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频道

美国纸媒上的钓岛广告战    

美国纸媒上的钓岛广告战

  奉行高调慈善的陈光标最近又做了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他花费3万美元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则“保钓广告”,宣示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这意味着,登岛大战之后,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较量,意外地在西方纸媒上呈现出了一块“新领域”。前有日本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刊登所谓购买钓鱼岛计划的广告,后有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广告——虽然陈光标并不认同自己刊发广告与石原有关。或许,未来将还会有“后来者”。
  影响主要在华人圈内
  来自中新社9月2日报道显示,因为这则钓鱼岛广告,中国企业家陈光标的英文拼音“ChenGuangbiao”已然跃居《纽约时报》网站24小时排名第一的热门搜索词汇。
  此外,陈光标的保钓广告还引发了中国乃至全球华文媒体的强烈关注:美国的华文报章《侨报》、《世界日报》、《中国日报》等都在次日以重要版面刊登相关消息,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香港、台湾等世界各地的中文报纸也纷纷对此予以报道。在网络上,有关该广告的微博转载量也达到数万次。
  不过,这则广告在美国乃至世界英文主流媒体引发的动静,就远远小得多,除了《纽约时报》报纸版的那半个版面之外,鲜有其他西方媒体的声响。据报道,美国民众对于这样的广告早就司空见惯,态度大抵是漠不关心。而这一点也恰好呼应了陈光标针对1000个美国人的调查访问结果:95%的人对钓鱼岛事件前因后果不知情。
  “重要的是发出了中国民间的声音。”这样的看法或许道出了问题的关键。事实上,陈光标以个人名义登报宣示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和保钓勇士登上钓鱼岛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他是在国际上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发出平静而理性的声明,为这一波民间保钓爱国热情提供了另一重的视角和出口。
  日本右翼广告背后的算盘
  尽管陈光标否认他在《纽约时报》上刊登钓鱼岛广告的行为与石原慎太郎有关,但此举仍然会令人想起今年7月份后者在美国媒体上的广告
  日本东京都政府的这则广告刊登在7月27日的《华尔街日报》上,广告的内容主要是致美国民众的一封信,称中国正对钓鱼岛不断施加压力,令日本和美国在经济方面都有损失,并威胁说,如果美国不支持与中国对峙的亚洲国家,美国将会在太平洋失去一切。
  东京都的广告刊发后,石原慎太郎的巨大政治意图开始成为包括日本在内各国媒体猜测的对象。事实上,自“购买钓鱼岛”计划曝光以来,日本国内也有人认为石原此举背后蕴藏巨大的政治动机。对此,日本《产经新闻》说,种种言论都表明石原并没失去参与国政的热情。而新加坡《联合早报》亦针对这则广告说,石原此举是要将钓鱼岛问题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扯上关系。
  在美国开辟“第二战场”?
  正如有媒体认为,陈光标在广告中所言“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无疑是对东京都政府广告最好的回应。然而中日两则广告,都花了数万美元刊登在美国媒体上,却也暗合了钓鱼岛问题目前的微妙处境:中日纷争,美国得利。
  《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会变成东亚领土之争的第二战场吗?引发这种疑问的不仅是中日广告大战,还有日韩两国为争独岛(日本称竹岛)争相在《纽约时报》登主权广告的传统。
  事实上,韩国可能是在外登宣示主权广告最多的国家。不过一系列的广告都是个人行为。做广告最多的是韩国老牌歌星金章勋和知名策划人徐敬德,前者出钱,后者负责策划出力。这些广告的内容和陈光标的钓鱼岛广告类似,比如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那则广告内容就是“夏威夷是美国的,西西里岛是意大利的,独岛是韩国的”,此外还在地图下打出了“欢迎来独岛——美丽的韩国岛屿”的口号。
  一般而言,国际舆论在领土争端中都倾向于弱势的一方。登广告也就是这个道理——让更多人更为直接地了解争端,看到平时不知道的东西,寻求同情和支持。而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刊登政治广告也已经并不新鲜。
  当美国媒体的广告版面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向全世界开放,那么其功用和诉求本身便决定其存在成为舆论战场的可能性。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无视日本在美媒上的政治广告,同样更应该尊重像陈光标这样的一些个人,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一途径的正常抒发。
  

 

编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最新评论