,它同有些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路径的问题,而是模式的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这三个结构性的问题,关键是人是团队。现在的媒体人,大致有五个先天性不足。
  
  一是知识结构问题
  
  媒体转型,互联网+,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媒体的这一次转型,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大转移。它主要是靠互联网技术驱动的。生产方式也好,中央厨房也好,盈利模式也好,都是技术驱动的结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基础。但是,我们发现,现在主导媒体融合的人,完全没有技术或者互联基因。我们的管理团队,基本都是做内容的。这个数字,可以调查。我估计在九成以上,包括我在内。当然,也有少量的技术背景的人。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不对的。
  
  做报纸的,以照排印刷技术为主,做广播电视的,也以广播电视的门类为主。这些技术,说实话同互联网技术没有太大关系。同时,媒体转型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团队薄弱,完全不能胜任互联网+的需求。现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技术都不是自己的。外包是主要的特征。
  
  我认为,用别人的产品,永远不会成为趋势的引领者。相反,一些成功的公司,在引进技术人才方面,都有成功的的经验。最近网上有个段子,就是说京东刘强东、今日头条张一鸣等领导者招聘技术人才的故事,有点意思,可以看看。
  
  张一鸣有句话特别对,他绝对不招年薪20W以下的技术人员。这个牛B的人,还发过一个100万到1000万美金的招聘广告,他面试的技术人员,联系邮箱不是HR,而是他自己的邮箱。刘强东为了拉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晨入伙,也有个放低身段讲理想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
  
  二是用户思维问题
  
  很多年以来,传统媒体是强势媒体,凡事不愁。朝南坐的传统媒体,早已丧失了市场的竞争力。这是先天性的。首先,要让他们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很不容易。互联网的市场能力是什么?我看主要是用户的营销能力,也就是发掘用户、汇聚用户的能力。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很简单,好用。好用的产品,这前面讲过。不重复。营销用户理念,则是关键。
  
  过去的理念,我强势,你必须听我的,现在的情况反了,因为从信息消费的角度看,互联网是开放的环境,用户的选择范畴大大提升,你服务不好,我可以不选择你。就这么简单。于是,我们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去认真研究用户需求,我的产品,哪些是用户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然后研究我怎样把需要的内容给你,方式如何,再然后,怎样持续地将用户的需求产生粘性。
  
  互联网经济,同传统行业太不相同。传统行业,盖一大楼,讲百年大计,你管与不管,这大楼总是在的。互联网经济,则像细胞,必须天天照料,加水加料,加营养(比如用户的粘性)。你做好了,细胞会日长夜大,你一旦放松了,细胞就会立马消失。这就是互联网行业这些年生生死死的重要原因。也难怪马云说,一个互联网公司,如果干了三五年,既没有做大,居然也没有死,这就很奇怪了。
  
  有些事,传统媒体是不愿意做的,而互联网公司正好相反,他们天天研究的就是用户的事情,看数据,想对策。我在东方网,很多年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看每天的用户数据,大到趋势,小到某篇文章的点击率。
  
  三是资本意识问题
  
  传统媒体的人对资本问题,不敢想不愿意想。媒体的人,一般对资本都有忌惮心理。一是不敢想。这是我们的体制决定的,都是国资,市场能力不足,创新意愿不强,管理程序复杂,谈资本运作,有点力不从心。不看报表的互联网投资和资本运作的思维,我们敢想吗?不敢。二是不愿想。我们有些人,总是想,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运作的东西。新闻网站的东西不值钱,事实是这样的吗?未必。资本市场,对新闻网站还是很有兴趣的。关键是你们有没有勇气和信心。
  
  我还看到一些观点,一位专门研究网络和媒体的人说的,他叫郭全中。他认为,传统媒体同互联网企业油水难融的原因,资本问题是个大问题。
  
  一是现有的国资管理方式难以给高估值。一是可能根本投不了,二是投了有后遗症,一旦投资失败,就可能被以国资流失的名义追责。
  
  二是对互联网企业不熟悉。难以真正实现协同效应,并购进来的互联网公司同原有业务完全不搭界。
  
  三是资金实力不足,许多媒体,体态庞大,负担沉重,根本没有可投的资金。
  
  四是对互联网企业根本没感觉,传统麻痹症。这类人,不可救药,不说了,说也没用。
  
  最近,我看到一个案例,西班牙人网站,为未来二三年的生存发展做了个众筹项目,一下子融了310万欧元,很快筹完。许多人投资,包括一些著名的投资人。这说明,媒体类的项目,资本完全是有兴趣的。关键是我们要有自信。
  
  前两天,我们还注意到一条信息,阿里投资十二个亿给smg旗下的第一财经,SMG估值多少,稀释多少份额,不清楚,但是从动作来看,力度很大,马云和黎叔,都是天才级的人物。
  
  我的核心观点是,新闻网站的转型,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没有系统、长远的资本运作规划,我们的转型一定是困难的。资本是什么,资本就是一个杠杆。互联网+的媒体,同许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两句话送给大家:市场是不缺钱的,只要你敢想。媒体也不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你用心。
  
  四是分配理念问题
  
  机制问题是制约媒体转型的关键。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在媒体三十年。过去是事业单位,后来进步一点,可以企业化管理了。但是,机制不活,分配不公,长期存在。互联网+媒体,关键是要有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机制。关于分配制度,最核心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股权激励。
  
  上周,我考察一家我们投资的技术公司,一些月薪5万的员工仍然不是很满意目前的薪酬待遇,他不是说工资少了,他只是觉得,我是核心骨干,我应该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就是要求股权或期权激励。
  
  最近两年,我们在积极尝试此类改革,即使再难,也要坚持下去。一方面,我们在一些盘子较小、盈利能力稳定的子公司,正在推行核心员工团队的持股计划。我们计划在年内继续深化和扩展。另一方面,我们有要求,今后凡是合作合资的项目和公司,必须坚持市场化团队、市场化原则,项目合作的,主要核心团队收益和项目收益挂钩分成,合资投资的,要求必须预留期权池,未来分配给核心骨干。
  
  关于企业活力和股权激励,我特别想给大家举个例子。东方网有个海归,英国回来,他和他的团队提出创业计划,五百万的盘子,他和团队拿出四百万,团队持股80%,领头的人,据说把自己家的房子都卖掉了,就冲这一点,东方网出资一百万支持。这个项目叫“大房鸭”,专做房屋租赁的去中介化。这个项目,既体现员工创新冲动,也充分考虑到了分配机制的落实。
  
  这两年,东方网一直在努力尝试,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推进。我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的分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互联网行业环境和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有所改变,才能从根本上吸引和留住人才。
  
  五是应用创新问题
  
  美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个著名的Uber模式。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其实质,就是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其实质是去中介化,满足用户的需求服务和服务需求的时空对接。
  
  于是,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内容平台并不生产一条内容,最大的出租车服务公司没有一辆出租车,最牛逼的保姆公司不管理一个保姆。最有潜力的家教公司不做一个课件,没有一个讲课视频,也没有一个老师。最有前途的订餐公司,不管理任何一家饭店,不管理任何一个厨子,甚至不管理一个跑腿的人。
  
  这是什么模式?互联网+的模式。它实际解决了不同需求的人在时间空间上的需求撮合,实现了模式理念应用创新。这个模式很有意思,它把过去传统行业需要管人的一大块成本省掉了,不管是有服务需求的人,还是希望提供需求服务的人,都成了用户,完完全全的轻资产公司,轻得连人都不要了。
  
  还有一个题外话。关于互联网巨头的市场挤压问题。
  
  现在,几家巨头,攻城掠地,巧取豪夺。市场领域,已无空间。对媒体转型既是触动,也是打压。现在,他们的矛头又指向公共资源领域。许多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同其签约,放开公共数据资源。表面上看是好事,可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但是,我们细想没有,dt时代,数据资源可能比当年的矿产资源丶水利资源等更有商业价值。这种合作如果没有对价,就有可能损害公众利益。互联网巨头都是商业资本,无偿开放数据资源给商业公司,无疑是对公众的不公平。
  
  当然,这个话题有点远,但肯定直接影响媒体转型的进程。当传统媒体因为转型而完全受制于互联网寡头的话,中国的媒体生态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执政党该作何感想呢!?
  
  各位同仁,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时代。狄更斯说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其实,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远比他所处的工业革命时代,更具革命性和颠覆性。
  
  我们都应该有弯道超车的勇气,也要小心弯道可能的翻车。我们必须正视这场革命带来的影响,再也不要像舵鸟一样,盲目冲动,人云亦云。如果我们不解决传统媒体的三个结构性问题,正视媒体人的要素培养,我们就不可能成功。我们应该创新前行,要努力进天堂,而不应该直奔地狱。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